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家有喜(1 / 1)

1980年,冬,中國華北部,東省,梁山下的朱家村。

談起朱家村,可還真有點曆史。據咱們當地民眾的代代相傳,朱家村的駐地在明朝前還沒有存在,某一次洪武皇帝朱元璋與劉基劉伯溫東去拜天,因朱皇帝窮苦出身,又加上明朝剛開國不久,百廢待興之時,所以路上並不想大張旗鼓,特嚴令部下簡裝出巡,途徑朱家村時帶的幹糧已所剩無幾,幸好得到一位當時駐地的村民招待,肉魚鮮蔬吃的皇帝、侍衛以及大臣眉開眼笑,稱讚有嘉,遂朱皇帝特命人賞金銀細軟些許,並賜國姓朱,輻射周邊五十裏,朱皇帝所受之意方圓內無敢不從,全部都跟了朱姓。

由此,十裏八鄉、大村小廟都跟了朱姓,這也直接導致旁邊正好五十裏開外的康家村可被tm的坑壞了,什麼好事、好處都是朱家村的,康家村啥也弄不到,就連每月的趕集,康家村也得不到任何便宜,康家莊的父老鄉親人人怨聲載道,時間長久下去,該搬遷的搬遷,該奔走的奔走,一時間就連野貓野狗也少來了許多。

康家村的情況愁壞了剩餘的村民,也是迫於形勢所逼,大家想改變現狀的辦法一個都用不上,隻能安於現狀,苦日子苦著過,但是俗話說:風水輪流轉。正好某天一個老道士經過,“豬吃糠,豬吃糠,好嘛,康能好才怪呢”。老道的這一點撥,康家村眾人才明白了起來,好嘛,名字才是大問題,眾人立即改名王家村,康被吃,老子全叫王,看你還敢吃,當然那個年代也沒人敢說出這些心裏話。嘴上不說,心裏可要罵娘的,甚至有些心眼小的直接把這段憋屈的曆史寫到了族譜中要後人打敗朱家村。

隨著時代的變遷,朱家村駐地逐漸被周邊村落慢慢蠶食,也因為時代的變遷,這些個打敗什麼的矛盾,也慢慢淡忘,忘卻,慢慢的互相接納,通婚,淳樸的老百姓並不會因為這些小插曲而深刻銘記,而如今的朱家村也逐漸演化成不大不小的普通山村了。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現代的朱家村。

“他大爺,這麼冷嫩還外麵晃幾啥,快回去,嫩兒媳婦快生了。”一位農村婦女操著一口標準的東省周邊方言拉著嗓門喊道。

“王嬸子,嫩就別喊了,這大冬天霧蒙蒙滴,嫩嗷這一嗓子,差點害俺尿一褲桶,俺還以為碰著黃仙兒做法捏,俺這不看俺孫兒快出來咧,合計著到山上弄個野雞給俺兒媳婦補補身子,就回去咧”,這虎背熊腰的大漢,正是當今朱家的當家人-朱德光。

178的身高,冬天看起來就像隻吃人的黑瞎子一般壯實,手裏提著隻看起來生前還是雞頭的老野雞,一滑一滑的往家裏快速移動,令人奇怪的是,這雞身上沒有任何傷口,跟活著一樣,但是卻毫無聲息,如同自己把命送到老朱手裏一樣。

“說啥呢,老家夥,咱這嗓門兒不大,咋當得起黨給俺安排的鄉村小百齡的工作。”鄉村小百齡指的是當時農村的播音員,每天播報國家大事、鄉村大事、天氣之類的,什麼誰家結婚啦,誰家生小孩啦,在當時那就是大事,十裏八鄉一播報,個個上門討個喜,王嬸子天生嗓門大,加上農村沒有城市信息這麼流通,加上婦女比較樂意八卦,一來一去,就這麼當了個播音員,村裏還專門封了個“鄉村小百齡”的稱號。

“快點兒,嫩兒子看你出門這麼久都急壞了,說是老爺子看不見孫子出生,那真要傷心死了”“哈哈,那是必須滴,這破冬天,昨天還tm晴天萬裏,今兒就跟下雪不要錢似的,嘩嘩的快把咱們村給埋咧”跟著打趣了幾句,老朱更快步的趕路起來。

“哇啊~~”隨著一聲突破天際的哭聲,老朱準點踏進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