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前南斯拉夫內戰(1 / 2)

第二十二章 前南斯拉夫內戰

自1991年南斯拉夫各共和國掀起"獨立"狂潮以來,南斯拉夫屢次爆發武裝衝突,其規模之大,蔓延之迅速,傷亡之慘重,是戰後歐洲前所未有的。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曆來是列強必爭之地。南斯拉夫國內情況和周邊情況極為複雜,長期以來人們常用1至8來表達這種複雜性,即1個黨(南共聯盟)和1個領袖(鐵托);2種文字或使用2種字母(拉丁字母和基裏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或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斯洛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4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和伊斯蘭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斯洛文尼亞族、馬其頓族和黑山族);6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黑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奧地利和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隨著多黨製的實施,南共聯盟一黨掌權40餘年的局麵被打破,到1990年底,南斯拉夫總共有248個政黨。1990年,南斯拉夫實行多黨製地方選舉後,克羅地亞政權被民族主義政黨所控製,而塞爾維亞共和國仍由共產黨(後改為社會黨)人掌權。克羅地亞新政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使境內塞族人感到不安。1990年底,克新政權頒布新憲法,更引起塞族人的不滿。

1991年初,克當局突然收繳塞族聚居區警察(大多為塞族人)的武器,3月雙方正式發生武裝衝突,而且衝突愈演愈烈。1991年6月25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共和國單方麵宣布獨立,引起斯洛文尼亞武裝力量與南人民軍發生武裝衝突。經歐共體調停,衝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南人民軍撤出斯領土,斯境內武裝衝突暫告平息。事隔不久,克羅地亞當局同克境內的塞族流血衝突再起,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塞爾維亞共和國派"誌願軍"去克境內為塞族人"助戰",致使衝突越來越大。南人民軍隨後又去幹預克境內衝突,使戰火愈燃愈烈。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逐漸向克同波黑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邊境地區蔓延。

斯、克兩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在南斯拉夫引起連鎖反應,另有一些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戰後重建的南斯拉夫聯邦製國家已逐漸解體。1991年7月7日,斯、克兩共和國雖然同意推遲3個月執行其"獨立"決定,但實際上並未放慢獨立步伐。10月8日,兩共和國正式宣告獨立,並表示與南斯拉夫聯邦"斷絕一切聯係"。1991年10月15日,波黑共和國議會通過了《波黑主權國家問題備忘錄》,強調波黑是"主權國家"。11月20日,馬其頓頒布新憲法,宣布馬其頓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南斯拉夫6個共和國就有4個宣布獨立了。

波黑共和國位於南斯拉夫中部,同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相鄰。在436萬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爾維亞族占31.4%,克羅地亞族占17.3%。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領導人為滿足歐共體承認其獨立提出的條件,於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就是否讚成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進行全民公決。這一公決得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的讚成,而遭到波黑境內占人口31.4%的塞族人的堅決抵製。正當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全民公決進入尾聲時,在薩拉熱窩教堂舉行婚禮的塞族人被暴徒槍殺,激起了塞族人的公憤。3月1日,投票結果公布,有過半數的波黑公民讚成波黑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夜間,武裝的塞爾維亞平民在薩拉熱窩以北120公裏的圖茲拉,以及波斯尼亞北部布爾奇科至比耶利納的公路、特爾諾沃至福查的公路上設置路障,武裝衝突由此開始。正當戰火在波黑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分別於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認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波黑內戰驟然升級。隨即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克羅地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爭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波黑內戰的爆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國際社會為尋求內戰的和平解決,一招接一招:經濟製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和平計劃也是接連不斷:萬斯-歐文和平計劃、美國6點計劃、5國方案、"三分波黑"方案、歐-斯和平計劃、"聯邦加邦聯"方案等,但直到1995年5月,波黑內戰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