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快速建成蟒川大橋(1 / 1)

蟒川河大橋位於臨汝城東南塔山下,這座大橋全長二百四十四米,共十五個墩台。修建大橋的滎陽民兵團三營,鐵四局五處三大隊四分隊和當地貧下中農,僅用了七十一天時間,就建成了主體工程,寫下了焦枝鐵路建橋上的新篇章。

蟒川大橋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一日動工,原計劃一九六九年五月一日通車。後來指揮部決定這座大橋提前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底全部竣工。命令下達後,滎陽民兵團廣大指戰員和鐵路工程專業隊的職工,勁兒往一處使。心兒往一處想。信心百倍,幹勁十足,打破常規,勇闖新路。團結協作,互相學習。大膽地將橋墩下沉井的方案改為大開挖。

廣大工人,民兵理直氣壯地說:‘橋墩基礎采用大開挖的方法,第一可以克服機械,材料,技術力量不足的困難。第二,可以擴大工作麵,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符合蟒川河大橋實際情況,為什麼不能采用!’“經過爭論統一了認識,修改了設計,很快投入了全麵施工。

“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工人,民兵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因地製宜,敢想敢幹。沒有機械就用肩挑,沒有電燈用馬燈,沒有抽水機用水桶,沒有膠靴赤腳幹。衛生員背著藥箱上工地,炊事員日夜為同誌們送熱飯。所有建橋戰士都在努力作好自己的工作。決心以高的熱情,快的速度,好的質量建成這座大橋。

灌注混凝土需要預製模型板,可是四分隊隻有一個木工,建橋需要的一千一百七十六個模型板需要五個月才能加工出來。大橋指揮小組進一步發動群眾,出謀劃策組織了有木工技術的民兵三十多人參加趕製模型板。經過三天三夜苦戰,終於製造出了全部模型板。

工地即戰場。工人,民兵和貧下中農,在灌注墩基施工中,英勇奮戰,不怕疲勞,有的同誌三天三夜不下火線。兩眼通紅,雙腳泡裂。渾身是泥,以苦為樂。灌注九號墩時,底坑內積水排不出去,無法繼續灌注。工人民兵和貧下中農爭著跳到齊腰深的基坑裏用水桶往外排水。戰士們棉衣濕透了一個人也沒有離開基坑。一直在冰冷的水裏施工幾個小時。渾身凍得直打顫顫,那天是真冷啊!終於排除了灌注混凝土的各種障礙,打好了基坑的基礎。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十四天挖好一個基坑。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情況下,人工攪拌混凝土。六個小時灌注一個盾基。七十一天完成了蟒川大橋的主體工程。

鐵四局五處三隊二分隊和密縣,登封民兵團指戰員一起冒著八級大風,在呼嘯的風沙中堅持架梁施工。采用絞磨橫移的辦法,把每片五十多噸重的混凝土橋梁,迅速安全地架上了橋墩。僅用八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蟒川大橋十四孔的架梁任務。大顯了建橋戰士的神威,,創造了土法上馬,工人架橋的奇跡。

從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一日破土動工,到一九七零年一月九日,僅僅用了六十九天時間就完成了主體工程。四月一日架橋成功。隨架梁隨鋪軌,當天火車就通過了蟒川大橋。

這座大橋原來是鐵四局五處三大隊上分隊承建的。為了改變由鐵路工程專業隊少數人建橋局麵,工程指揮部決定調滎陽民兵團廣武營一千多名民兵參加大橋施工,同時派出了解放軍戰士也參加了施工。

全體建橋建務戰士在蟒川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建成了堅固美麗的蟒川大橋,橫躺在秀麗地蟒川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