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叔,十六個人,晚上抬轎。”一個老邁的聲音從門外傳來,隨後門被推開,走進來一個老人。
老人大約七十歲,須發皆白,看上去精神頭倒是挺足。
進屋之後老人眼睛在屋裏搜尋了一圈,找到了他口中的吳叔,也看到了蹲在一旁的我,有些驚訝道:“哦?小芽回來了?大學畢業了嗎?”
這個老頭我認識,但是也僅僅是知道有這麼個人,不知道該叫什麼,聽到他問我話,我隻含糊地應了聲:“呃,昨天剛回來。”
“叫七叔。”老爹從我旁邊站起來,對我說道。
我點點頭對剛進來的老頭叫了聲“七叔”。
七叔點了點頭,轉頭對我老爹說道:“吳叔,十六個人,晚上要用,您別忘了。”
老爹瞪了他一眼,道:“我老是老,但是還沒老糊塗,放心好了!”
那個七叔也不介意,哈哈大笑一聲轉身就走了,看他頭上戴著孝帽,想來還得去幫忙。
等到人走了,我轉頭問老爹道:“誰死了?”
“一個老頭,你不認識。”老爹看都沒看我一眼,隨口應了一聲就轉身進屋去了,想必是去準備紮紙人的東西去了。
這裏要說明一下,剛才那個七叔口中所說的十六個人抬轎並不是指真人,而是紙人。
整個中國的喪葬可能都差不多,但是總歸有區別,在我們這裏,要是死了人的話那可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前前後後得忙上好幾天,所以就得叫上村裏很多人去幫忙,主要就是喪宴的時候端菜送水之類的活,完事之後給上幾包煙算作答謝。
幫忙的人每個人都給一頂白色的孝帽,一來算是一個身份證明,讓人都知道你是幫忙的,有什麼事可以找你,二來也是把你認作死去這人的晚輩,希望逝者英靈保佑。
孝帽一般隻給比逝者輩分低的晚輩,剛才那個七叔頭上就帶了一定孝帽,看來死去的這個人輩分起碼跟我老爹一樣高。
這忙來忙去的好幾天每一天還有個名字,什麼出殯、走客、送湯等等等,反正我是分不清人死之後哪一天是什麼日子。
不過其中有些時候我倒是很清楚,比如燒轎,這個跟火有關自不必多說,大概沒有任何一個男人小時候不喜歡玩火。
小時候玩火都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大人抓到打一頓,不過即便是偷偷摸摸,我也好幾次都把人家留著冬天燒火用過的草垛給點了,為此沒少挨過打,甚至有一次我和另外一個小夥伴差點把自己燒死,老爹知道後就差把我打斷腿了……
而燒轎卻是我們可以正大光明玩火的機會,你不用擔心被抓,不用擔心被打,可以隨便燒隨便玩,這樣的好事怎麼可能記得不清楚?
當然燒轎燒的不單單是轎,還有抬轎的人——紙人。
說到這裏就得說一下燒轎是怎麼來的了,這個習俗是自古有之,不過僅限於農村人去世,從沒看到過有官家人去世燒轎的。
這主要是因為官家人出行都坐轎,而農村人一輩子都沒坐過轎,看到那些官老爺羨慕得很,所以想在死後享受一把坐轎的感覺,這才有了燒轎的習俗。
過去農村人經常聽到口口相傳,某某出行要八抬大轎,說明這個人身份極高,才能夠用得起八抬大轎。所以很多人死後,家裏的兒孫為了顯孝順,都會請人紮紙轎、紮紙人,燒掉就算是讓逝者坐轎了。
一般來說燒轎隻要四個或者八個抬轎人就足夠了,像剛才七叔說的十六個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不是說出不起這個錢,而是有所忌諱。
在過去除了皇帝出行,根本沒有人敢用十六抬大轎,雖然皇帝坐的轎已經不稱作轎而是輦,但是依然不敢有人逾越規矩。
所以迷信的說法來講,死人燒轎最多隻用八個抬轎人,想用十六人,死者必須要有帝皇命才能受得起,否則轉世之後必將一生多災多難,作為懲罰。
既然剛才七叔說了十六人,想必是已經找先生算過了,死者身具帝皇命,這才敢用十六人。
要說人死後的事情,那可真是太多了,單單我知道的那一點恐怕一天都講不完,更不要說還有很多我不知道、不了解的了。
比如說喪棒,要是死者是男性,奔喪的時候喪棒就得拿在左手,死者要是女性就得拿在右手。
“男左女右”的由來是這個,不是一些小情侶說的走在路邊要“男左女右”,男生要把女生護在裏邊。
要真是這樣,你讓香港人怎麼辦?“男右女左”嗎?
還有我聽老爹說,過去要是有死者的親戚來靈堂上香,會有專門的人從大門引到靈堂去,這個引領人還得邊走邊唱邊跳……
我反正是沒看到過這種情況,估計早被取消了,喪事本來就沉悶,居然還有邊唱邊跳的存在,真的想象不出那種畫麵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