爾時,已是太康年。
祿國開國方二十餘載而已。
憶當初。
前朝末皇及其太子突然駕崩,未曾留下遺昭,族中兩王子因皇位爭奪不休,數年下來僵持不下,朝野動蕩,周圍小國蠢蠢欲動、虎視眈眈,更有北方匈奴趁機下手,常在邊境侵占土地、騷擾民眾。內憂外患,內鬥外擾,年年加重賦稅,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與他國邊境之處,更是哀鴻遍野。
祿國開國皇帝見前朝中庭不睦,四麵楚歌漸起,率領自家司馬族中眾多子弟,在中原大地揭竿而起,於前朝兩王子鷸蚌相爭得激烈時,一舉奪下京都洛陽城,以迅雷之勢,將前朝族人皆斬於刀下。自此開創了新的國度——祿國,年號元康,自封祿元皇,司馬為國姓,立都洛陽。
祿元皇開國並不艱險,比起其他開國皇帝所經曆的苦難,他們都未曾經曆過。祿元皇仿佛正如天書上所說的天命所歸一般,大好江山被親手送至他手心,他洋洋得意著自己是上天選的九五之尊,自負司馬家族定不會如前朝那般兄弟相爭,也不害怕朝中有人不服,理由便是:朕乃真龍天子,何人不服?不服,請先問過上蒼!
確實,他有驕傲的資本。也正因他這種坦蕩蕩和自信,竟真的讓天下百姓都深深信服此言。
一朝天子一朝臣,而祿國朝堂換上的一批新人,其中司馬家族人占據半數以上,若有臣子不服,自有司馬家人私下裏便將其解決,說是替天行道!
如此這般,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朝局已定,再無人敢不服,司馬家族的氣焰更是如日中天,一夕之間家明戶曉,天下皆知。
再說這司馬家族,本是百年士族,族中子弟多有經天緯地之才,同心協力輔助祿元皇,不到半年,將舉國上下臣民之心收拾得服服帖帖。邊疆戰士、朝中文臣、地方小官,以及黎民百姓,都敬佩不已,人們安居樂業,邊境竟漸漸安穩下來。
仿佛半年前前朝族人的鮮血代替了舉國百姓的生命,自他們消失,舉國上下再無人因戰爭而犧牲!民間,漸漸稱讚起上天有好生之德起來,隻因上天在他們苦難時,將司馬家族送到了人間,如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解救人們於水生火熱的災難之中。一時,祿元皇被神化成了天上下凡塵而來的神仙。朝野上下,齊聚一心,國終究像個國了!
待這一切穩妥得當後,祿元皇迎來了一個難題:司馬家族子弟眾多,開國至今,做出重大貢獻的司馬家族人便不下二十餘人,這該若何封賞方為公道?
他得來江山不艱辛,從沒感覺到皇位這一位置的吸引力,也未曾深思過為了皇位會引起什麼樣的人心。所以,他沒用上什麼鐵血手腕,更何況他年歲已近知天命之年,已無血氣方剛,作不出“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事來。這樣的史記,他看看便罷,將書扔在一旁,坐在那把最尊貴的龍椅上發起呆來:那些從龍之功的人大多是他司馬家族的血脈,哪能說砍就砍了!荒唐!
幾日斟酌下來,一日早朝時,祿元皇忽然頒布:天地萬物,乃陰陽太極而成,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為了天下江山穩固,人們安居樂業,風調雨順,朕斟酌再三,封八王......
八王便是:乾王太子以及兌、離、震、巽、坎、艮、坤七位親王。之後元皇又封數十位郡王、郡主,還有三公一侯。太子是他與皇後的兒子,也是他的嫡長子;七親王之中隻其二是他的兒子,其餘皆是司馬族中出挑之才,之後的三公一侯亦是有從龍之功的朝中大臣。
此舉無不公允,封賞竟是麵麵俱到,頗得族人讚歎,更得天下人心。一時之間,舉國上下歡喜慶祝,一片喜氣洋洋。司馬族中眾人,也有人多想,一個國王越是麵麵俱到,越是表現寬容,越讓人惴惴不安,可他們隻敢隱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