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聚緣館是這個地區遠近聞名的中華老字號食品店,始創於公元1618年,起於明,興於清,盛於新中國。橫經五朝更迭,已逾三百多載。聚緣館所出食品,口美潤澤,獨成一格。

索黎的家中有一幅畫,那是幅年代久遠的古畫,她親耳聽爺爺說過起碼是清朝時代的畫,是一幅描繪聚緣館當時盛況的裝飾畫,配文配字配大印,索黎對畫的內容產生不出什麼共鳴,隻覺得與小夥伴們的的轟趴場麵沒什麼差別,裏麵的人物都是在吃水吃茶吃糕點,吃完結賬找好錢,大印上的幾個字應該是“童叟無欺”或者是“錢款看清,過後不負”,索黎在畫前琢磨著,不禁笑出了聲。

“笑什麼呢?還不快走!”索黎收回了神,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索黎的老爸索湘陽。“一會兒見到宋伯伯,要懂禮貌啊。”索湘陽說著,開車載著女兒奔向聚緣館。

“老爸,這裏變化很大啊。”索黎看著車外的景象,不禁跟爸爸感歎。

“那當然,聚緣館這幾年發展的很快的。”

“爸,我不是說聚緣館,我是說這條街,總體上比前幾年寬了,整潔了,主街規劃很正經,但還是有毛病,你看,主街是步行街,後街是機動車道,現在機動車道的車輛都停到附近,不規則停車,不統一停車方向,不整齊,不美觀,不協調,影響行人,影響整條街,老爸,這可是東大街啊,全市有名的商業街,你看這……”

“到了!”索湘陽嘎地一下拉了手刹車,“下車吧。”索黎看一眼麵無表情的老爸,跟在後麵小聲道:“不愛聽拉倒,我還不講給你聽呢。”

索湘陽帶著索黎從後院進入,索黎打量著三年未見的聚緣館,爸爸說的沒錯,這幾年聚緣館發展的很快,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索黎經常想,現在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這聚緣館,近四百年的老店,怎麼就這樣屹立不倒呢?聚緣館的曆史,她早就耳熟能詳,在市博物館,有聚緣館的介紹,當她還是小學生時,參觀博物館,她聽講解員介紹聚緣館,認識這座城市的百年老店,莫名地有一種驕傲,她說不清為什麼,隻是覺得博物館裏的微縮景觀,她似曾相識,她很喜歡,願意聽它的故事,更喜歡研究它。後來她聽到聚緣館很多版本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說最初的聚緣館是一位薑老漢和女兒,共同創辦經營的一個以賣茶水為主,兼營油茶、江米條等食品的茶食小鋪,因得鬆江老船場水旱碼頭的地利,以香茶待客,用美食邀賓,生意逐漸興隆,成為前店後作坊式的茶食店。後來,每當放排的人們、過路的客商、趕集的農民及城裏的百姓和達官貴人們,都願意到聚緣館品嚐香甜可口的“香油茶”,吃遠近聞名的“槽子糕“,買一些親友們喜歡的糕點帶回去。店鋪不大名氣大,憑的是買賣公平、製作精湛、質好價廉,人們每逢年節若吃不到聚緣館的糕點便會感到遺憾。

索黎喜歡這個版本的聚緣館,因為直到現在,那油茶和江米條依然是拳頭產品,這個版本給了索黎更多的聯想,每當想起聚緣館的曆史,索黎就會聯想,薑老漢身上搭著毛巾燒水添茶做招呼,漂亮女兒在裏麵做江米條,客迎四方日子過得有生有色,女兒休息便去街上添些脂粉,薑老漢收茶備料。索黎有時候腦洞大開,想那個明朝時分,有沒有吃茶水不給錢的賴皮,有沒有看上薑家女兒的惡霸,有沒有吃好了槽子糕的京中貴富,將這小店生生搬到京城,或者這薑老漢是不是薑子牙?不然為什麼身邊隻有女兒,沒有妻?後來經曆了幾百年,到了這一代,聚緣館的大老板姓宋不姓薑。索黎想著這些個天馬行空,自己禁不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