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撤回西北,繼續統治著長城以北的地區;不久之後蒙古部落由於民族內部不和而分裂為兩個統治政權,明朝百姓稱東部蒙古為韃靼,西部蒙古為瓦剌。

蒙古人雖已經撤回西北,但依舊覬覦中原沃土,瓦剌勢力稍顯強大,一麵與韃靼進行政治鬥爭,一麵招兵買馬訓練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明朝。

大明朝盡管建國時間不久,但實力雄厚,士兵驍勇善戰,擊敗了多次瓦剌的進攻,多年戰爭大明國土寸土未失。

然而戰爭是要付出代價的,連年征戰使得大明朝國庫空虛,於是便加重老百姓的賦稅,行軍沒有糧草便去搜刮百姓的口糧,士兵在前線死光了就去抓年輕力狀的男丁去從軍……大明百姓苦不堪言。

明正統五年,年僅十四歲的正統皇帝朱祁鎮跟隨太傅到全國各地尋訪一番,見到各地百姓由於賦稅的加重和勞動力的缺失而生活窘迫,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餓死人的慘狀,悲慘至極,哀鴻遍野。於是朱祁鎮回到紫禁城後,便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停止戰爭,使硝煙散盡,國泰民安。

在早朝上與眾大臣商議後,朱祁鎮派出使臣前去瓦剌議和;瓦剌此時與韃靼的政治鬥爭也打得火熱,本身也無暇顧及與大明朝的戰爭,再加上多年與大明朝的戰爭使得元氣大傷,正需要時間養精蓄銳,於是便同意與大明朝議和之事,在雙方簽訂罷戰條約時,瓦剌大汗又提出了一個無恥的條件,那就是如若罷戰,大明朝需每年向瓦剌進貢兩萬兩黃金!

朱祁鎮得知瓦剌人提出這樣無理的條件時怒氣衝天,一度想出兵踏平瓦剌,但是不能那樣做,不隻是因為自己沒有這個實力,而是一想到老百姓生活的慘狀,這個年輕的皇帝不禁動了惻隱之心。為了百姓安居樂業,為了在城鎮的大街小巷再次看到人來人往的喧嘩和熱鬧,為了一片繁華祥和的景象如實到來,朱祁鎮咬著牙答應了瓦剌人無理的條件。畢竟一年給瓦剌兩萬兩黃金遠比打一年仗所花銷的要少得多。

……

明正統十年秋季,馬上就要到太皇太後的七十大壽了,整個紫禁城張燈結彩,各地官員紛紛送來壽禮,出入宮門的人絡繹不絕。眾多人中,有一路人馬,十五個彪形大漢,和一個十七八歲的妙齡少女,他們都身穿羊皮衣,頭戴羊皮帽,這十幾個彪形大漢身材健碩,那妙齡少女也是滿麵英氣,從穿著打扮來看,這路人馬定是瓦剌人。他們每人都騎著馬,最後一匹馬拉著馬車,車上載著五個大箱子,進入午門,直奔金鑾殿。

金鑾殿內,十九歲的皇帝朱祁鎮坐在高高龍椅上,此時早朝即將散去,此時侍衛進來稟報:“皇上,瓦剌使臣送來壽禮。”

朱祁鎮有些驚訝,大明與瓦剌一向交惡,怎會在太皇太後的壽辰送來壽禮!帶著疑問,朱祁鎮說:“宣瓦剌使臣進殿。”

十幾個瓦剌人抬著幾個大箱子走進金鑾殿,那妙齡少女跟在後邊。一幹人等放下箱子,行過禮後,領頭的人對朱祁鎮說:“皇上,我蒙古大汗(瓦剌是明朝百姓對蒙古人的稱呼,蒙古人並不自稱瓦剌)得知貴朝太皇太後壽辰將近,特命下官前來送來壽禮,請皇上笑納。”

朱祁鎮心中明白,之前大明朝與瓦剌一直交戰,五年前議和後除了大明每年向瓦剌進貢兩萬兩黃金其他並無來往,這次竟突然送來壽禮,瓦剌人究竟是何居心?

“多謝貴族大汗。”朱祁鎮說,雖然猜出其中有詐,但是現在畢竟沒有撕破臉皮,還是要硬著頭皮把戲演下去。“各位使臣遠道而來,長途跋涉,舟車勞頓,真是辛苦了,待朕略擺宴席,為各位使臣接風洗塵。”

“多謝皇上,我們兩國已和平共處多年,互不侵犯,大汗真心希望我們兩國友誼長存。”瓦剌使臣道。

朱祁鎮雖不知這瓦剌人的話是否真心,但他既已將話說到這份上,自然也要客氣的回應:“為了百姓利益,維持兩邦和平乃是朕應做之事,希望你我兩國友誼鎖鏈千年不壞。”

一番寒暄之後,朱祁鎮注意到站在瓦剌使臣身後的那位少女,隻見那少女身姿婀娜,年紀不過二十,皮膚白皙如雪,相貌極美。如此美貌的姑娘,年輕的朱祁鎮見了自然要仔細打量一番,不禁問瓦剌使臣;“這位姑娘是何人?”

瓦剌使臣答道:“這是我們大汗的女兒和熙公主,今年十八歲,一直聽說中原傑地靈,風景秀麗,所以讓下官她到中原大地觀玩一番的。”

“哦,原來是貴族的公主,既然到了我大明地界,朕自然要盡地主之誼,今日各位先稍作休息,待明日朕派人陪公主好好在北京城玩一玩。”朱祁鎮說,雖然看上去朱祁鎮麵容微笑,好像很放鬆的樣子,誰知他心裏正盤算著怎樣應付瓦剌人。朱祁鎮心知肚明,說不定什麼時候這瓦剌人就會施下奸計對大明不利!

午門(紫禁城正門)外,錦衣衛千戶花宣冷和東廠百戶南宮元香兩人並肩走入午門內,守門侍衛早已熟知這二人,所以並未阻攔,打聲招呼隨即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