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法國風情
第一章 文化生活漫話
法國是個文化十分發達的國家,曾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過寶貴的貢獻。18、19世紀法國的文化進入最輝煌的時代。到了20世紀,它仍保持著文化大國的地位。戰後,法國曆屆政府依然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撥巨款加以扶植。僅以1990年為例、法國用於文化方麵的預算達104億法郎,比前一年增加7.6%,與1980年相比增加了1倍,增長速度超出其他部門。這些開支主要用於修建劇院、博物館,保護文物及發展藝術教學與藝術創作。
法國的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除了著名的盧浮宮、凡爾賽宮等名揚世界的場所外,全國有2000多座博物館、3萬多個曆史古跡及文物、400多萬件藝術品、2萬多個考古發掘地、40多萬部值得保存的紀錄影片。為了使這一切能更好地得到保存與收藏、供鑒賞與研究,法國政府於1986年提出一項全國保護文化遺產的計劃。
法國人的文化素養比較高,他們喜愛文學與藝術,愛好音樂與舞蹈,圖書出版事業很發達,劇院、電影院也很多。他們的文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1990年法國政府文化部發表一份調查報告,從中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國人在繼續保持和發揚著優良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他們的文化趣味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法國人很喜歡戲劇,戲劇大師莫裏哀曾為法國的戲劇帶來光輝的時刻。法蘭西喜劇院、國立奧德翁劇院、國立莎依奧劇院等都聞名遐邇,不隻法國人樂於光顧,外國遊人也蜂擁前來。馬賽、裏昂等大城市也有一些著名劇院。全國有近千家專業劇團。直到1973年,法國還有25%的人經常到劇院看戲。近些年,人們對戲劇的興趣減弱,到了1988年,經常去劇院的人已減為15%。有55%的人向調查人員表示,他們長年不到劇院看戲,同時,他們也不去參觀繪畫、雕塑或攝影展覽。去聽音樂會或看舞蹈演出的人數也在不斷減少。
法國人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地鐵裏,在公共汽車上許多人都在讀書、看報,尤其是在早晨上班的時刻。他們訂閱報紙的人很少,大多是上班時路過報亭買報在路上讀,因為工作時間是嚴禁讀書看報的。與讀報的人數相比,讀書的人數要少得多,統計表明,能經常讀書的人占人口16%。讀書人中有52%喜歡讀小說,46%喜愛曆史書籍。為了鼓勵寫書、出書,以給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法國政府向作者與出版者提供一定數額的津貼。1988年,全國平均有62%的人至少買過一本書,書店每天售出圖書約100萬冊,比起1973年,增加了11%。這幾年出版的新書中,各種實用手冊,指南等數量明顯增多。法國人閱讀上的一大特點是喜歡看連環畫,年輕人中有83%經常看連環畫就連在高級職員中也有70%是連環畫的愛好者。這一習慣多年不變。
音樂在法國人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喜歡音樂的人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全國有1/2的人至少每兩天聽一次音樂。而年輕人差不多都天天聽,內容有爵士樂、流行歌曲、搖滾樂、歌劇等。法國有專門的音樂電台。電視台每天都少不了搖滾歌星的演出。記得有一年,美國的女歌星馬多娜來巴黎演出轟動全城,10萬青年人蜂擁到巴黎郊區一座公園裏聽她的演唱,高興得如癡如狂。1992年春來中國演出的"浪漫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也很受法國人的歡迎。法國國家樂團及巴黎樂團都有很高藝術水準及一定的國際影響。為推動音樂的普及與發展,法國政府自1981年起每年組織一次"音樂日",這一天全國的音樂團體都走上街頭,為公眾免費演出。後來,這一做法紛紛為歐洲國家仿效。音響設備及激光唱片的日益普及也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有67%的青年人有便攜式收錄機。但也要指出,美國音樂的唱片及錄音帶銷量越來越大,據1991年的統計已占總數的45%。而法國音樂僅占唱片與錄音帶銷量的43%。這一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法國人幾乎家家有電視機,看電視已成為他們主要的業餘消遣。有75%的人,包括各種職業的人在內每天都看電視。還有35%的人有錄像設備。每周看30小時以上電視的人也占很大比例。但是調查表明,看電視時間長沒有太多影響他們讀書和參觀博物館。過去,有些人堅決反對看電視,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少。據1988年的統計,他們人數不超過10%。法國現有6家電視台,自1986年起實行私有化。目前二台、三台為國營,其餘均為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