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日(1 / 1)

2008年6月6日,星期五,晚上十一點一刻。

京城金莎斯基飯店十五層,NO。1522沙龍套房。

水晶吊燈沒有開,由於隻有幾盞壁燈在照明,72平米的會客廳顯得有些幽暗。

“嗤”的一聲,獨自坐在沙發上的艾嘉,輕輕劃著了一根長長的火柴,並用它把蛋糕頂上,那外形是阿拉伯數字“22”的無煙蠟燭引燃。

隨著火柴被吹熄,蛋糕的真容也在越來越盛的燭光下顯現出來。

真美!

重達3磅的蛋糕周邊遍布杏仁和瓜子仁,頂部厚厚的天然奶油中間堆砌著小山一樣的草莓和櫻桃,這是樓下美食廊的意大利主廚安東?尼奧尼最拿手的經典——拿破侖杏仁奶酥蛋糕,這也是隻有十五層的VIP客人才能享受的特殊訂製。

是的,今天正是艾嘉22歲的生日,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在這種理應歡樂的時候,凝視著蛋糕的艾嘉,臉上卻一點喜氣也沒有。

不為別的,這都是因為在這種時候,她總會不可避免地想到自己千方百計想要忘卻的身世。

福利院的院長媽媽對艾嘉說過,當年在福利院的門口撿到艾嘉時,她還沒出滿月。在包裹她的小被子裏塞著一張她母親留下的卡片,那上麵清楚地寫著她生於1986年6月6日。卡片上還寫明,由於孩子得了重症肺炎,家裏沒錢醫治,她的母親才做出這樣的選擇,萬分懇切地希望福利院能幫幫孩子。此外,被子裏就隻剩幾十元的零錢了。

或許因為艾嘉實在太小還沒來得及取名,卡片上並沒有她的名字。所以按照慣例,最後還是由院長媽媽為她取了這個名字。

在福利院,像艾嘉這樣沒有名字的孩子,統一都姓艾,聽起來就像是一家子的兄弟姐妹。院長媽媽對此解釋過,說這個姓氏是“愛”的諧音,也是他們最缺少也最渴望的東西,她希望這個姓氏能永遠地提醒他們,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世間的一切。

這是多麼美好的希冀啊,可現實中卻很難做到。

一般的人們很難想象福利院裏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更不會了解在福利院裏生活的孩子與普通孩子的心理,會存在著多麼大的區別。

沒錯,福利院養大了艾嘉,供她念書上學,甚至還為那些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們提供治療與康複。可“愛”這種東西,在福利院裏卻一直十分匱乏,那不是靠民政局的撥款和好心人們的捐助,就能讓孩子們輕易地品嚐到滋味的。

在福利院,孩子們能獲得情感關愛的來源,往往隻有生活老師和保育阿姨。可老師和阿姨每天工作極其繁忙,她們每個人幾乎都要負責近二十個孩子,不僅要照管起居和飲食,還要幫助有疾病的孩子做康複。在每天最忙的時候,她們甚至不得不把一時照顧不過來的孩子綁在床上,等忙完一批再來鬆綁做交換。所以在這種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如何想方設法地吸引老師和阿姨來關懷,在孩子們中,簡直演變成了一種殘酷的戰爭。

艾嘉在狠狠吃過幾次苦頭,甚至被弄得頭破血流後,開始學會克製自己的欲望,並養成了觀察別人眼神的習慣。她會隨時去體察那其中的含義,以此決定自己如何行事。

艾嘉在福利院一直生活到了十八歲。在這段時間內,除了物質上的極度匱乏,她的心理也一直處於毫無安全感的狀態。周圍能讓她安心相處,放下戒心的人幾乎沒有。唯獨隻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她唯一的好朋友——唐昕。

唐昕和艾嘉不一樣,她的名字是她媽媽給起的,並且她和她的媽媽一直生活到七歲。隻是由於媽媽病逝,唐昕又沒有其他的親人可以聯絡,這才被她家住地街道給送到福利院來的。而從這時候開始,艾嘉也就有了一個對她關懷備至,手拉手一起長大的朋友。

一想到唐昕,艾嘉忍不住從沙發上的皮包裏找到錢夾,從裏麵抽出一張照片,端端正正擺放在蛋糕旁邊。

照片上,左邊那個短短的天生卷花頭發,很像個男孩子,正在擠眼做著鬼臉的就是艾嘉,而右邊那個紮著兩個羊角辮,帶著副眼鏡,笑起來有兩個甜酒窩的小姑娘就是唐昕。

非常巧合,艾嘉和唐昕生日是同一天,這是她們十二歲生日時的合影。小學六年級,唐昕參加了全市的少兒英語競賽,並且還拿了第二名。福利院的院長媽媽高興極了,破天荒的要買個大蛋糕,給唐昕好好過個生日。當院長媽媽詢問唐昕,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時,唐昕卻求院長媽媽,要和艾嘉一起過生日。就這樣,到了生日當天,唐昕和艾嘉成了福利院第一對吃上生日蛋糕的孩子,並且院長媽媽還用相機給她們拍了合影,洗出來後分別給她們每人一張。

那天可真好呀!照片上的她倆都笑開了花。

艾嘉忍不住湊近過去,仔細地端詳起來。可僅僅片刻,她的眼眶裏卻又不由自主地充滿了眼淚。

昕昕,你現在還好嗎?

難道你……

真的永遠都不會再理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