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至10月4日,北方滿載水泥的13艘貨輪先後從南浦、海州、元山、興南港出發,開往南方;裝載大米、布、藥品的340輛卡車離開開城市,前往板門店送交。各地舉行了隆重、熱烈的迎送。南浦市3萬餘名群眾冒雨聚集在碼頭,為船員們送行。一些老年人熱淚盈眶。有的人還提著自己家裏的圓桌,捧著裝滿衣服、食品的包裹,托船員們帶給南方災民。開城市5萬餘名群眾排成8公裏長的隊伍,等待在卡車經過的街道兩旁,其規模和聲勢不亞於迎送外國元首。

在板門店附近的軍事分界線第97號界樁交接點上,南、北方紅十字會代表熱情握手,相互寒暄,就人身安全、運輸安排等問題很快達成協議,兩天內就圓滿地完成1400輛車次的大米、藥品和布的交接工作。在京畿道台城洞的交接現場,南、北方紅十字會代表趙哲華、白南俊在臨時帳篷內並肩而坐。趙哲華感謝北方把救濟物資運到板門店。當有記者提出大米的質量如何的問題時,趙哲華說,大米晾得很幹,質量也很好,做飯一定很香。他的話引起周圍記者的一陣笑聲。在仁川,北方紅十字會代表韓雄植認為,這次雙方紅十字會合作得很好,開創了好的先例,今後也應團結起來,爭取提前實現祖國統一。南方紅十字會代表李榮德說,通過這次交接工作,深切感到雙方雖然信念不同,但民族感情是相通的。他們一起以北方貨輪為背景合影留念。一位來仁川觀察救濟物資運送工作的國際紅十字會官員,稱讚這次交接工作順利,氣氛相當好。

通過這次同心合力的救災工作,大大緩和了朝鮮半島南北對峙狀態的緊張氣氛。在北、南方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更加激動人心的相逢場麵出現了。1985年9月20日至23日,由朝鮮紅十字會中央委員會委員長孫聖弼和韓國紅十字會總裁金相浹分別率領的北方、南方藝術團和故鄉訪問團一行151人,經過板門店到漢城、平壤進行演出、訪問,會見自己的親人。這是朝鮮半島上自戰爭以後,分離三、四十年的一小批北、南方平民百姓,首次實現的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相逢。

據調查,分離在朝鮮半島北、南方的離散家屬達到1000多萬人。那次實現互訪的人,要求很嚴,人數有限。就是這樣少量人員的互訪,也是經過南、北方紅十字會長達15年的會談才實現的。1971年9月至1972年8月,北、南方紅十字會代表團在板門店舉行25次預備會談,討論舉行正式會談協商南、北方離散家屬重逢問題。最後,雙方達成了正式會談準備討論的5項議題:一、查明並通報離散家屬的住址和生死問題;二、實現離散家屬的自由訪問和自由會晤問題;三、實行離散家屬書信往來問題;四、根據離散家屬的自由意誌進行重新團聚問題;五、根據人道主義原則討論有待解決的其他問題。1972年8月29日至1973年7月13日,南、北方紅十字會代表團在平壤、漢城輪流舉行了7次正式會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984年夏,北方援助南方遭受水災災民的救濟工作,改善了南北關係。北、南方紅十字會經過1984年11月的工作會談、1985年5月的第8次正式會談以及其後的三次工作代表接觸,終於達成了北、南方藝術團和故鄉訪問團同時互訪平壤、漢城的協議。

在南、北方首次各150多人的互訪中,三、四十年不曾見麵、斷絕一切音訊的父女、母子、姐弟、兄妹在旅館、車站抱頭痛哭,泣不成聲,總想在短暫時間內傾吐離別幾十年的思念之苦。這些人中間,有北方著名的人民演員李丹、電影明星金世永、大學副教授徐亨錫,有南方聞名的天主教主教池學淳、前內務部長官洪性澈、企業家石讚峰等。他們和相見的親人絕大部分都已年過半百,白發蒼蒼,但都在腦海中追憶著幾十年前見過的容貌。更可悲的是,一些獲悉自己親屬已經去世或者查不到生死情況的人,隻能默默地裝走一些江水或者黃土,以寄托思念故鄉、故人之情。在訪問中,有的說:"這次訪問使我們大家心中更深地刻上了祖國分裂的悲痛",有的說:"過半個月後就會望到滿月,一見明月就會思念起來,但越思念越要活得長久"。更多的人心中熱切地盼望朝鮮半島分裂局麵早日結束,統一的一天早日到來,以便親人們能盡早團聚在一起。

多渠道對話

實際上80年代中期以後,朝鮮半島出現了南、北方多層次、多渠道的接觸、對話,探討有利於雙方的合作、交流的途徑。南、北方除了紅十字會會談以外,還進行了經濟會談、國會會談、體育會談等。

朝鮮半島南、北方經濟的互補性,在進入80年代以後表現得更加明顯。北方生產的無煙煤、鐵礦石等主要出口商品,是南方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的產品;南方輸出的先進技術、設備,又是北方自1984年實施《合資經營法》以後需要爭取的對象。

1984年10月,南、北方副總理相互致函,決定舉行副部長級的南北經濟會談,討論成立經濟合作機構,實現南北經濟交流與合作問題。1984年11月至1985年11月,南、北方當局在板門店舉行了5次經濟會談。雙方同意成立以副總理為委員長的南北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就經濟合作和物資交流的內容、方式、方法等問題取得了許多共識。鑒於彼此經濟體製的差異,雙方提出,在經濟合作與交流中應堅持遵循自主、和平統一、民族大團結的原則,堅持最大限度地尊重彼此的意見、平等互利等原則。雙方商定進行經濟合作的方麵,有地下資源的共同開發和利用,漁業、農業方麵的合作等。但是雙方在協議書的名稱、落款、聯合委員會的機能、經濟合作的規模、結算方法等問題上仍存在分歧。此後,南、北方當局之間未再進行副部長級的經濟會談。然而,南、北方之間的實際進出口貿易金額,自80年代末以來逐年增加。

據韓國統一院公布的南、北方之間物資進出口通關統計,從1988年10月至1993年2月底,南、北方的物資貿易量達到1153項、34887.3萬美元。其中,北方出口到南方的物資是:1989年為66項、1865.5萬美元,1990年為78項、1227.8萬美元,1991年為300項、10572.2萬美元,1992年為510項、16286.3萬美元,1993年頭兩個月為95項、2635.8萬美元。由此可見,北方自1991年以後,向南方出口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南方向北方出口的物資是;1989年為1項、6.9萬美元,1990年為4項、118.7萬美元,1991年為23項、554.7萬美元,1992年為62項、1049.9萬美元,1993年頭兩個月為104項、1799.7萬美元。因此,南方出口雖是逐年增加勢頭,但南、北方之間貿易差額很大,達到1比19的程度。從貿易的品種看,北方出口的主要品種是金塊、銀塊、鋅塊、無煙煤、鐵鋼材等金屬礦產品和土豆、明太魚等農、水產品,南方出口的品種為高密度聚乙烯、滌綸棉、織襪機等輕工業產品和彩色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產品。貿易形式仍停留在通過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的間接貿易階段,但貿易方式已從初期的以第三國現鈔結算為主發展到換貨方式結帳貿易。進出口品種也從初期的純粹商品逐步向半成品等多樣化產品發展,項目、品種數不斷擴大。韓國國內參加南、北貿易的企業也由過去的以大綜合商社為主擴大到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