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日本人的信仰
第一章 氏族神信仰
在日本人的信仰生活中,祭祀祖先占有很大的比例。日本的宗教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崇拜祖先有關,而氏族神信仰又是其中的典型。在日本佛教寺院與日本人的聯係多半是通過供養祖先的途徑建立的。祭祀的對象包括一族的始祖、祖先以及已去世的近親。但是最近幾年去世的近親並不包括在內。
日本人每年都要對死者進行年祭。年祭持續的時間各不相同,有17年、33年、49年、50年。日本全國各地都根據本地的風俗習慣在某年、某月中止對死者的年忘。盡管在信奉淨土宗的村子裏,名義上100年乃至150年仍以個人為對象進行年忌,但能夠真正實行的並不多。
按照日本人的風俗,在為死者舉行最後一個年忌之後,家人要為他建一座塔。在日本的四國、中國地區一般使用四角形的木棒代替塔。在日本東部地區,塔上還要插一根活樹枝,這種塔被稱為"付葉塔"。日本人認為以最後的年忌為界限,被供養的故人已洗淨汙穢,成為神或祖先。日本東北地區的人們在這一天往往要舉行儀式,將故人的牌位投入河中,讓它漂走。日本南部的大分縣人這一天要把故人的墓石打破。衝繩人則將故人牌位上的名字刮掉,將牌位改送禦神棚內供奉。由於這時了解故人的人已為數不多,個人的靈魂已失去個性,變成祖先之靈,彙入世代相傳的祖先靈體之中。這種祖先的融合體往往以一對男女的形象出現,稱"祖靈",人們相信他們永遠保衛著自己的子孫和鄉土。
日本人相信成為祖靈的祖先之靈,每年定時訪問後代的家庭。盂蘭盆節就是最好的證明。日本人真誠地認為祖先之靈化為大山保護子孫。與此同時祖神也是農耕之神。正月裏的年神也是祖先的化身。卯月八日送田神、新年掛門鬆迎神以及舉行許多與山有關的祭祀活動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日本人祖先信仰的特點。此外,大多數日本人不同意日本佛教關於西方淨土的教誨。他們不承認死者在遙遠的天國,而堅信祖先就在身邊保護自己。以前日本人家中的佛壇或者靈廟擺放祖先的靈位、牌位,平日隨時供養,每逢"禦靈祭祀"時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除平日的供養以外,日本人還要舉行迎送祖先之靈的活動。每年舊曆七月一日至七日,人們從村子附近的山頂上開始割草開路,一直開到村子裏,俗稱"開盆道"、"開靈路",為的是迎接祖先進村。每年7月11日至13日,日本人還要舉行"迎盆花"的儀式。人們采摘野花、桔梗、千屈花、粟花等裝飾神棚,傳說祖先之靈這時隨花來子孫家訪問。人們主要采摘自家附近的野花,但也有個別人采摘山上的野花。有關祖先之靈寄宿在植物之中的信仰還表現在卯月八日的儀式之中。7月13日夜晚,日本全國各地都舉行"迎火會",歡迎祖先回家訪問。人們首先掃墓,然後在墓邊燃燒麻稈、麥稈、樺樹皮。這天晚上人們在河邊、土丘、山上到處焚火,一起參加儀式。這種活動是全國性的,俗稱"大火祭"(還有由寺院、神社組織的,不定期的"小火祭",目的是為了照亮祭場)。7月14日、15日兩天,祖先之靈接受後代供養。7月15日夜晚至16日舉行"送盆"儀式。這時各家門口焚起"送火",人們將供品、裝飾品帶到海邊、河邊,讓它們與放著神靈的船和燈籠一道隨流而去。盡管從表麵看上去從山上迎來的祖先之靈,從海上、河上送走似乎有些矛盾。然而在日本人看來海與山是相通的。
日本的正月儀式與盂蘭盆儀式有許多相似之處。盂蘭盆時,除佛壇外,各家還要另建一處"盆棚"。正月則除神棚外,各家還要另建一處"年棚"。按照傳統,年棚必須麵對本年吉慶的方角(惠方)。"迎鬆"儀式一般在前一年的12月28日舉行。鬆樹是從山上采來的,是祖先附身之物。如今日本人過年時掛在大門口的門鬆,過去是立在屋內的。直到今天,日本中部地區農村還保留著在鬆樹底下擺放供品的習慣。日本東北地區長野縣、靜岡縣一帶年三十晚上要做"禦靈飯團子"供在佛壇上,每隻圓形的飯團子都插著一根筷子,這與盂蘭盆的形式基本相同。大年三十夜晚,日本人還要烹製正月年飯,參加正月祭神活動,祭祀活動結束後,全家人坐在一起分食正月年飯。過去,日本人還要舉行"年祭"、"開門紅"儀式。元旦早晨各家主人到本家去,本家主人開門時,各家主人說些"天亮了"、"開門紅"之類的吉利話。古時候慶祝正月的儀式一般在1月15日滿月之時舉行,隨著曆法改革及信仰變化,正月祭祖先的感覺逐漸淡薄化。盡管如此,每年1月16日日本不少地區仍要舉行"正月佛"儀式,供養祖先。
除盂蘭盆、正月以外,每年春分、秋分之際,日本全國各地也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活動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後七日間舉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和印度都沒有春分、秋分參詣寺院、墓地,祭祀祖先的風俗習慣。日本人的根據是:春分、秋分時節太陽從正西處落下,這時太陽便與極樂淨土結合在一起。這種根據出自日本人的淨土信仰。
日本的氏神是指守護氏族之神。然而今天日本人所持氏神概念則與古時不盡相同。根據柳田國男的理論大致可分為三類:村氏神、宅地氏神、族氏神。
柳田國男在他的《氏神與氏子》中從七個方麵介紹了村氏神。一、祭祀均在統一的季節內舉行,如春季的2月至4月。秋季的9月至11月。這就是說日本民族的季節感很強,每年兩次種稻時都必須祭神。二、各家選的祭場或在山口、或在地邊,彼此比較接近,沒有固定的神社、神殿。三、參加祭祀活動的人越多,人們越感到自豪。如果本家、親戚不參加,人們便感到臉上無光。四、原來應該由村內長者主持的儀式,隨著時代的變化,改為由神職人員主持。五、對祭神認識上的變化。過去人們認為,人辭世若幹年後,其靈魂變為神。後來由於佛教的影響,日本人家內設立了佛壇,以另一種形式供佛。因此,氏神與氏子(祭氏神的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淡薄。加之社會上流行從大神社請佛來本地的習慣,村氏神的地位不斷退化。六、為了使人們分享祭祀的快樂,招集知己好友,進行社交活動。共同祭祀可節約一筆費用。七、痛切地感到村子的統一,村民的團結必須通過祭祀活動才能達到。
一般說來,村氏神就是土地之神和鎮守之神。它除了作為守護自己的和自己所屬的鄉土、社會的神以外,即使這裏的人遷移到別處,也仍然相信村氏神保護著自己。日本人稱在土地神保佑之下出生的嬰兒為"產生",孩子生下30~100日之間,必須去神社參拜。隨著時代的變化。氏族結合已經崩潰。所以今天的日本人實際上已把氏神與鎮守神完全混同起來了。
日本人祭神時,神體往往由一根插入地中的活樹樁代替。除了這種形式以外,日本人還有立柱祭神的習慣。長野縣諏訪大社每隔七年舉行一次的"禦柱祭"便是其中的代表。舉行祭祀的那一天,神殿四周均豎起從山上弄來的高木樁。傳說伊勢神宮正殿正中地下埋著一根呈垂直狀的,人腰粗的木樁,埋木樁的地麵上祭著一麵神鏡。另外出雲大社,群馬縣貫前神社正殿中心豎立的忌柱受到人們特別的重視。在日本人看來,這些木樁就是神靈附身之物。除立柱、立樁祭神以外,日本人還有插種植物祭神的習慣。大分縣宇佑八幡宮每年舊曆二月、十一月的初卯之日都要舉行大祭。在大祭前七天的西日早上2時,舉行"插柴"儀式。齋柴共42根,分別插在正殿和其他殿堂的入口處。和歌山縣岩出大宮每逢8月,每日清晨在神域境內種植楊桐。喜界島、奄美大島、加計呂麻島每逢農曆八月祭祀祖先之日,人們總要在家門、墓地插上芒草。衝繩中部地區每年8月、11月也要舉行同樣的儀式。可見將桑枝、芒草插在家門口和房屋四周、每逢傳統節日在家門口插柊樹(刺葉桂花)、榧樹枝,五月節在屋頂鋪菖蒲,都同日本人的氏族神信仰有一定的關係。
日本人舉行村祭時廣泛使用長條旗。每當舉行儀式時,村內及氏子(祭氏神的人)區域內各主要地點均掛起這種旗子。除了掛長旗以外,有時旗杆上還掛楊桐枝。在這裏長條旗絕不是一般的裝飾,而是迎神的標誌。長野縣的男山神社每年7月10日都要廣插長條旗直至山頂,以便迎神入神社。山口縣下關市忌宮神社組織的"數萬庭"神事,要求許多舉著長條旗和燈籠的人踩著鼓點跳舞。攀登秋田縣太平山、保呂羽山、關東的富士山的遊山拜佛團體,參拜登山時必備大型的長條旗。除以上涉及的迎神方式以外,日本人還有手持杖、弓、劍、杵、竹、魚漂迎神的習慣。
祭氏神時的齋戒屬於祭祀的準備階段。也就是說在舉行祭祀前的幾天內,神職人員和信徒盡量使自己從精神上、肉體上達到能與神接觸的最佳狀態。脫離世俗社會,回避與外界的接觸,過一種清雅的生活。從日本律令時代開始,回避守齋就已經出現。當時分"散齋"(一般的守齋)和"致齋"(舉行祭祀前必須嚴格遵守的齋戒)兩種形式。根據祭祀規模大小,齋戒的天數也各不相同。例如天皇即位儀式"大嚐祭"就規定散齋一月,致齋三日。可以說齋戒除了作為一種為祭祀而進行的身心準備之外,同時齋戒本身也是一種祭祀活動。日本古時的祭祀方式是:早晨舉行迎神儀式,同神一道進食,然後守在神的身旁,為神服務。晚上點上燈,小心謹慎地守夜。由於古代日本人守夜時點燈寵,所以日語稱齋戒為"(燈)籠"。現在日本的神社仍襲用齋戒的方法舉行祭祀。過去日本人稱前一天日落至第二天日落為一天。今天日本仍然稱祭祀的第一天為"宵宮"。秋天收獲季節的齋戒稱"感恩祭"。"雨齋戒",則是由神社出麵組織的祈雨儀式。房總半島的出海齋戒是為求神保佑出海打漁的男子而舉行的儀式。
除齋戒以外,日本還有不少地區有禁忌的習俗。隱岐島的都萬村每年3月、11月的巳日都要舉辦年祭祀儀式。這一天禁止人們大聲講話,盡量避免器物互相碰撞發出聲響。出雲大社和佐太神社的禁忌在舊曆十月十一日至十七日進行。佐太神社的禁忌在公曆11月20-25日舉行。所以禁止民間搞音樂、建築、裁縫、理發、剪指甲、讀經等活動,人們必須在肅靜之中渡過這幾天。禁忌的最後一天人們要舉行送神儀式。
日本京都南部地區的禁忌最為有名。山城町的禁忌從正月第二個午日開始執行,連辦三日。人們白天睡覺,夜晚起身,盡量避免發出任何響聲。過去人們這幾天不打水,不穿鞋。祭典在禁忌的最後一日舉行。兵庫縣插摩東部地區,每年從一月的亥日亥刻開始至巳日巳刻為止,盡量避免幹日常工作,安安靜靜地過日子。過去這幾天禁止人們洗澡、梳頭、不許拿帶刃之物,如果破齋戒,深夜遇到神時要受到懲罰。
日本人齋戒、素食的時候十分重視火、食物和水。他們認為祭神時必須使用潔淨之火。根據傳統日本人非常忌諱將死屍或帶血之物帶進神聖之地--祭場。婦人月經及產後是嚴禁接近祭場的。依照嚴格的規定,神職人員和頭人不能與家人、俗人同時食用普通的火烹製出的食物。他們在舉行禁忌的前一天或者前幾天必須進入稱"齋館"或者"素食屋"的場所守齋。食用特殊的火燒製的食物。為了烹製供品和調製甜酒(供酒),以伊勢神宮為首的不少神社大年三十夜晚向人們贈送新的火種。人們用草繩將聖火引回家中,用它引燃灶火作年夜飯,點燃神棚上的供火。
佛教禁止食肉。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幾乎沒有食肉的習慣,特別是不食用家畜。吃豬肉、熊肉等必須在屋外進行。齋戒期間日本人慎食包括魚類在內的所有肉食,同時禁食諸如蕎頭、大蒜等氣味很重的食物。佛教將香作為潔淨之物,而日本人卻以水為潔淨之物。今天日本人入神社拜神之前要用水衝手的習慣是過去日本人在接近神之前用水衝洗身體的習慣的延伸。從日本的瀨戶內海到九州地區,許多地方都有用海水潔身的風俗習慣。每天早晨或者每月1日、15日、28日漲潮之際,人們有先在海水中淨身,然後再去參拜神社的習慣。這時還需將室內、室外徹底打掃幹淨。
祭神擺供品(神饌)是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人民的傳統習慣。日本自然也不例外。古時日本人將烹製好的熟饌插上筷子,由參加祭祀的人捧至神前,然後在同一場合與神同時吃同樣的東西,據說這樣可以觸動神靈,受到神的保護。直到今天一些舊式神社和傳統觀念較強的人家祭神時仍使用熟食。然而今天的大多數日本神社卻改用生食供佛,隨著這種微妙的變化,提供神饌由原來應酬神靈改為感謝神靈保佑一家人吃飯不愁而向神表示謝意的一種方式。每逢神社大祭時提供的正式神饌有和稻(糙米)、原稻(穀)、酒、粘糕、河魚、海魚、野鳥、水鳥、海菜(海藻)、蔬菜、水果、鹽、水共13種。一般說來神社忌諱將獸肉作為神饌供神。這種習慣一部分出於佛教的影響,同時更多地出於日本人的民族感情,即十分忌諱將帶血之物帶入神聖的地方。隻有一個十分例外的例子,長野縣諏訪大社和奈良春日大社舉行若宮祭時,向神獻上鹿、兔、豬等祭品。但這些與其說是神饌,倒不如說是從事狩獵職業的人為感謝神靈獻上的幣帛。
神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稻米。古時候日本人習慣將初生的嫩稻穗剪下來供神或者將它們懸掛在神垣上。用米粉作成卵形生粘糕,這很可能是古時日本人食稻米的一種方法。上供用的米飯稱為"高盛飯",將米飯盛得多多的讓其冒尖,然後經調整使其呈三角狀。粘糕是日本人的傳統食品,上供用的粘糕稱"鏡粘糕",以示神聖之意。上供酒為傳統的白酒、黑酒。日本平安時代初期,日本人稱"甜酒"(一夜酒)為白酒,稱加入草木灰的酒為黑酒。除神社為舉行祭祀而製的供品以外,日本人為家庭祭祀準備的祭品食物種類繁多,隻要看一看祭祀名稱便可知其一二。如"田螺祭"、"棒鱈祭"、"蚌祭"、"磨芋糕祭"、"煮芋祭"。
第二章 民間神信仰
日本的民間神多種多樣。這些神均生活在日本人的日常信仰生活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神大致有以下幾位。
禦子神:日本人認為神、人相同都會有子孫後代。因此,日本民間有將神之子稱為"禦子神"的習慣。這種禦子神信仰與"王子信仰"、"母子神信仰"有很密切的聯係。特別是王子信仰,將王子的形象當作神來祭祀。日本的許多神是以兒童的形象出現的,如水神少童、雷神龍子等。將幼兒作為神是有一定背景的。因為幼兒時常被當作神的替身,有時通過幼兒之口傳達神的旨意等等。
天神:日本人將菅原道真作為天滿天神加以祭典。古時候日本人奉天神為國神。天滿天神信仰統一日本全國還有一段故事。大臣菅原道真蒙怨屈死以後,日本國內天災不斷。朝廷認為這是菅原的幽靈在作怪,便在北野祭祀道真,封他為"天滿自在天神"、"大政威德天神"等。另外,朝廷還賜他"火雷天神"封號,以便借助他的威力壓服雷神。菅原道真生前是傑出的學者、文人。所以天滿天神同時又作為詩歌、文筆、學問之神受到人們的崇拜。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日本全國都要舉行祭祀天神的活動。大阪天滿宮的天神祭與京都的祇園會是日本關西地區有代表性的夏季祭祀活動。
八幡:在日本約有十萬個舊村社以上的神社,其中約1/3與八幡宮有聯係。如許多冠以地名××八幡的十分常見。日本的八幡信仰起源於九州的宇佐地區。八幡主神、八幡大菩薩、大帶姬命是以日本古代的應神天皇和神宮皇後為原型的。此外,"八幡"多次出現在日本史書記載之中。傳說欽明天皇時期,八幡神是以鍛冶神的麵目出現的,後來又被當作母子神加以祭典。平安初期八幡神又作為守護神受到皇室的重視,其地位與伊勢(神宮)相同,成為國家宗廟。中世紀以後,八幡又成為日本的武神代表。
伊勢:日本人的伊勢神宮信仰俗稱"伊勢信仰"、"神明信仰"。在日本神明是神的統稱,取意"天地神明",後來便成為伊勢神宮的代用詞。伊勢神宮是祭典皇祖神天照大神的皇大神宮(內宮)和祭典豐宇氣思殼神的豐受大神宮(外宮)的統稱。過去伊勢齋宮年年由未婚的皇女仕奉,這是由於長期以來它一直是皇室的氏神的緣故。古時伊勢神宮是禁止一般人祭祀的。祭祀僅限於皇室的奉幣。到了平安末期才允許一般人入神宮參詣。中世紀以後,庶民中間的伊勢信仰已十分普遍。明治維新以後,伊勢神宮與日本的國家神道結合起來,每年參拜的人數更加可觀。
熊野:日本和歌山南部的熊野是一處幽邃的山嶽地帶,曆來有"世外天地"之稱。自古以來日本人將這裏視為神聖之地。在這個基礎上日本人創造了熊野信仰。"熊野本宮大社"、新宮的"熊野速丘大社"、"那智的熊野那智大社"三神社被稱為"三熊野"或"熊野三山"。日本平安時代隨著修驗道的興起,熊野山成為修道者的大本宮,除修行者以外,民間也大興參拜神山之風。以法皇、上皇為首的皇室參詣隊伍經常來到這裏。到了日本鎌倉時代、室町時代熊野信仰也滲透到武(士)庶(民)之中,各地通往熊野的道路紛紛開通。由於伊勢通往熊野的道路的建立,加深了伊勢信仰與熊野信仰的聯係。
熊野山上的一種山鳥,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尊重。熊野山上的一種稱為"牛王劄"的寫著梵文的咒文,通過信徒之手傳遍整個日本。據說它可以除魔消災。
山王:由位於比叡山塵的日吉神社供奉的山王神亦稱"山王菩薩化身神"、"日吉菩薩化身神"。山王神為"順產神"、"結親神"。來拜山王神的多出於這方麵的目的。山王就是山神的意思。山王的神使便是猴子。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把猴子當作山神的使者。日吉神社的祭祀也與猴子有關,一般選在4月、11月的申日舉行。日吉山王神以天台係寺院為中心,日本全國各地均來這裏請神。6月15日的山王祭十分隆重,是日本有名的祭祀活動。江戶時代山王信仰發展成"山王--實神道"。
稻荷:稻荷信仰自古以來在日本人當中擁有十分廣泛的信仰層。今天僅稻荷神社就擁有信徒三萬餘名。日本關東、東北地區均把稻荷神作為宅地神加以信仰。稻荷祭日一般在2月的初午日舉行。這也是受伏見大社的影響的結果。此外,日本不少地區在農活開始前及收獲後兩次祭稻荷神。祭日與山神祭、田神祭十分相近。可見日本人是把三者同作為作物之神加以供奉的。日語中"稻荷"是稻子的果實的意思。據說稻荷神也就是糧靈神,字迦三禦魂即保食神。日本的稻荷與狐狸有很深的聯係。傳說狐狸是山神的使者。日本的漁民根據狐狸鳴叫之聲及吃供品時留下的痕跡判斷凶吉。稻荷不知不覺又成為漁業神。可以說這是稻荷神信仰的第二次發展。
淺間: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就把富士山視為神聖的山。日本平安初期祭祀富士山神靈的淺間神社應運而生。淺間信仰實際上就是以淺間神社為媒介的富士山信仰。今天淺間神社總數已達一千三百餘座。這些神社集中在富士山周圍以及日本東海地區。特別是靜岡縣的淺間神社是日本富士山信仰的中心。過去這裏曾名"淺間神明"、"淺間大菩薩"、"富士菩薩化身神"。最初淺間神社以祭富士山神為主,後來逐漸把木花咲耶姬作為祭典的主要對象。到了平安末期,富士山成了修行者的道場。許多修行者登山來這裏求道。江戶時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長穀川角行的修行者,他整理了富士信仰的教義,組織了一個名"富士講"、"淺間講"的登山拜佛組織。這個組織在日本農村飛快地發展起來。特別是江戶時代出現了空前繁榮局麵,號稱"江戶八百八講"。日本人稱體驗過登山求道的人為"先達"。明治時期以淺間登山拜佛組織為基礎,出現了幾個教派神道。日本人至今仍保持淺間登山拜佛的傳統。白裝素裹的人們一邊唱"六根清淨",一邊集體登富士山的情景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
淡島:在日本淡島神作為治療婦女病的神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歌山縣的加太神社被人們稱為"淡島明神"。據說各地神社的淡島神都是從這裏請去的。傳說淡島明神是住吉明神的後代,由於患婦女病被流放到淡島地區。從此,她發誓要祛除婦人疾患。和歌山縣粉河町地區人每年三月節時,將一對男女人偶放入水中,使其經過紀川行至淡島。從日本元祿時代開始,社會上出現一種稱為"淡島願人"的乞丐。他們攜帶用紅色、紫色碎布拚成的神龕,歌唱淡島神的功德,周遊各地。他們靠苦於婦女病煎熬的婦人們供奉的衣物、鏡、香資生活。由於"淡島願人"的活動,淡島信仰也廣泛傳播開來,擁有十分廣泛的支持層。這種信仰在妓女雲集的地區威望極高。
藥師:藥師作為除百病之佛,受到許多日本人的崇拜。藥師如來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以除病痛救眾生為己願。藥師信仰很早就傳入日本,傳說在重病人麵前念佛,可使病人不死。奈良時代貴人們為了祈求病患平愈,大興土木修建佛寺,社會上還出現了傳誦藥師經、舉行藥師悔過法會的組織。藥師多以手持藥壺的形象出現。藥師左右或置日光、月光兩菩薩、或置十二神將。這種形式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傳說由聖德太子修造的法隆寺金堂藥師像是日本最古老的藥師像。從日本平安時代開始,藥師信仰就已經在民間傳播。根據日本《日本靈異記》記載:一位雙目失明的女子在藥師像前求佛許願,結果雙目複明。直到今天,日本人患眼病時,有不少人願意去藥師寺祈求神靈祛病。
觀音:觀音與地藏同受到日本人的尊崇。傳說觀音菩薩能以33種變身救世。觀音信仰最早起源於古印度,後隨佛教一道傳入日本。據日本《扶桑略記》推古天皇三年記載:"用漂至島的香木雕一觀音像"。日本現存飛鳥時代的佛像中觀音像居多。根據《嚴華經》的說法,觀音的淨土在普陀羅山。從日本平安末期開始,熊野的那智山便與普陀羅山有了聯係。由觀音三十三變身論引出的西國三十三處巡禮之風在日本各地大興。相傳西國三十三處巡禮是由花山法皇開創的。後來日本的阪東、秩父等地也開設了觀音道場。觀音信仰深深地滲透於民間。直到今天,日本許多地區的老年婦女仍時常組織起來去各地道場巡禮。特別是西日本地區,子觀音信仰仍有很大的影響。
地藏:在日本地藏信仰與觀音信仰均擁有廣大的民間支持層。根據佛教的說法,釋迦涅槃後直至彌勒出現之前,地藏拯救了無佛世界。六地藏的說法便因此而生。傳說地藏在地獄代替亡者承受各種磨難。自平安中期開始,日本國內未法思想傳播很快,所以地藏信仰也隨著傳播開來。地藏一般都放在村頭、道路兩旁。正如一首《地藏和讚》所唱的那樣,地藏可以保護死後的孩子。地藏尊前麵往往堆著一些小石頭,將孩子的遺物及喜愛的玩物供在一起。日本人地藏信仰的最突出特點,就是與孩子有關。京都、大阪時興的地藏盂蘭盆便是地地道道的兒童祭典。祈願保佑孩子平安無事的子安地藏實際上與子安神結合起來。日本的《今昔物語》中就曾描寫地藏以兒童的身份出現。路旁部分地藏刻成兒童模樣,多數地藏則是左手拿球寶,右手持錫杖的僧人形像。
道祖神:原為中國的行路神。在日本的山腰、村頭、路邊常可見到道祖神。據說道祖神可防惡魔瘟神進入村子,是村莊的守護神。由於以上原因,道祖神所在地往往成為送蟲儀式、送瘟神儀式的終點。道祖神的性質比較複雜,除作為村守護神受到禮拜外,道祖神還是男女合體神。道祖神神體往往由陰陽石刻成男女合體形象。此外,道祖神還時常祭在孩子們玩耍的地方。由於他與孩子們的關係比較密切,道祖神同時又成了兒童守護神。
子安神:日本人為了求神保佑懷孕、順產而供奉的保護兒童茁壯成長的兒童守護神。這種信仰與佛教有一定的聯係,主要表現為西日本的子安觀音、東日本的子安地藏信仰。西日本的子安觀音一般供奉在祠堂內,人們有事時前去參拜。東日本的子安地藏信仰則與西日本有所不同,往往由一些生育能力較強的女性為中心,組織祭子安登山拜佛組織,以集體的形式祭祀子安地藏。由於這種祭祀按照規定在每月的19日舉行,所以亦稱"十九夜登山拜佛"。子安登山拜佛組織內的人們不斷地立子安地藏像和石塔。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石像便成了後世信徒們的禮拜對象。石像和石塔上都刻著子安地藏,它往往是一位懷抱嬰兒披著頭發的女性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