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人民抗擊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戰爭,又稱埃塞俄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
意大利曾在1895-1896年不宣而戰,侵入埃塞俄比亞,但遭到埃塞俄比亞軍民的頑強抵抗,意大利遭到慘敗,並於1896年被迫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規定意大利無條件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廢除《烏查利條約》,賠款1000萬裏拉,但意大利始終沒有放棄吞並埃塞俄比亞的野心。20世紀30年代初期,意大利墨索裏尼法西斯政府為了擺脫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極力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擴軍備戰,企圖通過武力進行擴張,掠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進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為了重新分割東非與北非的殖民地,獨霸地中海,控製紅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與亞洲殖民地的聯係,製定了侵占埃塞俄比亞的計劃,並加緊侵埃準備。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毗鄰意屬索馬裏的邊界附近瓦爾瓦爾蓄意製造邊境事端,並侵占瓦爾瓦爾,導致埃塞俄比亞死傷百餘人。埃塞俄比亞向國際聯盟求援,但沒有得到西方大國的支持。1935年9月,國際聯盟作出偏袒意大利侵略者的裁決,更助長了意大利的侵略氣焰。隨後,意大利在意屬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邊界地域擴建港口,修築鐵路、公路、機場,架設通信線路,加速備戰。意大利統帥部的侵略計劃是:在北、南戰役方向及中部部分戰役方向上向埃塞俄比亞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主攻放在北部(厄立特裏亞)方向,企圖在短期內打敗埃塞俄比亞軍隊,占領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按照這個計劃,意大利軍隊的主力由厄立特裏亞第一、二、三軍組成,後又有厄立特裏亞第四軍及馬裏奧蒂和庫圖雷將軍的各5000人的兩個縱隊,總數達25萬人,在北戰場展開,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1935年11月由馬多利奧元帥接任);在南戰場(索馬裏),有兩個戰役集群,約11萬人,由格拉喬亞尼將軍指揮;在中央方向有一個戰役集群,約1.7萬人。埃塞俄比亞軍隊由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1萬人的禁衛軍和總數達35-45萬人的各省、各部族地方新編軍隊組成。埃軍雖然武器裝備落後,訓練很差,但士氣高昂。埃軍統帥部的抗戰計劃是:軍隊先從邊境後撤30公裏,扼守險要地段,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埃軍的展開計劃是:在北戰場,部署塞烏姆、古克薩、穆魯格塔等拉斯(公爵)的軍隊集群,約15-20萬人;在南戰場配置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軍隊集群,約10-15萬人;在中央方向約有1萬人;禁衛軍和其他一些新編部隊留作預備隊,近11萬人。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戰,30萬大軍從北、東、南三麵侵入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軍民奮起抵抗。抗戰經曆兩個階段。從戰爭爆發到1936年5月埃首都淪陷為正規戰爭階段,埃軍主要以陣地防禦抗擊敵軍。剛開始,擔任掩護的埃塞俄比亞軍隊開始撤退,避免與敵優勢兵力決戰。他們設伏和突襲侵略者的後方,戰鬥中表現得英勇頑強。而主力部隊則在海爾·塞拉西皇帝領導下與入侵者展開正規戰。12月中旬,伊姆魯和埃尤厄魯二拉斯的軍隊集群在阿克蘇姆地域對占領者實施了突然襲擊,擊毀意軍許多坦克。1936年1月,塞烏姆和卡薩二拉斯的軍隊集群在泰姆比恩省打敗了敵人,解放了亞比亞迪城。在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抗擊下,意大利軍隊一些集團陷入合圍,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