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祖設置製度,成祖完善製度後,形成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都聽命於皇帝,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節製互不統屬的奇怪局麵。
雖然土木堡之變一直被作為大明文官集團崛起,勳貴集團逐步走向衰弱的標誌性事件。但其實早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隨著南北之戰的消耗,勳貴集團就已經有了衰弱的苗頭,文官集團的勢力開始迅速擴張,大明的文武製衡製度也就漸漸破壞殆盡了。
以至於到了朱祁鎮的時候,五軍都督府已經失去了參政議政權,由“總內外諸軍事“的中樞機構,變成處處受製於兵部的單純執行命令的下屬機構,每日的早朝五軍都督府的各位都督就如同泥塑一般,純粹就是去走走過場。
而如果按照曆史原本的發展,隨著明朝皇帝的作死,也讓五軍都督府的權威徹底跌倒了塵埃裏,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隻要皇帝願意,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被封為五軍都督府的都督。
結果後來的局麵就是,誰都不把五軍都督府當做一回事,而在已經站穩腳跟的文官眼中,總兵和走卒也沒什麼區別,都要聽命於文官集團。以至於總兵官到兵部接受命令時,都要先在門外跪拜,還要自稱為門下走狗,徹底失去了尊嚴。而沒有尊嚴的武人,怎麼可能會有熱血去征戰。
等到朱祁鎮一行人進入前軍都督府,這冷清的五軍都督府之內,才有了幾分生氣,收到消息的眾人都奔走著通知各個都督府的坐堂官,一時間雞飛狗跳,倒是熱鬧了許多。
這五軍都督府,不算京中勳貴公候掛銜的官職,每個都督府內都還設置著,左、右都督兩位,都督同知若幹、都督僉事若幹,其屬有經曆司經曆一人,都事若幹等。
但因為於謙改製之後,京營的精銳都居於團營之中,能堅持到五軍都督府上班的本來就沒有幾個,現在更加顯得稀少了。朱祁鎮隻見大堂內灰塵遍布,台階上還有枯草幾隻,在疾風中瑟瑟發抖,朱祁鎮隻能苦澀的一笑了之。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無權無職的地方,怎麼指望能留得住人,呆在團營裏雖然累一些,但畢竟手上握有實兵,怎麼都比呆在這麼一個本身就被削減了權力,用來養老的地方要強。怎麼可能要求這些勳貴每天積極的上班,就是無事可做呆在家裏睡覺,也比來著冷冷清清的地方要強。
朱祁鎮進了中堂,早有小廝將桌椅板凳打掃了一遍,至於地板上的灰塵,朱祁鎮隻能假裝沒有看見。
此時於謙和年富尚能保持鎮定,而石亨等一眾掛名的都督臉上都十分掛不住,在朱祁鎮和於謙等人落座之後,他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一個個顯得十分無措。
朱祁鎮心裏也是五味雜陳,這五軍都督府無論如何沒落,但作為名義上軍隊最高的中樞機構,就連石亨這些武人都不重視,隻想著些蠅頭小利眼前利益,武官集團的沒落說實話還真怪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