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 替團團找後爹(1 / 2)

欒城的一處低窪僻靜的山穀內,有一處無人知曉的小村莊叫長垣村,長垣村裏,有一位老婆婆同她的孫女並著一個曾孫,婆孫三代住在長垣村的一處農舍裏。

長垣村依山傍水,氣候溫潤潮濕,風景宜人最適宜養胎不過。

阿念初來時帶著肚子,同婆婆靠著村裏人的救濟過活,過的十分的艱辛,團團出生後,阿念便開始同村裏其他姑娘一般上山摘野果,挖野參,然後交給遊牧等漢子們去村外的城中賣了換錢。

村裏融會貫通了一條寬廣的河流,名為千迢河,千迢河南北貫穿長垣村,一直沒入欒城與北漠國交界處的涼雲海。

沿著千迢河可以坐著漁船便可到凉雲海,看廣闊的海上風光,村裏有不少水性好的姑娘,可以去凉雲海采珠,原本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隻可惜阿念畏水。

阿婆說阿念小時候掉過水,差點被淹死,因此心裏產生了陰影。

柒婆婆的農舍,一間草棚,一個竹木柵欄外圍,柵欄的四周種了一圈金黃的迎陽花,院子內有一顆高大的紅葉楓樹,紅葉楓樹正直枝葉繁茂,樹下有幾隻雞鴨在用爪子刨食吃,偶爾咯咯噠幾聲。

柒婆婆原本獨自居住,為人年邁卻頗得威望,村裏鄉民都十分的敬重柒婆婆。

五年前,柒婆婆遠嫁的孫女帶著肚子來投奔,據說是孫女婿在戰場上丟了性命,留下遺腹子,柒婆婆不忍孫女受苦,將孫女接回來養胎生子。

如今婆婆去世兩年了,隻留下孫女同四個年頭虛五歲的曾孫團團,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阿念初來長垣村的時候,什麼也不會,隻唯一一手字寫的宆勁灑逸,起筆落筆自成風格,因此每年過年過節,便給村裏人寫寫對聯,也算是給村裏做了些貢獻。

長垣村中央處,有一片竹林,竹林深處,正是一間不大不小的學堂,每日裏,竹林處都傳來陣陣朗朗讀書聲,稚嫩的聲音,齊整的搖頭擺腦,學堂講學台上,一位老邁的花白胡須夫子,捋著胡須眯著眼,跟著讀書聲搖頭擺腦。

小團團是個長的粉雕玉琢的小神童,英俊的眉眼,一雙燦爛的狹長桃花眼兀自多情,肉肉的如團白麵的臉蛋添了幾分軟糯的可愛,雖然還未長開,已俊朗粉嫩的捕獲了全村人的歡心。

放學的古老鈴聲鐺鐺響起時,學堂一片嬉鬧的聲音,收拾書冊的收拾書冊,打鬧的打鬧,約著一同放學去釣魚的也熱烈的邀約著。

團團快速的將書冊收進小布包裏,背好,向夫子禮貌鞠了個躬,夫子一張老臉閃爍著喜愛之情,摸著花白的須子的手摸的更加的得心應手。

一個三四歲包著兩個包子髻的小女童,童稚的聲音向飛奔出去的團團,“團團,你同我們一起去撲蝴蝶吧,你都從來不同我們一起去玩。”

團團停了腳步,“我沒有時間呀,我同阿娘約好了,要早點放學回去替她推秋千!”

三四歲的女童驚訝道,“可是,我家裏都是我阿娘給我推秋千的。”

“因為...”團團迷茫了一下,“因為你阿娘她有你阿爹幫著推,我阿娘她沒有阿爹幫著推,不和你說了,回去晚了阿娘要生氣了。”說著又飛奔著沿著逶迤的山路,眨眼間消失了蹤跡。

小女童咬著手指十分委屈,“我是想說,我阿娘她,早就不玩秋千了啊,秋千不是小孩子玩的麼...”

團團自小聰穎的令人發指,村裏的小朋友都喜歡同他玩耍,隻是團團家有個阿娘對團團十分依賴,惹的團團打小就是二十四孝子。

二十四孝子飛奔著小短腿,回到自家的農舍,快速的放下小布包,邁著小短腿跑到後院的兩顆桃樹間,就見他阿娘蕩在秋千上打著盹兒。

微風吹起來,阿念如同絲綢緞子般的發絲被吹的繞搭在臉上,撓的她有些癢癢,她朦朧的睜了睜眼,就見她家小肉包,淡定的歪著頭,一雙小肉手托著腮在那翻著小書冊。

她走過去,捏了捏小肉包的圓鼓鼓的小粉臉,“阿娘的乖團團,怎麼又在念書呀。”

她這個小肉包,一向都十分的懂事,自小就不大愛哭鬧,不大愛折騰她這個當娘的,因此阿念有時候,其實當真沒有當娘的感覺,隻覺得是多了個萌心的小家夥。

阿念對她養的這個萌心的小家夥十分的得意,覺得村裏麵那家的娃娃也沒有她家娃娃漂亮可愛,隻除了一點,令她覺得,這個萌心的小家夥有些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