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民族武術哲理
第一章 "道"與"氣"
"道"與"氣"古典哲學用"道"字來表示宇宙萬物的本源,中華武術汲取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老子》雲:"道者,萬物之奧","似萬物之宗。'"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即是"道"。太極拳理論的"無極"一詞,即源自《老子》。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原理是由無極而太極,進而才有動靜、陰陽等千變萬化。《太極拳論》又說:"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在萬千變化中貫穿著一個"理",這個"理"就是武術的本體,也就是"道"。《老子》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拳的根本思想亦認為根本的"理",生出了陰陽。動靜、剛柔、虛實等等相反相成、互為因果的千變萬化。孫祿堂著《拳意述真·自序》寫道:"天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在天日命、在人口性,在物日理,在拳術日內勁。所以內家拳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還虛之道則一也。"指出"道"是拳術的根本。
古典哲學還用"氣"代表宇宙萬物的根本。"氣"即"道"的體現。《莊子》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在武術理論中,"氣"占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與本根,是武術生命的精微所在。武術的功能、神韻等等,都是"氣"的演化與體現。太極拳、少林拳、形意拳、挨家拳等許多拳種的文獻中都有不少有關"氣"的論述,指出"氣"是中華武術的本源。
第二章 中國武術打擊原理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門派種類之多,當推世界之首。但萬法歸宗,無論哪種拳法,都遵循著共同的打擊原理。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武術的打擊原理,並結合一些物理學實驗,談談對外勁、內勁、剛勁、柔勁的認識。希望能與武術愛好者們共同探討。
一、從物理學到人體
1、形變、彈力、胡克定律
我們知道,任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其受力部都會產生形變。有的形變是彈性的,即去掉外力後物體能恢複到原狀。有的形變是非彈性的,即去掉外力後物體不能恢複原狀。物理學上把能恢複到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把不能恢複到原狀的形變稱為範性形變。其實任何物體都有彈性和範性兩個方麵,即彈性形變是有一定限度的,這一限度被稱為彈性限度,當形變超過這一限度時,或者說外力大到一定限度時,形變就不能恢複,即物體顯出範性性質,當然,這時物體的外形甚至內部結構都發生了改變,即其形體遭到了破壞。通常,我們把彈性限度大的物體稱為彈性體。
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複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彈力。彈力產生在直接接觸而發生形變的物體之間。彈力的方向就是物體恢複原狀的方向。
各種形變中彈力和形變的關係比較複雜。英國科學家從實驗總結出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得出:彈簧彈力的大小F和彈簧形變(被壓縮或拉伸)的長度X成正比,即:
F=KX
其中K是比例常數,叫做彈簧的倔強係數。這就是胡克定律。
2、彈性體和彈性係數
胡克定律隻適用於彈簧。但是對於彈性體,我們可以借助這個定律來進行研究。彈性體都具有一定的彈性係數,雖然我們很難確定它的大小,當然它也不一定是一個常數,而往往是一個變數,但它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即形變為X時,我們將其平均彈力F與X相比可得一個數K,即:
F=KX公式(1)
K即是此時的彈性係數。因此,對於任何彈性體,其因形變而產生的平均彈力仍適用於胡克定律。
由公式(1)可見,彈性係數K越大,則彈力越大,形變X越大,彈力也越大。K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與其它物體無關,而X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因此對於一個指定的物體來說,彈力F隻取決於該物的彈性係數K,與其它因素無關。而產生形變量X的外力是它物作用的,取決於它物。
3、剛體、柔物。
物理學上把彈性係數K超過某一規定值的物體稱為剛體。因此,我們就把非剛體的彈性體稱為柔體。那麼,極剛,就是彈性係數無窮大;極柔,就是彈性係數無窮小。
對於任何物體,當其彈性係數大時,彈性就好,我們就說其剛性好,柔性差;當其彈性係數小時,彈性就差(仍有彈性),我們就說其剛性差,柔性好;當其彈性係數適中時,不剛不柔,有剛有柔,我們就說其剛柔相濟。
4、人體是剛柔相濟之體
人體也和任何物體一樣具有彈性,因此人體是一個彈性體。當人體顯示範性性質時,一定是遭到了破壞性打擊,也就是說人體受到了傷害。
由能量守恒定律知,能量是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消失。因此當人體受到打擊時,也就是打擊體給予人體一個能量,如果人體顯示彈性性質時,人體必將在外力消失後,以彈力對外界做功,也就是說人體返還給外界或打擊體一個能量,這一能量一定等於其所獲得的能量,這樣人體既沒有能量損失,也沒有獲得能量。當人體顯示範性性質時,即人體返給外界的能量小於外界給予的能量,那麼這一能量差必被人體所承受,也就是說,這部分能量破壞了人的肌體,使人體受到了傷害。
人體有時顯剛性,有時顯柔性。有的部位顯剛性,有的部位顯柔性。有的部位剛柔相濟。
當人體鬆柔而有韌性時,顯柔性;當人體肌肉緊張,全身繃緊時,顯剛性。人的拳頭、掌、足、頭、肘、膝、指等部位顯剛性。而腹,肋、臀等部位顯柔性。胸、背、肩等部則剛柔相濟。總的來說,人體是一個剛柔相濟之體。
二、中國武術打擊原理
1、由碰撞得出的公式
設有兩彈性體A、B。B靜止,A以速度VA撞向B,如圖(1)。在兩物體接觸的瞬間,
由於雙方都受到對方給予的外力作用,兩物都發生彈性形變,其形變量分別為XA、XB。因此兩物都受到對方的彈力FA、FB的作用。由牛頓第三定律知,FA、FB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另一物體上,如圖(2)。即:
FA=FB公式(2)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可知,此時A、B物體所具有的彈性勢能之和等於原來A物體運動的動能,即:1/2mAVAVA=1/2KAXAXA+1/2KBXBXB
亦即:mAVAVA=KAXAXA+KBXBXB公式(3)
由公式(1)知FA=KAXA,FB=KBXB
由公式(2)知FA=FB
故KAXA=KBXB
則XB=KAXA/KB
於是mAVAVA=KAXAXA+KB(KAXAKB)(KAXA/KB)
=KAXAXA+XAXAKAKA/KB=XAXAKA(1+KA/KB)
由此可得:XA=VA√mAVAVAKB/KA(KA+KB)
由圖(2)知,FA是A對B的打擊力,FB是B對A的反抗力。
A對B的打擊力FA=KAXA=KAVA√mAKA/KA(KA+KB)
=VA√mA(1/KA+1/KB)
由此得:FA=VA√mA(1/KA+1/KB)(4)
上式就是我們武術中的打擊力公式。
2.打擊力的三要素
由公式(4)可見,A對B的打擊力與A原來的運動速度有關,與A本身的質量有關,還與兩物體的彈性係數有關。它們都與打擊力成正比例關係。對A物體來說,作為一個打擊體,其對打擊力的決定因素就隻有質量、速度.彈性係數三個方麵,而與其它因素無關,因此我們將這三個方麵定為打擊力的三要素。作為一個打擊體,缺了三要素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具備打擊力;一個物體要具備打擊力,必須同時具備有質量、速度和彈性係數。
3.打擊原理
通過前麵的推導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具備打擊力,如何才能具有強有力的打擊力。
打擊體的速度俞快,打擊力俞大,打擊體俞剛,打擊力俞大,打擊力質量俞大,打擊力俞大,反之亦然。因此,在武術中,隻要獲得更快的速度和拳頭等打擊部位更高的剛度,我們打擊敵人的力量就俞大。這也說明了我們的大多數拳種(特別是外家拳)一要練拳、足、頭、掌等打擊部位的剛度,二要練出手,出足的速度,練鐵砂掌、朱砂掌、鐵頭功、銅頭功等都是為了練出更大的剛度,同時也具有更高的耐打擊能力以抗擊敵人對我們的反作用力。
練心意拳、形意拳、六合拳、八卦掌、通臂拳等講究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胸與腰合,手與足合,其實就是講整個身體和出擊部位一同進擊,身體的質量當然要比一手、一足、一頭的質量大得多,因此打擊敵人的力量也大得多。
總之,"打擊力與打擊體的運動速度成正比,與打擊體質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與打擊體和被打擊體的彈性係數的倒數和的平方根成反比。"這就是中國武術的打擊原理。其公式表達就是公式(4)。
三、中國武術中的勁
1、什麼是勁?
勁,查字典知,就是力氣、力量的意思。力是動物筋肉的效能,那麼,力量就是這一效能的大小和量度。這樣,從字意上講,"勁就是動物筋肉效能的大小和量度。"顯然,這一解釋說明不了我們武術中尤其是太極拳等內家拳中的勁。我認為武術上的勁應該這樣來解釋:"勁是力在人身體內的傳遞,是力在人體內流動的表現。"因此勁也是力,是活的力,是一種能使物體運動而做功的能量。
2、內勁、外勁、剛勁、柔勁。
人具有體能,人的體能可以轉變為力而對物體作功,我們把人的體能轉變成力驅使身體某部快速運動衝打得到的勁稱為"外勁"。把人體內各部的體能轉變成力驅使體內筋肉作相應的運動而將力傳遞到身體上某一點(部)後,靠該點(部)的運動將這些力釋放出來得到的勁稱為"內勁。"外勁比較直觀,靠外勁擊人的拳術被人們稱為"外家拳"。而內勁是將身體運動的力由內部傳出,這一運動有身體各部的運動,往往不易令人察覺,被人們視為內動。靠內勁擊人的拳術被人們稱為"內家拳"。("內家"與"外家"的區別不隻在於此,外家拳也有用內勁擊人的,而內家拳並非全部用內勁。關於"內家"與"外家"的本質區另篇介紹)。
外勁有大有小,由打擊原理知,當打擊體運動速度大,質量大,剛性強時,衝打得到的勁就大;當打擊體運動速度慢,質量小,剛性差時,衝打得到的勁就小。而內勁不但有大小,還有剛柔。當體內之力聚於某一點(部)突然猛烈地釋放出來,我們說這一內勁就是剛勁。當體內之力聚於某一點(部)連續不斷地較緩慢地釋放出來,我們說這一內勁是柔勁。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內勁,外勁,剛勁,柔勁,我們結合物理學實驗來說明。
3、內勁的打擊原理
由公式(4)知:
當KB-→0或KB=0時
有1/KB-→∝
則有KA+1/KB-→∝
於是公式中FA-→∝或FA=0
也就是說,當B物的剛性(彈性係數)很小或趨近於零時(當然柔性很大近於無窮大),則A對B的打擊力就很小甚至近於零。這就是中國武術以柔克剛以及我們練太極拳要練鬆練柔的道理。即讓我們的身體有足夠的柔性來減少抗力而減少敵人對我們的傷害。但是,由於能量守恒,敵人打擊我們的能量仍然存在,它變成了我們身體上形變的彈性勢能。也就是說我們仍然承受著外力的作用,要驅除這一作用於我們的能量,要麼使身體向後運動或旋轉(使力作功或變成轉動能)來消耗掉這一能量,即"化"掉敵勁;要麼通過我們的身體再將這一能量甚至加上一部分我們的體能返還給敵人而製敵。這就是太極拳等內家拳後發而先製敵的道理。
那麼當柔性體作為打擊體時,情況將會怎樣呢?
設A為一柔性體(如一充滿流體的皮球),B仍為剛體。則兩物相撞時,首先是B物給A一個阻擋力
FB(這是B物的慣性力)如圖(3)。FB使A發生形變(當然B也有形變,但比起A來其形變太小而可忽略不計),由於A體內充滿流體,由帕斯卡定律知,"流體具有傳遞力的性質。"因此,FB被傳遞到A物的整個內表麵上,A物受力後其各受力部位都有形變(如表麵被張開),由於其具有彈性,因此形變處都有回複原狀的趨勢,即A的動能變成了其體各部的彈性勢能。這一勢能轉變成彈力後又通過流體傳給B,給B一個打擊力F同時使其回複原狀。因此B受力在接觸麵上,而A受力是在整個球麵上,顯然A所受的壓強比B小得多,當然A被破壞的可能性也遠比B小。
打擊力F仍適合於打擊原理。即:F=VA√mA(1/KA+1/KB)
此時由於B的剛性大大地大於A,
即:KB》KA,因此1/KA+1/KB≈1/KA
則公式為F=VA√mAKA(5)
公式(5)就是中國武術內勁的打擊力公式。
因此,"內勁與打擊體的運動速度成正比,與打擊體質量及彈性係數的平方根成正比"。這就是內勁的打擊原理。
由此可見,內勁擊人時,打擊力隻與打擊體本身的性質和狀態有關,而與被擊體無關。打擊體的三要素俞大,內勁就俞大。
內勁與外勁的本質區別在於外勁是由一個整體作為打擊體衝打得到的,其勁力是由整個打擊體外部傳遞過來,即使打擊體內部是空的,也不影響其傳力。內勁是以一個充滿流體的柔性體衝打得到的,其勁力是由打擊體內部傳遞出來,且必須通過內部的流體傳遞。
4、內勁優於外勁
內勁的優越性來自於柔體的優越性。
(1)柔體比剛體有更高的傳力效率
如圖(5)A撞向B物,FA是打擊力,FB是B的固著力(如靜摩擦力)。隻有當FA>FB時,B可被撞出。而當FA<FB時,A必被彈回。這時我們要使B被撞出,必須再加一個力F如圖(6)
Fcosα+FA>FB時,B物才能被撞出。若A是剛體,則隻有α<90°時加力F才能起作用,因為cos90°=0,cos(>90°)<0,如果α>90°時加力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起反作用。
苦A是柔體,加力F無論從哪裏加,這一力都會通過其體內的該體傳出作用於A上如圖(7),
即柔體改變了力的方向,使加力全部加在AB的接觸麵上而作用於B。則F+FA>FB時,B物即可被撞動。由此可見,柔體的傳力效能使之得到更高的打擊效力。
(2)柔體具有還力的性質
如果不是A撞向B,而是B撞向A,如圖(8),FB仍是公式(5)中的打擊力F,這一力最後也必然轉變成A的體內各部的彈性勢能通過流體轉變成彈力FA返還給B。若A的固著力足夠大,B將被反彈回。即A將B給予的打擊力全部返還給B。也就是說,敵人給我多大的勁力,我就將予多大的勁力返還給敵人。這就是太極拳等內家拳後發先製以柔勁化敵,以剛柔之勁擊敵的原理。
在太極推手中,由於雙方都具有還力的功夫,且還力中又有一定的加力,還力與加力在雙方返還的圈轉中不斷積累,如滾雪球,勁力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一但一方不敵,即被發出。故常有太極推手發人於丈外的,並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雙方力量積累的結果。
四、一切技擊術都遵循打擊原理
本篇題為中國武術打擊原理,為什麼要冠以中國之名呢?筆者認為,隻有中國武術,才是打擊原理最廣泛的體現。中國武術眾多的拳法中,無一不遵循著打擊原理,基本上每一門拳法的修行秘訣都突出地強調要擊力三大要素的修煉。而太極、形意、八卦等內家拳中的內勁,更是打擊原理更高級的發展和應用,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技擊術中所沒有的。別國的技擊術中往往隻知強調三要素中的一個。如風糜世界並擠身於奧運會的跆拳道,隻知一味地強調速度,因此有這樣的說法"跆拳道'唯快不存'"。並解釋說:"如果有人快招被破,原因是什麼呢?那隻是他的速度不夠快"。真是這樣的話,又如何解釋快拳快招受製於慢吞吞的太極拳呢?顯然,這是隻知三要素之一的緣故,而不知以柔克剛之理。隻有中國武術講究的"出拳似追風,出腿如閃電,肉掌硬如鋼,銅頭鐵臂堅。身形須六合,應敵軟如棉"才是打擊原理的真正體現,故以國名之。
總之,知道了打擊原理,並按照這一原理去學、去練,才能真正得到好功夫,才能擁有超群的武藝。而隻想學某種曆害的拳術來破其它的拳術,那是沒有用也沒有道理的。中國武術中各門拳都有其特點,都遵循著中國武術打擊原理,隻是其於三要素中擇重點不同而已。
第三章 八卦掌的順逆和化
順、逆、和、化,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更是練好八卦掌功夫的基本要求。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順
練八卦掌套路,有人用勁剛多柔少,一伸手便勢勢剛猛,雙掌上下翻飛,呼呼生風,以為非此不能練出功夫。豈不知,八卦掌功夫絕不是用笨力、蠻勁練出來的。如此長久練之,會導致過力、過速,過力傷血,過速傷氣,氣血兩傷,非致病不可。
運動中必須使肢體的運動聽從意念的指揮,意念的企圖通過肢體的運動來完成。此是練八卦掌最基本的要求。
練功中手足順其自然往前伸,外型上做到"順項提頂,溜臀收肛;扭旋走轉,蹬腳摩脛;樁如山嶽,步似水中"。肩、肘、腕、胯、膝關節自然放鬆,這樣練求的是使氣血暢通。《內功經》曰:"前任後督,氣行滾滾"。任脈起於人體會陰穴,止於承漿穴,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任督二脈,為人體之奇經。任督相通,也就達到了周天循環,內氣充盈,滾滾不斷。宋代內功家蕭號芝的絕句雲:"訴流一直上蓬萊,散作甘泉潤九垓,從此丹田沾潤澤,黃芳遍地一齊開"。此詩是對內氣周天循環的比喻.
"伸"是自然的伸,絕不是用力的擊或打,左旋右轉中,身體、手足不可有絲毫別勁之處,而要練出舒服、自然、順的感覺,以保證周身血脈暢通。速度上不是求絕對的快,而是要達到快慢有機的統一,以求練到內外三合、連環縱橫的程度。
順其自然便是真,是功夫。盡管是基礎,然而更是高樓大廈的地基之堅石。練功時遵守用意念指揮四梢,長久練下去,自始至終不使拙力、笨勁,日久,四梢就會隨著意念的指揮而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氣、力合---極力往回縮--逆
練功呼吸要動氣,左旋右轉中手足要出力。但要求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極力往回縮。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形散亂便無形體,此是先天八卦的"體"和後天八卦的"用"不相合所致。氣、力極力往回縮可使身體協調一致。那麼,氣、力從身體的什麼部位縮?運動時從雙肩雙胯往回縮,使氣、力合一縮到丹田。這種練法要達到的目的是--蓄神。在悠然、滔滔不絕的走轉中,在連環縱橫、輕靈的起鑽落翻中,神情是自在舒適的。更有助於練"神氣意力,合一集中"的功夫。
這是八卦掌的順中用逆。這裏有一個調氣調力的問題。《內功經》雲:"與調而勻,勁鬆而緊。"注意調氣灌於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鬆散,但神和內勁就是在這種似鬆似散中逐漸練出來的。還可幫助於定心氣,心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久之,則達到筋之順,骨之速,勁之連,氣之循環不斷。達到勁鬆似繩之係,悍如冰之堅。
三、氣、力要保持中正--和
氣、力中正則是說運動中不能有意地努氣和避免使出拙力。努氣容易產生胸滿氣逆,嚴重者導致炸肺等病症。用拙力,會使血脈受阻,經絡不能通暢,心為濁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為病,所以說,練功者應切記:呼吸要自然。《內功經》說:"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縮,吸入呼出,勿使有聲"。提,吸氣之時,意想真氣提得起來。下,真氣落下,歸縮,覺得周身之氣漸漸收縮入丹田。勿使有聲,吸入和呼出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顯而易見,運動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氣似雲行",出入綿綿,若存若無,在自然呼吸中養成勻、細、深、長的好習慣,達到周身之氣圓滿無虧。日久,氣到用時可斂入脊骨,與力合到一處。
力,一身之勁練成一家,這個勁限於內勁。勁起腳跟,發於脊骨,形於手指。而拙力的存在會妨礙內力的產生,必須把拙力除淨,內力才會逐漸產生,而氣、力中正便是除淨拙力的有效方法。怎樣保持力的中正呢?運動時必須掌握每一個動作用力的瞬間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該用力的時候堅持縮力,保持力的不頂、不丟、不過。形體上體現舒適、自然,身形穩健,現出"龍形猴象,虎坐鷹翻"的外象。這個階段,就是內勁內涵階段。但是,這時練功人也最難堅持和最容易產生灰心喪氣情緒,因為會感到周身毫無力量,與人較技時往往一伸手便被擊出。因此,自己會認為是否把功夫練丟了,多年的苦白吃了,是不是練功方法不對,以至產生不願繼續練下去的思想情緒。這時千萬挺住,這是練功高層次的換勁階段,必須堅持練下去。
四、後天之氣、力歸於丹田--化
練功中存元氣於丹田,訣日:"氣入丹田火自升,眉間灼灼電光明。循環二氣乾坤合,運轉三宮日月行。練就陰神添壽域,修成至寶複元精"。
為什麼要化後天之氣,力歸於丹田呢?簡而言之,人的氣、力均屬後天,是濁氣、拙力,若使其轉化為真氣、內力,就要通過一定的功法來實現,這個功法就是將後天之濁氣、拙力合一縮到丹田,形成轉化過程。什麼時候氣、力合一呢?切記,運動中的伸縮應該配合呼吸來進行,發拙力與呼氣的時候使氣、力合一,一起極力往丹田裏縮去。這個轉化過程時間較長,習者一定堅持長久地練下去。不要怕練得渾身無力,更不必擔心將多年的功夫練沒了。不通過"化"的過程,真氣就永遠化不上身。不經過"化",內力永遠練不出來。
此是在順中用逆、蓄養元神的同時,順運後天之明逆反先天之陽。使陽氣還於真體,拙勁歸於內勁。練功日久,對外來的侵襲,不但能用視覺來觀察,而且能用身的觸覺來體驗,因為觸覺能觸到對方意念的真實性。不但與人較技時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形成新的運動素質,形成新的條件反射。
練之日久,身體氣、力化之似覺有若無,每逢靜中動時,身體移出而不知己之動,則不知有己,每與他人動手時,伸縮往來變化,閃展騰挪,如入無人之境,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這是不知自己之動而靜,則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無掌,意無意,形無形,象無象,無我無他的境界,八卦掌神功上身矣。
第四章 武術的民族形式與文化特征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有五十六個民族在這裏繁養生息,從洪荒野蠻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建設。經曆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武術,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受民族地域條件的不同和習慣生存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的意識觀念和文化特征。在社會交往的活動中,他們的語言,行動都表現出了本民族的道德規範和思想意識水平。武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隨著民族特定的生活條件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這些民族民間武術都有它們的文化背景和古文化遺存,反映出民族對武術的深遠影響。
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各個民族都形成了與本民族生存習慣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化,並通過各種方式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表現本民族的思想意識。所表現出的形式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符合本民族的習俗風尚,形成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民族形式,它帶有某一民族過去和現在整個曆史發展過程,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標記。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民族形式,除用語言、文字表現外,主要則是用身體運動來表現民族文化的特征。
在曆史的發展進程中,戰爭的出現,自然災害的影響,迫使原來相對獨立,相對單純居住的民族生息之地僑遷異鄉。在各民族交往和雜居中,形成了民族之間文化意識的相互影響和融合。由於地域、自然環境的不同和習俗的差異,產生了各有區別,特色各異的地方拳種和流派,這些拳種和流派帶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點。但是,它們確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一武術的傳統性:
拳種、流派和練功方法世代相傳。
武術作為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主要用身體活動來保存文化和表現文化,體現出本民族文化傳統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在群眾中進行傳承的特征,這是至使民族文化遺產曆代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練武之人,對本民族的傳統比較保守,在這特定的曆史時期中,武術一直在狹小的圈子裏互相傳授,並形成了一種傳統形式固定了下來,當社會動蕩受到外族入侵,衝擊區域性民族意識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遷徒、雜居、吞並的時期,本民族的意識不斷受到外族習俗意識的影響,傳統文化互相滲透,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意識傾向。在不斷遷徒、融合的年代中,形成了南北交錯的局麵,同時各族又都相對保持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在一些地區,也存在著互不幹涉,又相互傳承的特征,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和曆史的變遷,那些流傳範圍不廣的武技(實戰技擊術、套路和練功方法)逐漸被大眾喜聞樂見,受歡迎而富有代表性的武技所取代,至使部分具有一定價值和技擊特點的項目失傳。在一些民俗活動中,那些體現剽悍有力,瀟灑飄逸的拳種項目和練功方法又經過不斷地加工提煉,已麵目全非,並賦予了新的內容,從而使武術運動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二武術的實用性:
各流派的武術都強調技擊法則。
"武術起源於生產勞動",處於原始人類時期,人們在狩獵的過程中,"逐步地獲得了使用武器的技能,獲得了格鬥和捕殺的技能,這些技能非常低級,然而,它確是武術格鬥技術的萌芽。古代戰爭的出現,從客觀上使武術的實用價值提高了,從無意識的使用變成了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更加強了武術的實用技擊功能。在區域範圍人們使用技擊的器械和格鬥本領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製約,擅長的擊法都有獨特的一麵。從而形成了流派的技術特點和實用風格。武術大的派係中,主要是南、北兩大派係,這都是由於地理形態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形成的,南方一帶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大部分地區屬丘陵地帶,古戰爭多用於戰船和徒步格頭號,擅長於上肢的搏鬥廝殺。而北方地域遼闊,多屬於平原地帶,古戰爭多以騎戰為主,比較著重下肢的踢打作用,俗稱有"南拳北腿"之說,地理條件的原因,在發展民間武術技術體係中形成了南、北流派不同的技擊特點,而少林、武當、峨嵋的武術流派,則以山名為依托,顯赫著名於天下,它們也都有自己流派的拳種和練功方法。拳種的不同,技擊特點也存在著差異。但是,它們都代表了當地民族民俗的文化特征和古文化遺存。
三武術的民族性:
武術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都受到了曆史文化、民族習慣、經濟生活、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特征。
武術,有著重"實用性"的搏鬥運動,還有"舞練"形式的套路運動,這是其它民族和國家所沒有的。在古代,武術由軍事技能發展為搏鬥運動的體育項目,有"角抵"、"手搏"、"相撲"、"擊劍"、"較棒"、"較槍"等,其實用性能是很高的。它們都有自己不同的技擊特點和攻防規律,這些運動項目都與民族生活習慣有著直接的聯係。在較技中,獲勝者將受到人們的讚嚐和崇拜,成為勇敢、英雄的象征,武術另一種表現形式------套路運動,其素材從格鬥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以意識主導動作,使"內景"與"外象"達到高度的統一,並著重節奏的變化,手與腳的協調配合,把意識、呼吸和具有攻防含義的動作作為體現身體運動的物質基礎,用演練的方式體現技擊法則,這獨具有特色的運動形式就構成了區別於其它運動項目的民族風格。
在體現民族文化的另一個方麵,那就是武術運動時的衣著樣式和器械的形狀。從曆史考古學家的發掘、整理過程中發現,古文化遺產中的武術在運動時普遍穿著都比較講究寬衣大袖。而隨朝代的不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持器械的大小、長短和運用方法的差異、穿戴也有區別,以使後來人們練武時都普遍穿對襟上裝和燈籠褲,這種裝束使武術運動的民族性體現得更加充分,更加完善,對武術的形象表現也更加完美。拳種的不同、器械的長短、性能差異,在選擇服裝的樣式上也呈現區別。體現力度和速度的項目時,衣著便穿得稍緊身些,南拳為體現肌肉的線條和雄健的體魄,往往要裸露臂膀,以便做起動作來更加利索,而體現飄灑奔放,富有較多轉折變化的項目時,服裝則穿得稍大一些,花色也更加講究,使之動起來更加符合項目的特點,突出本項目的風格,這種衣著穿戴形式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同時也隨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使之更加完美,至今武術場上也仍然保留著這一傳統的形式,使武術的民族特色得以充分的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