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黑洞
“……天體中有黑洞。人類社會在發屐中也形成了一種專門吃人的黑洞。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被它吸入嗄中,而不留痕跡,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蹤跡……”
這是日前讀的一篇題為《黑洞》的小說中的一段話。作品描述了由於“我”婚後三年無子,周圍的人說三道四,議論紛紛,甚至送了綽號“一對廢物雞”。一旦妻子生了胖兒子,卻又招來一群“取經的”,道短論長,擾得人心不寧。氣得“我”直吼:“滾蛋!”“你們若不為別人操心活著就難受。”
咬耳朵,嚼舌頭,傳瞎話,這在一些地方怕是有曆史根源了,這種惡習沿襲了幾千年。30年代的電影明星阮玲玉,就是受不了種種誹謗而自殺的。谘迅先生為此寫了《論“人言可畏”》一文,鞭撻那些小市民、老虔婆專愛打聽別人家的私事,“小市民總愛聽人們的醜聞,尤其是有些熟識的人的醜聞”。
時代變了,此風雖有所收斂卻未絕根。君不見李向南的所謂生活作風問題,不就是被“長舌婦”搞得滿城風雨嗎?再看近日上映的《女兒經》,沈家的鄰居吳媽和張媽不是天天像烏眼雞似地盯著沈家,連沈家煮飯下多少米,炒幾個菜也要跑來“過問”一番。真像小說《黑洞》中說的:“這又管你們屁事”呢!現實生活中這種“黑洞效應”依然存在。“張家長李家短,七個碟子八個碗”,流言蜚語,說長道短,常搞得四鄰不安,分散了大家的精力。
麵對各種閑話該怎麼辦?一曰不信,二曰不怕,三曰不傳。唐末五代時祁陽縣令蕭結對閑話的態度是:“閑話之餘宜自省,此間惡習染來無?”時時警醒自己不要染上此種惡習。
曆史是無情的。說長道短、陷害忠良的“長舌婦”——秦檜的老婆王氏,至今還在下跪。對那些今天還愛嚼舌頭的人,曆史至少要多賜給他們幾根白發,同時還應提醒他們:當心身後有“黑洞”!
(1987?6)
“減去十羅”的聯想
諶容的小說《減去十歲》描寫了一個荒誕的故事:傳說要發一個文件給每人減去十歲。於是,老年人幻想“返老還童”,婦女慶幸自己芳齡長在,中年人困惑不解,而不滿十歲的孩子則驚恐不已,不知自己要回到哪兒去。
乍一讀,小說似乎離奇荒誕,如果把它與現實聯係起來就會悟出其中的道理了:比如,鄰居的孩子已經十幾歲了,每日都是爸爸背著書包,媽媽提著飯盒送至校門。似乎孩子小了十歲,連背自己的書包父母也心疼。另據報載,一些來校接孩子的爺爺奶奶替孩子們打掃教室衛生。你看,這些老人們不也年輕了十歲?豈止十歲呢!某單位一位團委書記常常遇到這樣的請求:“請你替我在中學讀書的孩子寫份入團申請書吧!”母親求人替讀書的女兒答政治試卷,父親求人為已經工作的兒子寫入黨申請書,真是無奇不有!這樣做究竟是愛子呢還是害子?
表麵看好像合乎人情,其實這種“為孩子著想”,“疼孩子”的做法就沒疼到點子上。韓非子說過:“慈母有敗子”,清人也有“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之說。這些古訓未免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愛子之心,人皆有之。魯迅還寫過“憐子如何不丈夫”的詩句呢!但憐子絕非嬌子、縱子。鄭板橋曾在家信中告誡家人:“餘52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同一信中他還說孩子讀書中舉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當然,他的“理”、“道”和“好人”自有其標準,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種愛子之道還是應該借鑒的吧?
願有更多的父母、長輩,不要把孩子小舂十歲,要放手讓他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培養其自立精神。不然,讓他們躺在父輩為其準備好的安樂椅上,會像華君武的漫畫一樣,老大不小了嘴裏還叼著奶瓶子。長此以往,我們的下一代豈不都成了八旗子弟?哪裏還有什麼吃苦精神,創業精神?但願我也能“減去十歲”,多活十年,看到我們的後人不是這樣。
(1987?6)
共產黨員的形象
“共產黨員跟我來!”
在撲滅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的戰鬥中,哪裏最危險,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共產黨員衝在前麵,“共產黨員跟我來”的呼喚就在哪裏喊得最響亮。一位叫馬國江的後進戰士,一年內受過四次處分,他卻在火場上用樺樹皮寫下了入黨申請書,是血與火的洗禮教育了他,是共產黨員舍生忘死的光輝形象鼓舞了他。
不知從何時起,一說“共產黨員跟我來”,便有人哄笑,以為那不過是舞台上的台詞,似乎現實生活並非如此。但他們卻又無法解釋:為什麼曾說過“入黨能當飯吃,還是能當錢花”的盛其順,在貓耳洞裏寫下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並成長為共產黨員、戰鬥英雄?為什麼曾喊出“我愛人民不愛黨”,並宣布要做“黨外布爾什維克”的王國卿,認為在戰場上自己還不是共產黨員,“那是我的恥辱!”為什麼?為什麼!因為他們看到了“工作幹得最多,吃苦最多的是黨員;關鍵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還是黨員。”他們從共產黨員的身上找到了生命的價值,人生的真諦。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戰時,如果平時……”平時又怎樣?哈爾濱軸承廠的一位車工是個失足青年,但他不甘沉淪,從身邊的共產黨員王繼文身上,學到了共產黨人的品質,忘我工作,無私奉獻,被評選為工廠的先進生產者標兵,成長為共產黨員。
是什麼法寶淨化了人的靈魂?是什麼力量使一名受過勞動教養的人成長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是什麼“魔力”使懷疑黨的人立下了為她獻身的誓言?是共產黨員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是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光輝形象,是追求,是信仰!正是無數共產黨員前赴後繼,用鮮血和生命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才塑造了我們黨的偉大形象。他們中的傑出的代表舉不勝舉:李大釗、方誌敏、江姐、劉胡蘭;社會主義時期有雷鋒、王傑、焦裕祿、蔣築英、羅健夫……正是這無數共產黨員的形象成為人們的楷模,民族的希望,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激勵著億萬人團結奮鬥。正像盛其順說的:“黨員行動如何,關係到群眾信不信共產黨,信不信共產主義的大問題。”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應嚴以律己,用實際行動在群眾心目中樹立起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1987?7)
兩則秩聞引出的思索
清理舊報,兩則軼聞頗有教益:
吉鴻昌在美國考察時,當地郵差曾嘲弄他說不知有中國。吉將軍怒不可遏,回去寫了塊牌子,上書“我是中國人”!以後外出就佩帶著它,並且昂首挺胸闊步於異國他鄉,多麼可貴的民族氣節!
1930年9月,上海的左翼作家為魯迅先生50壽辰祝壽。席間有人稱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不料魯迅當即反對;“把我稱做中國的高爾基,我不喜歡。隻有蘇聯的高爾基是真的。我是中國人魯迅。”在洋人把華人與狗相提並論的時代,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不忘一個中國人肩上的責任,多麼可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是,也有人以為不那麼可貴,至少不如洋玩意兒可愛。據報載,一向“譽滿全球”,多次獲大獎的中國動畫片,在最近結束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動畫片電影節上,三部參賽影片全遭淘汰。原因並不複雜:“顏色和造型往往是對外國影片簡單的模仿”,“造型和舞蹈動作不是中國的”。結論:“這不是中國文化了”。
這類事例何止一二?花高價買回來的,卻是洋人淘汰的舊機器;生產豆腐的機器也要從“東洋引進;連外圍友人也大惑不解:“你們中國姑娘很美,為什麼廣告上畫的多是外國美人呢?”最近,倒賣洋人舊服裝的行當又死灰複燃,可誰敢保證洋人穿過的舊服裝上絕對沒有細菌病毒呢?中國的火箭可以運載洋人的衛星了;一群洋學生跑到中國來學習京劇3日本企業家研究《三國》;不少外國學者研究李白、曹雪芹。可見,中國是有許多好東西的,何苦什麼都是外來的好?所以還是應該學學啓迅、吉鴻昌,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