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境界》是我的第本新聞紀實作品選,收錄了我近年來發表在些報刊的部分新聞紀實作品。

編選這本書的動議是在去年春末夏初,

這之前,我曾見到位作家朋友,交談中談及近年來的創作情況,我很惶恐,麵帶愧色地告訴他,這幾年除了寫些新聞,小說沒寫,連篇短散文都沒寫過。

那位朋友仿佛很為我惋惜。

我受他的感染,也為自己惋惜丁陣。

我的確擁有過龐大的創作計劃,打算用年時間,把我當知青的經曆寫成三個係列長篇,而且還征求過些文學朋友的意見。年,中國作家協會吸收我入會時,我在登記表上也填上了自己的創作計劃。可是,幾年過去了,我竟連個字也沒寫。叫關心我的朋友如何不惋惜呢

但是,作為個新聞工作者,我幾乎每年都有數十萬字的新聞作品問世;作為個全國綜合性期刊的負責人,我每年都要編審近百萬字的作品。並且,因為工作的緣故,近年來我曾走訪過個個鄉村,座座工礦。有兩個春節,我是在礦山度過的;有個中秋節,我是在西隴海線上的個小站度過的;還有許多個節假日,或者是在農村,或者是在工廠度過的。改革開放的沸騰生活日新月異的祖國麵貌兩個文明建設的絢麗風光,讓我振奮,讓我激動,因而我的新聞紀實與作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勁頭。選人本書的,隻是我近年來新聞紀實作品的部分(約占三分之)。當我在選編這些作品時,心情竟然激動得難以平靜。並不是圉為自己的每篇作品都有什麼光彩,而是為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的生活經曆為筆的時代,社會和那些人物而激動。尤其是可以自慰:在新聞工作這個崗位上,我盡了自己的職責。既沒有虛度年華,也沒有把手中的筆束之商閣。因而不必惶恐,也不必惋惜。

記者和作家都肩負著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反映人生的神聖使命。隻是由於職業和分工不同,圈而思維的方式,選擇的角度,表現的方式不同。我從午代後期開始搞文學創作,到年代後期開始搞新聞工作,兩種表現方式都嚐試過。我認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尢論寫什麼樣式的文章,都要認真,都要投入,都要不怕吃苦,都要全心全意。隻要你盡到自己的力量,隻要你的文章為我們的社會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幫助,你就可以感到無愧。

這是我想說明的第點。

《境界》選入的作品,大多是我年代寫的,也有幾篇是在年代寫的;在編選時,我曾向有關部門了解過,我年代寫的那些企業家基層領導,大多數仍然在當年的崗位上,也有的已經擔任了上級的領導或其他職務。經再三考慮,我沒有對當時形成的文章進行大的修改,請讀營理解並請閱讀時注意。

這是我想說明的第二點。

我平時編務十分繁忙。在采訪時些同事或者明友參予了采訪,也有的是朋友寫成初稿,我在這些文章後都作了說明。我的新聞作品,大都是晚上或者節假日時間寫成,就連編選這本書,也是用的夜晚和節假日,我的些同事朋友,給予了我許多幫助和支持。在這裏,我雖然沒有列名,但內心充滿了對他們的感謝之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為本書寫了序,《人民日報》社社長全國記協副主席邵華澤為本書題寫了書名,給予我親切鼓勵,我也探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