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
韓國人普遍重視教育事業。19世紀80年代,隨著韓國封建王朝同外國交往的增加,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的最早期的現代化學校相繼出現。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韓國的民族文化教育被扼殺,私立教育機構--書堂被解散,致使民族教育一落千丈。據統計,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者投降前,朝鮮半島僅有3026所各級學校,146萬餘名學生,其中大學和專科學校僅16所,學生7819名;在12歲以上人口中,78%為文盲。光複後,韓國各地迅速掀起興辦各類學校的熱潮。1991年,韓國有各級學校19426所,在校學生1114萬餘人,其中高等院校560所,學生151萬餘人。
韓國十分重視教育,認為教育可以培養人才,是發展科技和經濟的捷徑。韓國負責學術活動和製定、執行公眾教育政策的中央政府機構是教育部。各直轄市和各道設有教育委員會,各教育委員會對各區、郡、市派有專員,負責小學和初、高中的教育活動。政府隻負責對這些委員會進行有關基本政策事務的指導,並提供財政支援。韓國中央統一管理教育資金的籌措,政府撥款占學校的大部分預算。在世界各國中,韓國的教育投資在國民經濟支出中占相當高的比例。韓國教育部的預算雖然每年不同,但是平均約占政府支出的20%至22%,或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2%至3.4%,超過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投資和對社會福利的投入。
現在,韓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是識字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對韓國經濟迅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韓國從1953年起實行對6年小學教育全部免費的義務教育;從1985年起對僻遠鄉村和小島的居民采取必須接受3年初中義務教育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居民的識字率。
韓國的基本教育製度是: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大學畢業後在研究生院可以再攻讀博土學位。此外還有專科學校、職業學校、非正規教育學校以及供殘疾兒童上學的特殊教育學校等,以培養更多的社會上所需要的各方麵人才。
韓國1991年有小學6245所,學生475萬餘人,教師13.8萬餘名。小學的基本課程包括道德、韓語、社會學、算術、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等8個課目。一、二年級有些課目混合編學,四年級起增加實用工藝。所有小學教師必須畢業於4年製的師範學院。
韓國少年從小學畢業後,進入初級中學學習。近20年來,韓國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的人數大幅度增加。1969年進入初中學習的小學畢業生為61.8%,而1988年進入初中就讀的小學畢業生已達99.5%。1991年韓國全境有初級中學2498所,學生223萬餘人,教師9.2萬餘名。韓國政府於1969年廢除了初中入學考試,改為按居住區入學方法,以消除把學校分等的現象。初中有12門基本必修課,此外還有選修課和課外活動。選修課包括技術、職業課堂,以供初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學習。
韓國的高中入學考試製度在1974年也有了改變,現在實行的辦法是:學生經國家資格考試合格後,可以在固定區域內,通過抽彩決定自己就讀的高中。韓國的高級中學分為兩類,一類為普通高中,一類為職業高中。1991年韓國共有普通高中1085所、學生140萬餘人、教師5.8萬餘名,職業高中617所、學生80萬餘人、教師3.6萬餘名。申請進入職業高中的學生,必須具備初中畢業條件,並需參加道一級的預試。職業高中的課程通常是普通教育占30%,理論與實際並重的職業教育占70%。
韓國的高等院校分為4類:4年製的大學、學院,兩年製的職業專科學院,4年製的師範學院,兩年或4年製的神學院、護士學校及其他各類學院。6年製的醫學院、牙醫學院包括在4年製的大學內。1991年韓國有4年製大學、學院115所、學生105萬餘人、教師3.5萬餘名,師範學院11所、學生1.6萬餘人。另有研究生院316所、學生9.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