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丁鶴年
明代回回有不少詩人,其中以丁鶴年最負盛名。他生於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卒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是一位跨越元明兩個朝代的詩人。
丁鶴年,字永庚,號友鶴山人。其曾祖阿老丁、曾叔祖烏馬兒均是元初西域巨商,曾以資產幫助過元世祖西征,因功授官不仕,特賜田宅留京師(今北京)奉朝請。其父職馬祿丁40歲入仕任臨川縣薄。後遷武昌縣達魯花赤,並請留居於此,遂為武昌人。鶴年是其幼子,12歲喪父,幼時讀書皆由其姐月娥口授。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就讀於南湖書院。17歲即精通《詩》、《書》及"三禮"。師人豫章(今江西)著名儒學家周懷孝,深得老師的器重,欲以愛女嫁給他,鶴年卻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辭謝。
丁鶴年不求做官,而立誌追求學問。因處於元末戰亂時代,一生顛沛流離。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武昌,年僅18歲的鶴年即奉母投奔鎮江避難。從此,浪跡江湖,來往於杭州與武昌之間,生活無依無靠,幾乎陷於絕境,隻好在海鄉以教書為業,或寄食佛寺僧舍,以經商賣藥為生。其間曾遊曆江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等地,體驗了民間疾苦辛酸。明初,雖有不少名士大臣,常識其才幹,推薦他作官,卻被他一一回絕,隻好長期隱居杭州,除與友人唱和外,更研習《古蘭經》,參加伊斯蘭教活動,卒葬祖父墓旁(或說卒於武昌),年90。
丁鶴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響的詩人,在當時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詩作多有遺失。曾自編《海棠集》,在明清兩代均有流傳。後人集為《丁孝子集》,收詩最多,達346首,共五篇。他還有《三石山房文集》,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丁鶴年一生好學廣聞,精通詩集。其詩取材廣泛,尤以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疾苦為其重要內容。例如,詩人在《題餘姚葉敬常州判海堤卷補先兄太守遺闕》中就寫道:"嗚呼!隻今四海俱橫流,平地風波沉九州。蒼生引頸望援溺,州縣有官非葉侯。州縣有宮非葉侯,禦災難複憂民憂。"由於他長期遠離故鄉,飄泊異地,他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因而其不少詩篇抒發了有誌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同樣表現詩人關心祖國命運的思想。例如,他在《送人歸故園》一詩中寫道:"故國聞道已休兵,客裏哪堪送客行。老去別懷殊作惡,亂餘歸計倍關情。孤村月落群雞叫,絕塞天清一雁橫。到日所親如見問,浪遊江湖負平生。"既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關懷,又表示了對自己在國難當頭之時不能實現自己的誌向的不滿。而他的誌向,就是要使戰亂盡快結束,國家早日統一,人民安居樂業。正如他在《觀太守兄昌國勸農》一詩中所雲:"東〖HTXL〗NB8DE風日媚新晴,太守躬耕曉出城。嫋嫋雙旌穿柳過,蕭蕭五馬踏花行。扶藜父老陪谘訪,騎竹兒童主送行。豈意兵荒南北遍,化行滄海獨升平。"永樂十二年,年逾八旬的丁鶴年目睹了蘇杭地區遭水災,明朝政府減免了災區的田租糧賦,他就寫下了《送周侍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一詩,熱情讚揚了明初"戈甲三邊靜,車書四海同。時閏尚文治,策士明光宮"的大好形勢,歌頌了當時"遊民已占籍,編戶悉按堵,力役均平賦斂輕"的太平景象;他表示"生逢堯日當堯天,經營內外皆英賢。八十衰翁百無補,茅簷擊壤歌豐年。"不難看出,詩人希望祖國統一、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思想是多麼強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