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說文解字》:“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製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著有《抱樸子》一書,認為山林是道者避隱合藥之處,強調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淨也。”
仙人概念在中國原始社會就已存在,甚至更久遠。仙人信仰在中國早在道教產生之前就有了,後來被道教繼承,又被人以五仙論劃分出了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這幾個等級。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道教中人以別的方式對仙人加以劃分。
民間自古就有供奉百家仙的習俗,也有叫保命仙的。主要體現在對“五大家”的崇拜上,這是一種對妖仙的崇拜,同樣源於萬物有靈的思想。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包括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間俗稱“狐黃白柳灰”(或稱“灰黃狐白柳”)。
在對仙的崇拜中,民間對其中神仙和妖仙更為敬畏,關於他們的靈跡傳說也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