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被刺
"四·一九起義"推翻了李承晚的獨裁統治。根據當時的韓國憲法規定,在總統、副總統缺位時,由首席國務委員代行總統職權。於是,收拾自由黨政府殘局的重任,落在當時的首席國務委員、外務部長官許政的身上。
許政,1896年生於釜山,普成專科學校法律係畢業,"三·一運動"後流亡中國,參加過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活動。20年代,他曾任在法韓人居留民會會長、紐約韓國留學生會會長、北美韓人僑民總團長等職,還擔任過《三一新報》社社長。日本投降後,許政回到韓國,是韓國民主黨領導人之一,1948年當選為國會議員,在李承晚政府當過交通部長官、社會部長官、國務總理署理,1957年至1959年任漢城市市長。
在混亂局麵中,許政於1960年4月28日組建了過渡政府,自任過渡內閣首腦兼外務部長官。4月29日,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支持許政過渡政府。根據過渡政府的建議,韓國國會於1960年6月15日討論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這一修正案規定:國會實行參議院、民議院兩院製,將原來的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改由國會選舉總統,將原來的"總統負責製"改為"內閣責任製"。由於國家政體的更改,韓國進入"第二共和國"時期,而把前一時期稱作"第一共和國。"
根據修改後的憲法,過渡政府宣布7月29日舉行國會議員選舉。在這次選舉中,民主黨大勝,在民議院233個席位中占據175席,超過三分之二,在參議院58個席位中占31席,也超過半數。民主黨內派係很多,主要有新、舊兩派。舊派為原韓國民主黨、民主國民黨的人士,如尹潽善、柳珍山、梁一東、金泳三等人,新派是民主黨成立後加入該黨的人士,如張勉、郭尚勳、樸順天等。大選結束後,民主黨內新、舊兩派爭權奪利,在爭當總統、總理職務上展開了激烈爭鬥,最後選出尹潽善任徒有其名的總統,張勉任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
尹潽善生於1897年8月,忠清南道牙山人。他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大韓臨時議政院議員、美國軍政廳農商局顧問、韓英協會會長、《民眾日報》社社長等職。他曾在1948年至1949年任漢城市首任市長,在李承晚政府中任商工部長官,當選過國會議員、參與組建韓國民主黨,曾任民主黨最高委員。
張勉生於1899年,京畿道仁川人。他1917年畢業於水原農林學校,1925年在美國曼哈頓大學文科畢業,回國後,在教育界和天主教會工作。他在1946年曾任民主議院、立法議院議員,1948年當選為國會議員,李承晚政府時期曾任駐美首任大使,還擔任過國務總理、副總統等職。
張勉當選為國務總理後,曾聲明要組建一個超派別的內閣,並與尹潽善、郭尚勳、柳珍山舉行了"四人會談",打算在民主黨新、舊兩派之間平均分配權力。但在新派的壓力下,張勉推翻了與尹潽善等人達成的協議,於1960年8月23日組成了以新派為主的責任內閣。結果,新、舊兩派關係進一步惡化。8月26日,新、舊兩派議員在民議院會議上發生毆鬥,使張勉原來準備在那天會議上發表的施政演說也未能進行。9月12日,張勉被迫改組內閣,給了舊派5個部長職務,但仍未能緩和兩派之間的矛盾。1961年2月20日,新、舊兩派終於分裂為兩個政黨,新派仍沿用民主黨的名稱,舊派改稱為新民黨。執政黨內派別之爭,使張勉在執政的9個月內,雖曾4次改組內閣,但始終未能穩定政局,並因對一些問題處理不當而使政局更加動蕩不安。
在李承晚政府時期,民主黨一直是以"反獨裁"自居,因而獲得一部分群眾,特別是城市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但是,張勉政府上台後,基本上繼承了李承晚政府統治時期的政策。尤其是1960年9月,漢城地方法院對違反選舉法的人免予起訴和對鎮壓"四·一九起義"的凶手進行多方袒護,激起了群眾更大的不滿。因此,對張勉政府感到失望的韓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又起來進行鬥爭,喊出"張勉內閣下台"、"解散腐敗的國會"等口號。1960年10月11日,漢城1萬多名青年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曾一度占領國會議事堂,要求國會製定特別法律,懲處選舉舞弊的罪魁禍首。1961年4月19日,漢城市群眾10萬餘人舉行紀念"四·一九起義"一周年集會,反對張勉政府實行的政策,要求實現朝鮮半島南北方交流與和平統一。5月初,漢城大學學生提出南北方各派學生代表在板門店舉行"南北學生會談"、這獲得韓國各地青年學生和一些人士的支持,也得到北方學生組織的響應,因此,"到北方去,到南方來,在板門店相會"的口號響徹韓國全境。5月10日至13日,漢城、大邱、大田等地群眾和青年學生還多次舉行"促進南北學生會談"、"促進民族統一"的集會和遊行。張勉政府無論如何壓製、恐嚇和威脅都阻擋不住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群眾鬥爭的急劇發展,逐漸失去對局勢的控製,從而使整個統治集團麵臨垮台的危險。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加劇,終於導致"五·一六軍事政變"。
1961年5月16日零時,韓國國軍5000餘人以漢城市為目標舉行代號為"烽火作戰"的緊急軍事演習。荷槍實彈的演習部隊衝過漢江大橋時,受到屬於陸軍本部的一支憲兵隊的阻擋,雙方立即交火,互有死傷。100餘人的憲兵隊擋不住大部隊的進攻,演習部隊迅速衝過漢江大橋,占領市政廳、廣播電台等重要機構,包圍政府要人居住地,逮捕了國防部長官等內閣重要成員。總理張勉夫婦逃進一家修女院躲藏起來。4時30分,漢城市被政變部隊完全占領,5時,漢城中央廣播電台播發了以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陸軍參謀長張都暎中將名義發布的第1號公告,宣布政變部隊已經掌握了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權力。這就是推翻張勉民主黨政府的"五·一六軍事政變"。
"五·一六軍事政變"的實際領導者和組織者,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樸正熙少將。他當時不過是駐紮在大邱的第二集團軍副司令,但曾在中央和地方幹過各種軍職,是少壯派將領領袖。樸正熙1917年11月生於慶尚北道善山郡一個貧寒書生家中,1937年從大邱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聞慶小學教師。1940年,他渡過鴨綠江,到中國長春偽滿軍官學校學習,1942年在第二期預科畢業後又以"高木正雄"的名字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本科學習,1944年4月畢業,獲少尉軍銜,被分配到關東軍駐牡丹江附近的部隊。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已是中尉的樸正熙同上海的韓國臨時政府屬下的李青天領導的光複軍接上頭,加入了光複軍,任連長。後來,光複軍被蔣介石下令解散,樸正熙於1946年6月以普通百姓身份從天津乘美國軍艦返回韓國仁川。同年9月,他進入韓國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學習,12月中旬畢業,被授予陸軍少尉軍銜。朝鮮戰爭時期,他在陸軍本部情報局、作戰局、軍需局等機構任職,1953年晉升為陸軍準將,任第二軍、第三軍炮兵團長。1954年任第二軍炮兵司令。同年在美國步兵學校高級軍事班畢業後,任炮兵學校校長兼炮兵監。1955年任第五師師長,1957年在陸軍大學畢業,1958年晉升為陸軍少將,任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後又任第六軍管區司令、軍需基地司令、第一軍管區司令、陸軍本部作戰參謀次長等職,1960年任第二集團軍副司令。李承晚政府後期,政治腐敗,經濟凋敝,黎民百姓生活困苦,連軍隊將領升級晉銜也處於停頓狀態。張勉政府上台後,政客們爭權奪利,醜態百出,原有的社會矛盾不但未能解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窺伺時機的樸正熙,看到這種情況,同少壯派將領多次密謀策劃,終於在1961年5月16日發動了軍事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