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1.第告別昨天,尋找新感覺節
曆經8年艱難與風險,“澳星”在中國終於起飛!
中國從發明人類第一枚火箭那天起,走過了整整1000年的歲月,一直走到今天,似乎才總算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老祖宗發明的火箭,是用來造福人類的,而不是留給後人去當供品的。
於是,火箭的子孫們終於推開塵封的國門,向世界邁出了第。一步。
當然,這一步邁得很沉重,很艱難,亦很驚險!卻又邁得很勇敢,很悲壯,很雄健。而且,作為一個曾被封建社會封閉了2000年之久的民族來說,能不失時機地邁出這一步,已是十分的難能可貴和相當的了不起了!
因為,中美澳三方空間合作,“澳星”在中國發射,不僅使美國體斯公司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通信衛星有幸第一次獲得在空間顯示其功能與價值的機會,也讓澳大利亞衛星公司從衛星的正式商業投入使用中獲得新的巨額利潤,同時對中國打開和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它既對中國已有的航天技術實力是一次證明,又為中國航天隊伍今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仍需強調指出的是,在通往世界商業發射市場的路上,在開發宇宙、造福人類的途中,中國隻是剛剛開始,僅僅是開始!
在第一個國際空間年裏,中國雖然成功地發射了兩顆“澳星”,完成了首批對外發射合同,但每一步都充滿了從未有過的風險與艱難!而且,這並不意味著今後的每次發射都能次次成功。
肯定地說,中國在今後越來越多的航天發射中,不可避免的失敗還會發生;失敗和災難將時刻伴隨著一個民族;失敗和災難是任何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命運!
一位日本作家說得好:“災難是在你忘了它的時候降臨的。”
因此,對失敗與災難,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我們需要記住的,不應該隻有成功,還有失敗與災難!
而且,一個聰明的民族,始終還應該具有和保持一種正視現實的坦誠,一種對外開放的姿態;而縱觀曆史風雲,麵對八麵來風,隨時需要睜大的是兩隻眼睛:一隻認清本國的現狀,一隻瞄準世界的“風景”。
當今世界,現有58個國家投資發展航天技術,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航天技術成果,其總投資高達6000億美元以上!美國每年用於航天的投資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5%,高達100至200億美元:原蘇聯每年用於航天的投資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2%。高達100至350億美元,但中國到1985年止,近30年用於航天的總投資還不如美國一年的航天活動費用!
從發射次數來看,全世界可發射航天器(主要指衛星)的國家和組織共有近30個。全球現已發射的航天器總數共達3600餘個。其中,原蘇聯已達2337個,美國已達1048個。中國呢?從1970年起到目前為止,共發射衛星隻有36顆!與美國相比,是1/30;同原蘇聯相比,是1%多!
再從世界航天總的概況和發展趨勢來看,航天技術目前已進入了成熟時期,且正處於高速發展之狀態。美國、原蘇聯早已分別實現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以及部分星球探測計劃,空間站也已投入使用,從而開辟了新的科學和空間軍事領域。而且,宇宙科學的探測活動已經打破了國界。法國、德國、印度和美國的有效載荷已裝在了原蘇聯“和平號”空間蛄上;德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則進入了美國的“空間實驗室”:美國在原蘇聯的基礎上發射的“麥哲倫”探測器正全力飛向金星。此外,西歐擬在2000年前實現三大目標:“哥倫布”空間站(投資24億美元)、“使神號”航天飛機(投資26億美元)和“阿裏亞娜”大型運載火箭(投資21億美元)試驗成功;日本正著手實施空間站操作、研製載人飛行的基礎設施和把航天器邀往月球、火星和金星等航天計劃:澳大利亞在1988年便製定和完善工航天政策,並依次確定了澳大利亞航天工業發展計劃,從而為90年代澳大利亞航天工業的振興奠定了基礎:長期封閉的原蘇聯為了獲取航天技術的經濟效益,也采取了相當靈活的政策,據說有的發射場已開始承攬私人公司的衛星發射任務,並且在火箭的價格政策上,宇航總局已把預定於1993年停止使用的、原先價格隻有2500萬美元的“質子號”火箭,提高到6000萬美元,從而使發射價格水平與西方相當;而另有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如巴西、印度等也在參與航天活動;甚至連剛剛結束戰爭至今依然深處戰火危機之中的伊朗和伊拉克,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航天產業。
中國呢?
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本國衛星的國家;第三個掌握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第五個能獨立發射同步衛星的國家;並且,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了100%,而星上的微重力環境還優於美國的航天飛機。尤其是自1985年“長征”係列火箭宣布對外開放後,在短短的7年中,從初闖國際發射市場承攬搭載服務,利用較成熟的火箭技術發射國外衛星,發展到今天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冒著巨大風險研製新型運載火箭,從而實現了從單一指令性計劃研製產品向以市場經濟為發展導向的重要轉折。
毫無疑問,中國在經濟落後、投資遠遠不足的情況下,航天技術能取得這樣大的成績,是相當不易和十分了不起的!這些成績不僅表明中國的火箭已從完全封閉的狀態中走了出來,開始由國內的科學試驗軌道轉移到了國外的商品經濟軌道,而且在世界火箭高技術領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航天技術與世界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大大落後於美國和俄羅斯!
並且,航天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在世界範圍的競爭日趨激烈。如果說二戰後幾十年時間裏日本在許多工業領域超過美國是很自然的話,那麼其他國家在航天工業上將超過中國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因此,作為剮剛躋身於世界商業發射市場的中國來說,對此須有清醒的認識,絕不能滿足現狀,更不能關起門來自吹自擂。昨天無論多麼榮耀,畢竟已成過去;今天不管怎樣輝煌,終會歸於曆史。而麵對當今飛速旋轉的世界,需要重新尋找的,是新的感覺;應該加緊盤算的,是下一個世紀的坐標!
當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和期待,在通向宇宙的遠征途中,在創造空間文明、開發空間資源的風險路上,中國將再度出現新的起飛,新的輝煌!
1992年9月20日~12月25日草於北京平安裏
1993年2月8日~2月25月改定,補寫於西昌發射場
2.李鳴生報告文學的意義
李炳銀
李鳴生的報告文學創作,正以其獨特的題材內容引起人們的興趣和充分注意。
現在,對李鳴生的“航天四部曲”(《走出地球村》、《遠征三萬六》、《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進行充分的個性分析,依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把李鳴生的創作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學現象,放在更大的範圍內來進行分析認識,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更有價值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對於進一步認識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和李鳴生本人的作品,都是很有益處的。
了解報告文學這種新型文體的人,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報告文學因為其寫實性特點,具有很分明的個體性特征。報告文學作品,時常因其題材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作家的創作,時常也是因為作品的題材對象不同而有大不相同的表現。因此,在報告文學的創作中,作家一般是很難創造出鮮明的個性風格來的。有人說,報告文學作家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找到一個舞台,就在這舞台上表演。各有各的新節目,人人都有一手絕活。然而,這種現象雖然能造成一種五彩繽紛的局麵,但卻不易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個性風格。至於有些作家作品中表現出的或嚴峻,或詩化,或質樸的一些特點,盡管可以給人某種細小的區別;但是,這與文學的風格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風格。既是題材的特殊表現,也是作家對題材的獨特認識開掘及個性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