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房子裏

張正隆

從奧巴馬、普京,到此刻窗外幵車的坐車的步行的各色人等,忙碌一天少有不回家的。無論家是什麼,宅分幾等,生活必需,功用使然,誰都少不了一種叫作“房子”的物件。即便茹毛飲血的遠古人類,也要尋個遮風避雨的洞穴什麼的。

不久前為家鄉本溪寫本書,聽聞棚戶區“房下崽”的故事,就是在房前屋後搭建偏廈子。溪湖區礦建街一位袁姓老礦工,住的偽滿時期的房子,兩個兒子要結婚,周圍擠擠插插的,實在無處下崽。與周邊鄰居和有關部門協商,把公共廁所扒倒,蓋起小房,就成了洞房。

遼寧作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遼寧工人階級作為“共和國長子”,曾經為國家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做出過曆史性的重要貢獻。進入新時期以來,由於資源枯竭和體製轉軌,長期生活在棚戶區的工礦企業職工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之中。據調查統計,到2004年底,全省有200多萬人居住在棚戶區,其中120萬人生活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連片棚戶區,有40多萬人居住在5萬平方米以下的連片棚戶區。這些棚戶區主要集中在撫順、本溪、阜新、鐵嶺等資源枯渴型城市,總麵積達632萬平方米,大部分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建成的臨時簡易房Q房屋破舊,陰暗潮濕,部分牆體開裂,多數地基下沉,有的七八百戶合用一^個公共廁所Q紅領巾時代,就聽說美國的摩天大樓下是貧民窟。今天的西方發達國家,也不無這類建築,一個世界性難題。

始於1987年的遼寧棚改,主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改造的棚戶區都是地段較好、商業開發價值較高的地方,大片的偏遠地段的棚戶區少有人問津。這些棚戶區的居民,70%為下崗失業人員,50%是城市低保人員,案件多發,秩序混亂。

2004年12月26日,上任不到半個月的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到撫順最偏遠、貧困的莫地溝調研時,代表省委、省政府鄭重承諾:“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搬出棚戶區,住上新樓房!”

截至去年,就是在這些少有開發商問津的棚戶區,矗起4402萬平方米樓房,211萬人住進了新房。

這就是曆時近8年的遼寧“一號民生工程”,一座實實在在矗立在遼沈大地上的煌煌豐碑。

就有了王重旭的這部全景式描寫棚改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庇天下》。

喜遷新居,一些人望著那坐便,不曉得是個什麼物件,不知道怎麼拉屎撒尿了。這不是個冷笑話。先拆舊房,再建新房,水、電、氣、暖配套,爐台、水池、坐便俱全,搬進去就是個現成的家。這還不夠,還要降低物業費,實行自助式管理,還要用預留部分商業房的經營收入,解決特困戶的困難。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保障憲法賦予他們的勞動的權利,這樣那家庭資產一下子就增值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家裏,才會有恒久的生機活力、歡聲笑語。

有支叫《國家》的歌唱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任何國家、社會,隻有棚戶區的千萬家幸福了,才有國家、社會的幸福,和諧,安定。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遼寧200多萬曾經的棚戶區人,不一定知道遼寧是下崗工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城市棚戶區最多的省份,也就難以想象省委、省政府當家人承受的壓力,甚至風險,建國以來遼沈大地上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又是多麼舉步維艱。他們是從切身經曆的巨大變遷和體貼入微的細節中,感受到這個“一號民生工程”(如今全國各地的棚戶區改造都叫“一號民生工程”了)中的“一號”的分量和暖意的。“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幵放好”,這話無論出沒出口,也無論曾經有多少愁苦、失意、牢騷,那一刻幸福都不帶任何虛妄地寫在每一個曾經的棚戶區人臉^上〇《大庇天下》全方位記錄了這場被稱作21世紀“新土改”的棚改,昂揚著陽光燦爛、蓬勃向上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