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國少數民族信仰概況
第一章 中國少數民族信仰概況
璀璨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五光十色,萬象升騰!她象一首美妙的樂曲,從古老的東方響遍世界。而神秘的民族宗教文化正象一個華麗的音符,伴隨著樂曲的主旋律激揚飛蕩,聲聲不息!
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因此,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創造了物質文明又創造了精神文明。而民族信仰正象精神文明的中樞神經,左右著民族的思想和意識,影響著民族社會的發展。簡單地說,我國各民族的傳統信仰主要集中體現在宗教信仰之上,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馬列主義變成了我國各民族信仰中的主要指導思想。但宗教信仰並沒有消失,它同時具有豐富多彩的特性,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傳統信仰及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因而,在此僅就傳統信仰作一探討,以揭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扇神秘之窗。
人類在創造自己現實世界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色彩斑瀾的神秘世界,在那神秘虛幻的領域裏,人們寄托著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作為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亦可稱得上是淵遠流長,影響巨大。曆史上,它不僅一度左右著我國的社會思想,而且還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在中原地區,儒、道信仰曾一統天下。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重視"禮",強調"仁",相信天命論,他不僅以古代思想家之名聞名遠近,而且以其思想為核心發展成的儒教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作之一;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重視"道",強調"德",崇尚"無為"與"清淨",他不僅以古代哲學家身份與孔子齊名,而且以其思想為核心發展成的道教也與儒教並駕齊驅,成了中原地區的傳統信仰。儒道信仰不僅在中原地區大放光芒,而且四散輻射,將其觸角伸到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因此,道教在瑤族、仫佬族、壯族、土家族、白族、阿昌族、毛南族等民族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同時在朝鮮族、布依族、土族等民族中也傳入了一些儒道成分。
在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種類繁多複雜,給人以"百家爭鳴"之感。但由於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宗教發展也不平衡,從原始宗教到神學宗教,多種宗教形式並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圈。
在西南、中南、東南(包括台灣)廣大南方地區生活的少數民族,較為普遍地保持著以萬物有靈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保持著自然崇拜的民族,有基諾、德昂、拉祜、傈僳、珞巴、怒、羌、彝、侗、毛南、哈尼、佘、高山等族;保持著動植物崇拜的民族有布依、獨龍、德昂、佤、怒、侗、傈僳、哈尼、壯、高山等族;保持著鬼魂崇拜的民族有景頗、苗、侗、布依、阿昌、布朗等族;保持祖先崇拜的民族有拉祜、苗、仫佬、土家、黎、布朗、德昂、侗、哈尼、高山等族;保持著圖騰崇拜的民族有羌、佘、瑤、白、苗、彝、布朗、仫佬、高山、珞巴以及東北的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保持著神靈崇拜即多神信仰的民族有阿昌、布朗、侗、獨龍、仡佬、哈尼、景頗、門巴、苗、仫佬、怒、佘、佤、彝、土家等族;保持著靈物崇拜的民族有阿昌、傈僳、苗、毛南、羌、普米、佘、佤、彝、土家以及東北的滿族等;保持著偶像崇拜的民族有侗、仡佬、土家、毛南、彝以及東北的達斡爾、赫哲、滿等族;保持著英雄崇拜的民族有京、侗、毛南、土家、彝、布依族等。另外,白族的本主崇拜也屬於原始崇拜的範疇。這些共同保持原始宗教信仰的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圈。
與南方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圈遙相呼應,在我國東北地區存在著一個東北少數民族薩滿教文化圈。薩滿教信仰也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起源於萬物有靈的信仰思想,因其巫師稱"薩滿"而得名。保持該種信仰的民族主要是東北地區的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滿、錫伯等族以及朝鮮族和西北地區的裕固族中的一部分。曆史上,蒙古族等也曾信仰薩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