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文/海雲
2011年春,海外文軒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文集:《與西風共舞^—海外生活散記》,十五位作者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荷蘭,可以說是一些海外華人對海外生活的一些感受和體驗。
海外文軒創立於兩年前,開始隻是海雲和一位文友的一場私下的對話。對於他們所寫的文字,國內的讀者不大能看得見,興起召集一批文友,利用新浪網的圈子功能,創立了這個以海外華文寫作為主的海外文學愛好者的文學創作組織。如今,這個寫作圈已有兩百多位成員,其中不乏成名的作家和詩人。為了給文友們提供更好的創作平台,海外文軒的創始人海雲正在與矽穀的工程師們建立自己的網站,海外文軒網站將於2011年下半年正式運作。
第一本散文集從征稿到出版大約有半年的時間,由美國紐約的出版社出版發行,書的質量和內容都屬上乘,大家對於文軒的第一本書都讚譽有加。我們奢想:“與西風共舞”係列將會一集集地出下去,第一本散文集之後,我們開始為短篇小說集籌備。而另一本幽默文集也在征稿、審稿中。
又一個半年過去了,短篇小說在三位編審委(桑妮、民鳴和劉瑛)的認真審核之後,初稿定案,十五位作者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荷蘭,二十餘萬字,三十多篇精心創作的有關海外生活的短篇小說,初稿彙總到我這裏後,我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全部。期間,有時我會被文友們的文字感動得淚水漣漣,有時又會情不自禁地拍案稱絕!文友中有的是文學好手、有的是新手,但是無論新老,風格各異、千秋各倶!
隨著這些文字,你可以頃刻間從美洲大陸跨越至歐洲大陸,從一種文化轉眼進入另一種文化之中。而那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有的寫實,有的似乎有些抽象,有的平實得如與你在聊家長裏短,有的卻讓你沉思,富有哲理!
十幾位作者中,有早已是成名作家的,有做過報社記者和大學老師的,有自由撰稿人,有工程師也有餐飲業老板。有的早已在海內外出書若幹本,有的多次在海內外獲獎,不敢說他們是海外文壇的大腕,至少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成果。
這裏麵有提攜過海雲的好友,有跟海雲未曾謀麵的文友,有隨著海雲“轉戰南北”的網友,也有與海雲相識多年的老朋友。
很多時候,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麼熱心地為大家夥出書,這樣勢必會影響我自己的寫作和創作,也會占據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是的,我思考過這點,尤其是在尋找出版途徑常常碰壁的時候,很多次想過放棄!但是,冷靜下來仔細再想,我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橫看文壇、縱觀曆史,文藝往往以團體成氣候,尤其是在今天文學作品麵臨網絡挑戰的劃時代,中國病態的出版界,海外不成氣候的中文寫作,光靠我一己之力,何以改變?!也許我埋頭創作,兩耳不聞窗外事,或許能寫出一些脫俗清新的東西,可是有多少的現實意義?我們是否還要被當今病態的文壇牽住鼻子走?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走一條我們自己的路!一條海外華人文學創作的獨特之路!
記得我說出這話的時候,有位作家對我說他沒想過這個問題。他覺得中文讀者在中國,所以我們隻能跟著中國的現狀走。可我想說我們在海外的讀者也不少。至少,至今讀我的文章的大部分是海外的中國人。文學的地域性,對於我們居住在海外的中國人來說,海外就是我們的地域!我們隻有堅守這塊土地,並把這塊土地上的特殊性渲注於筆下,才能刻畫出獨特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學性!
這本短篇小說集,正是我說的海外中國文學性的印證,我們用我們的母語,刻畫出我們生活環境裏獨特的種種。說到底,人性是相通的、文學的審美觀是相近的。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爆炸、資訊繁雜的世界裏,即使我們生活在遠離故土、經濟發達的西方世界,我們有我們的堅持,我們決不以犧牲文化作代價,不追求低級趣味、不浮躁,而是以我們文學的審美觀去挖掘現實生活中人性化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