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磨延啜碑

《磨延啜碑》是1909年芬蘭人蘭司鐵在蒙古國北部色楞格河的希耐-烏蘇地區發現的。碑高約4米,分為上下兩截,上截為下截的一半高度。碑文共50行,正文是突厥文拚寫的回紇語,另外有粟特文語、漢文漢語部分。碑文中紀年到公元757年為止。據碑文內容可知墓主是回紇汗國第二代可汗磨延啜(即葛勒可汗,公元747-759年在位)。大約建立於公元759年。據漢文史籍記載,磨延啜於747年登可汗位,758年唐肅宗封他為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為舉行隆重的冊封儀式,肅宗派其堂弟漢中郡王冊封使,隨著龐大的冊封使團帶去冊封詔書、印璽和大量禮品。《磨碑》現存碑文殘損嚴重,各麵碑文不相連續。好在碑文殘句有年月日的記錄,可大概排定各麵次序。內容結構如下:北麵的碑文12行基本上自成段落。用磨延啜自述的口氣敘述他隨父親回紇汗國第一代可汗骨力裴羅一起興兵作戰,滅掉突厥汗國的經曆,一直講到骨力裴羅去世為止。從碑的東麵起到南麵、西麵,都是一連串的戰爭記錄,有時間、地點、戰果,但全文未完,不知下文如何。從第二部分內容看,回紇汗國建立初期,九姓烏古斯中的八姓烏古斯和九姓韃靼人並未立刻歸順,尤其是回紇外九族中的葛邏祿人和拔悉密人反抗最多。因此碑文中大部分內容記載征服葛邏祿、拔悉密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