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5章(1 / 3)

從一些轉述的話語中,我知道有些讀者對書中的一些人物頗有些憤憤不平,可能有些確是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一些也是出於誤會或別的原因,由於我實在沒有時間一一回複各人的評論,有時也確是無從回起,所以在這裏,我想通過這篇文跟大家聊聊,一起交換一些看法。

首先要說明的是:蕭後是一篇已完成的作品,所有內容已經確定,雖可能有部分的刪改,但大的框架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你們的意見我會認真看並努力思考學習,並在以後的文中注意改正,但就這篇文來說,恐怕就不能滿足你們的心願了,這點上請多多諒解。

好了,下麵就說說人物吧,先說一下你們憤概極大的蕭瑗,就是蕭後的姐姐,岑夫人。

蕭瑗:這是一個很有心胸很有主見的女人,由於小時候的親身經曆,所以養成了她很好勝很強勢的性格。如果換作今時今日,這樣的人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成功的女強人。她最初選擇了岑無忌,而不是宮廷,是因為她覺得岑的性格比較溫和,可以掌握,也可以容忍她的個性,她能在他的家裏執掌家事。所以她放棄了宮廷,這時的她,跟蕭珩一樣年輕,雖然性格剛強些,但總的來說,她的想法還是相對簡單單純的。她不屑於去宮中與那麼多女人爭一個男人,她的現實就是掌握住她能夠掌握的男人。這便是她當時最基本的想法。這也是當初為什麼她會跟岑家發生摩擦的原因,這些摩擦正說明了此時的她雖現實但思想還未夠成熟。

後來,隨著她漸漸長大,閱曆的增加,她開始變得圓融,變得世故,變得成熟,這些從她後來與岑家的和解,相安無事到執掌岑家的大權中可以隱約看出來,雖然其中不無蕭珩,皇帝及蕭子風的支持與幫忙,但主要還在於她自己學會了變通,通過變通這種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她進宮為蕭後整理屋子時,從太後的誇讚中已可證明了她的成功。要知道太皇太後可是一個精明的人,這種人一般不太喜歡性格很強的女人,但是蕭瑗做到了。這裏可以看出她的聰明伶俐。既不失去自己的本性,不委屈自己又能讓人肯定,這方麵她已經比蕭珩要強。

她在生活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提高自己,這時她漸漸發現了身邊人的不足,岑無忌無疑是優秀的,是儒雅的,是溫和的,對權力的追求是平淡的,相對而言,他也是有點軟弱的,這點從他夾在母妻之間的無措已可見端倪。就象現代現實中的一個女強人與一個所謂的“不思進取”的男人之間的組合,時間久了,必然會出現裂痕,這是兩人的性格造成的,並不是哪一方的錯。他漸漸不能滿足她對生活對權力的需求。她需要更高的目標去追求去達到。

在某些方麵,她跟蕭珩是相象的。但是她比蕭珩更大膽,更加愛憎分明,也更懂得使用手段與策略。她對於目標的認識和追求是很明確的,她考慮的不僅僅是感情,還有更多的內容,如權力,如地位的穩固與上升,如前程。而這一切最能給予保障的是皇帝。這些感受原本在她心裏是被深深壓著的,但在蕭珩離奇失蹤又還宮後,這些東西方就被悄悄引了出來,正如虺庶人說過的:蕭珩的短暫離宮,因為空出的位子讓所有的後宮之人有了新的希望與*****,伴隨而來的還有野心與罪惡。而此時蕭瑗擔心地卻是蕭家的地位是否還能維持,岑家是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以她的性格,她不會被動地任人宰割,我想此時她已在思考如何才能保住這一切。

蕭珩回宮後,由於記憶的缺失,對所有事物及人事都冷淡隔膜,她自然無法去接近她。所以她此時是在觀望的。直到蕭珩懷孕,她的時機來了,她請求入宮照顧妹妹。這點合情合理,以前她就擔當過此職。因此她順理成章地入了宮。但我相信此時的她並未想到與皇帝會有什麼瓜葛,她隻是想借此與宮中的人,主要是太皇太後加強聯係,以獲得一柄保護傘。但是當她看到淑妃獲寵,太皇太後不過問宮務,宮務多由淑妃打理後,她感到了一種潛在的危險,以她的心智,不可能不由此想到:隻怕太皇太後這頂傘也保護不了她和家人了,而淑妃已成為新的危脅,皇後花盡心思去寵絡皇帝,說明她也並非有全然的把握可以固寵不衰,蕭瑗感到不能不尋求新的保障,而這個保障最關鍵的便是皇帝!

前因加後果,對於一向行動果決的蕭瑗來說,她不可能不做出判斷並利用這個短短的時機去做一次冒險,她需要掌握自己的道路與命運。所以是她主動引誘的皇帝。當然,風度翩翩的皇帝加上他的個性也確實吸引此時的蕭瑗,一個女人總本能喜歡比她強一些的男人,皇帝符合這個標準與條件。無論於內(心)於外(因),她都需要這個男人。她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