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求子心切
生兒育女是人的天職,是人類得以繁衍的根本所在。古今中外,人們都非常重視生兒育女。婦女未孕時有各種祈求子式。
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至尊,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受孔子提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生育觀的影響,正是從孔子時代起,人們把生兒育女提到了"孝與不孝"的倫理高度。在"多子多福多男性"的宗嗣繼承思想的熏陶下,中國百姓普遍想子心切,盼子心切,求子心切,堅信:有子就能傳宗接代,得子就能延續香火,養子就能光宗耀祖,多子就能頤享天年。如果一位女性結婚數載,仍不生不育,家人就會焦慮不安:若香火無繼,豈不是愧對祖宗的不孝之舉?這位女性也會提心吊膽:世人將會怎樣看我?家人將會怎麼待我?於是在家人的慫恿下,這位婦女會虔誠地去寺廟燒香拜佛,求菩薩賜子以延香火。故中國寺廟內的"子塔"、"求子台"、"求子亭"一直香火不斷,求子者絡繹不絕。"求子塔"、"求子台"、"求子亭",就是人們求子心切的有力印證。可以說,"求子心切"在中國民間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中國赫哲族已婚婦女,年逾二十七八歲不育者,家人就要請"薩滿"(薩滿教巫師)跳神,求神賜子賜女。
在斯裏蘭卡僧伽羅人的家庭中,孩子的誕生是一件喜慶大事,人們多希望得到男孩,因而新婚夫婦都去寺廟燒香許願,祈求保佑得貴子。
黎巴嫩人盼子心更切,年輕人剛剛舉行過婚禮,人們便眼巴巴地等著新娘懷孕;準備迎接家中的又一喜慶日子。若已婚女子久不懷孕,便會遭到家人和親朋的冷落,甚至有被丈夫休掉的危險。
多哥卡布列人非常重視生兒育女,認為孩子是上帝所賜。如果年輕的妻子遲遲不懷孕,丈夫就要祈求孕神讓種子萌芽,使妻子早日受孕。不育症被視為罪惡,丈夫應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罪惡的產生。若一切努力均告失敗,丈夫可再娶。萬一第二個妻子仍不能生育,丈夫可娶第三個甚至第四個妻子。
在印度,印度教徒的求子儀式分為求胎和求男兩部分。求胎儀式一般在結婚後第4天或女子月經期過後舉行新婚夫婦祈求懷孕並避免生體弱、貌醜或殘廢之子。當孕婦懷4個月(頭胎3個月)時舉行求男儀式。舉行儀式時,女子穿上新衣,向神發誓,丈夫將一個盛滿水的罐子放到孕婦懷裏,爾後輕輕撫摸胎位,以祈求生個勇敢的男孩。不過,根據《毗濕奴往世書》記載,如果一個女子沒有沐浴、身患疾病、心情不愉快,或有外遇的話,就無資格接受求子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