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教育研究集錦(1 / 3)

第五卷 教育研究集錦

第一章 當代中學生學業不良的成因與對策

學生學業不良問題,是任何時代、任何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然伴隨的現象,也是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從事教學第一線的實際工作者努力探索並試圖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的進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國內外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所麵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全麵、迅速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及人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學生學業不良問題,則一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障礙,也是解決大麵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特別是近年來在我國中學教育領域裏出現的"片麵追求升學率"、"厭學"和"流失生"等實際問題,究其原因,固然有其社會的背景原因,但學生自身問題,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質量及管理等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類型及其成因

後進和學業不良,反映了教育現實的同一現象的不同側麵,所以,引起的原因基本上是共同的。但由於學生情況、特質的不同,以及所受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影響、熏陶不同,因而,造成每個"學業不良學生"的原因也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

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注意到的是學業不良學生的外部表現,如經常遲到、缺課,甚至逃學,上課不注意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或幹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不能提出問題,也不願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等等。這些學業不良學生的外顯行為,常常成為教師判斷學業不良學生的依據。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想從根本上防治學業不良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就必須透過上述一係列現象,深入細致地研究與了解學生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狀況,以及一切身心特征,從各種紛繁複雜的原因中,了解與分析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實際影響的主要因素。

為更好地探求學生學業不良的成因,我們有必要對"學業不良"的現象進行一下分類。

在國外,一些研究者曾嚐試著對"學業不良"進行分類。如前蘇聯學者蓋裏蒙特將學生的"學業不良"分為三類:(1) 重症而全麵的遲滯。其原因是由於學生的準備水平低,各種各樣的缺陷(如肢體傷殘、疾病、惡劣的生活條件、住所離學校遙遠、家長關心不夠等)。(2) 部分的,比較頑固的學業不良。其原因是學生上學年的學習準備不足,缺乏學習興趣,克服困難的意誌力薄弱。(3) 偶發性學業不良。其原因是教學上的缺陷、知識的不穩定性、現行考試方法的缺陷。這種分類的缺點是:把造成學生學業不良的直接與間接、局部與一般的因素混同在一起,沒有區分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前蘇聯的另一位學者波裏索夫則依據形成學生學業不良的原因進行分類。他認為學生學業不良主要是由以下三種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一般教育學原因的學業不良。這主要是由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缺陷引起的(如違反教學原理、原則,忽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等)。二是生理和心理學上原因的學業不良。這是因為學生正常的身心發展受阻、心理特點和性格中的消極因素形成了學業不良。三是經濟及社會原因的學業不良。這是由於學校的物質技術基礎薄弱、學生生活環境、雙親的教育水準、家庭關係、教師不足等原因。與蓋裏蒙特相比,波裏索夫已經根據一定的標準對種種現象進行了區分,並從內因(健康狀況、心理狀態的特點)到外因(學校條件、社會條件),從教學條件到更廣泛的社會條件去分析學業不良的成因,是值得肯定的,但這一分類法的主要缺陷是未能反映出各類現象的相互關係。

我們認為,在對學生學業不良進行分類的時候必須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從不同的角度和按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分類的結果必然不同。第二,必須依照動態的、聯係的觀點去考察各種學業不良類型之間的關係及形成原因。據此,可將學生學業不良分為如下種類:

1依據學習的內容可分

單科學業不良和多科學業不良。單科學業不良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上的缺陷、學生對該科缺乏興趣,以往的知識準備不足等。多科學業不良則往往是由於學生的智力水平較低、缺乏學習的需要和動機,學習方法差與不良學習習慣,以及學校條件等。

2依據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

短期暫時性學業不良、長期繼發性學業不良和間斷性學業不良三種。短期暫時性學業不良常常是由於教育或教學的缺陷以及由此造成的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求知欲不高,或一時的疾病、智力發育遲緩等。長期的繼發性學業不良則是上述短期暫時性學業不良原因的基礎上,出現的一些新的原因,如智力水平低、不良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的障礙或疾病,家庭教育水準,人際關係障礙(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等等。間斷性學業不良基本上是由一些外部原因引起的,如教育教學的時好時壞、學生意誌力的薄弱等。

3依據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可分

絕對學業不良、相對學業不良和個人學業不良三種。絕對學業不良是根據被評價集合之外所確定的客觀標準,沒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學生就被視為學業不良。所以,客觀的評價標準的高低是造成絕對學業不良的直接原因。相對學業不良則是根據在被評價集合之內確定的某一標準,並使其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學業成績處於相對落後的則被視為學業不良。這裏無論被評價集合中的每位學生成績高低與否,都會有一些或部分被列入學業不良之列。個人學業不良則主要是由於學習者沒有能盡最大的努力,發揮其應有的潛力而未能達到教育教學上的正常要求。

4依據影響因素及其方向可分

內因性學業不良和外因性學業不良兩種。當然內因和外因是相互聯係而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在這裏隻是為了研究方便,而不應將其截然分開。內因性學業不良是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學習者個人的特質、心理狀態、智力水平、個性特點等等;外因性學業不良主要是由於學習者的家庭環境、生活條件、學校教育教學缺陷、師生關係、學校物質基礎、管理水平以及社會風氣、班級風氣等等。

那麼,影響學生學業不良的原因究竟有哪些?這些原因的作用又如何呢?

在研究學業不良的成因及其作用之前,首先要明確與把握以下幾點:第一,影響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因素是非常廣泛的、多種多樣的,要想將眾多的影響因素羅列起來是很難的,也是不必要的,我們必須抓住那些主要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因素。第二,每個學生受到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當然形成學業不良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為此,我們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各種原因,做到既有普遍性的全麵防治,又要有針對性地區別對待。第三,影響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原因同時交織出現,或相繼出現的。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比較客觀地分析與鑒別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各種原因,並據此采取相應的措施。

通過我們的實踐及觀察,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及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造成學生學業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麵。

1內部的、主觀方麵的原因。包括

(1) 生理的、身體方麵的原因:身體的殘缺、生理上的疾病、不良的飲食習慣及所形成的過度肥胖、大腦反應遲鈍等。

(2) 心理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麵的原因:智力發育遲緩或低下、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依賴、缺乏自信等)、缺乏求知欲、意誌力薄弱、情緒情感不穩定、沒有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等(如學校恐怖症、神經症、狂躁、焦慮、壓抑、多動等)。此外,還包括學生對學校的態度等。

(3) 學習準備方麵的原因: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的動機與需要不強烈,缺乏學習興趣,以往的知識、技能基礎較差,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缺陷等。

2外部的、客觀方麵的原因。包括

(1) 家庭方麵的原因:不良的或過分優越的家庭生活條件、溺愛或專製型的教育方式,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成員的其它關係等。

(2) 學校方麵的原因:教師教學質量低、教育教學方法上的失誤與缺陷、學校的管理製度和管理水平、師生關係障礙、同學關係的緊張以及校風、班風中的不良影響等。

(3) 社會方麵的原因:社會的政治經濟製度及有關政策,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與思潮(如金錢至上,知識無用與貶值、厭學風......)。

上述這些原因是影響學生學業不良的較為全麵的、綜合性的原因,對於每一位學業不良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其中一個或幾個原因在起作用,也可能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在這眾多的原因中,必然有一些最基本的、主要的原因。這些原因是:(1) 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2) 學生在校內和在家庭中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3)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4) 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和關心程度;(5) 學生的智力水平及性格特征;(6) 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方法等。

二、防治中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幾點建議、方法與措施

學生學業不良問題牽扯到每一個有關的家長和教師的心,它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工作的方方麵麵。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做出共同的努力。如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提倡優生、優育、優教等等,但它主要是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因此,主要由學校內部來進行解決,而廣大的教師則是解決學生學業不良問題的關鍵因素。為此,特向有關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要具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在心理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即羅森塔爾和牙克布森所作的實驗,後人稱其為"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期待將會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努力學習,從而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處處關心、熱愛、尊重和信任學生的教師,其所教班級或學科的學生學業成績,以及其它方麵的表現都比較突出。對於學業不良的學生更應這樣。由於學業不良,所以這些學生常常遭人白眼、非議、冷落,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自卑、依賴、自信心喪失、自暴自棄等不良特征。而這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用真誠的愛意,關心他們、信任他們,幫助和尊重他們,從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在這個問題上,教師的"偏愛"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優秀生、好學生固然值得偏愛,而那些所謂的差生,學業不良的學生則更需要這種"偏愛",這不僅是教師職業道德問題,也是預防學業不良兒童的一項有效措施。

第二、了解學生,診斷和分析學業不良的原因。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通過對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各種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了解,從中確定造成學業成績不良的直接或主要原因,然後對其"對症下藥"。了解學生主要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狀況,尤其是智力發展水平和性格特征等。此外,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與周圍人的交往情況等。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進行診斷,尋找其學業不良的原因,然後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第三、以預為主,以治為輔,防患於未然。學業成績不良的形成,不是突發的而是漸進的。它往往是從一點一滴的"後進"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要從根本上防止學業不良現象的出現,必須隨時注意每個"後進"的學生的動向,及時查找造成學業上"後進"的原因,並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防患於未然,否則積重難返。

第四、在對待後進或學業不良學生的態度上,要積極、誠懇、耐心,同時還要充滿信心。而不應放棄、冷落、嘲諷、挖苦、輕視他們。教師必須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是很大的,在學習和生活中與學業不良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防治後進或學業不良現象的出現和發展,除了注意以上幾項建議外,還應根據不同的原因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與措施。下麵僅就學生學業不良問題上的一般方法和措施,談談個人的看法。

首先,在心理學方麵的方法與措施。

由於學生學業不良的成因主要是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麵的原因,所以,也必須著重從這些方麵采取一定的措施。

從總的說來,加強對中學生心理的研究,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診斷、心理谘詢、心理指導與訓練,以及心理治療乃是防治學業不良現象出現的一個經常性的、有效的措施。具體措施方法如下:

1不斷地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培養與激發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後進和學業不良學生的重要表現和特點是:缺乏學習的需要,對學業成績漠不關心,缺乏求知的興趣和欲望,對學習結果失去信心。所以,我們要首先引起其對學習的欲望。這方麵的做法是:(1) 適時向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其明確學習目的;(2) 稍有成績或進步就要予以及時表揚、強化;(3) 教育學生以滿分為出發點,從一點一滴的學習做起;(4) 在活動中激起競爭的意識;(5) 鼓勵學生提問題,勿讓求知欲望的幼芽夭折。

2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3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加強與鍛煉他們的意誌力,形成良好的意誌品質。

4通過"條件反射強化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量與診斷,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

6注意學習中的遷移作用,引導學生將優良學科的學習目的或方法,遷移到不良學科的學習中。

其次,在教育學上的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對學業不良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是預防學業不良的基本措施。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在確定與選擇教學內容上,切忌一刀切,以一般代替個別,而必須根據每個學生,尤其是學業不良學生的已有程度進行因人施教。或采取"分層次教學",如每個班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包括不同學科),采用三種教案(高、中、低),布置三種作業(高、中、低),采取不同的要求,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水平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

2在教學方法上要堅持啟發式,廢止注入式,根據不同的內容、條件和學生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3在教學形式上切忌搞特殊班,避免公開將學生分成若幹等次,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自信心。

4改善教學過程,除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和原則外,尤其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認識興趣。在當前,很多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強製性的,是靠測驗、威嚇、訓戒等外在壓力推動的,這種做法實踐證明幾乎是無效的,在教育上是有害的,它隻能引起中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的反感。也有的學生為獲得好分數,得到教師、父母和親朋好友的讚賞,保住班級的名譽或力爭評上好學生之類的想法所左右,這種動因目前也為多數學校和教師所采用。我們認為,這對於促進學生的意誌、毅力、踏實等方麵,確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麵,但卻不利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的發展,甚至能麻痹學生的價值判斷,使其對學習活動本身失去興趣。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隻有那種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取得學習成功後的自豪感、滿足感,才能成為推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真正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認識興趣的培養,並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引起這種興趣。

5運用多種評價方法,改變對學業不良學生的評價態度。由於評價的方法不同,學生學業成績的結果也不會相同,以往那種單一的評價方法(如或絕對評價,或相對評價)隻能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壓力和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學業成績進行檢查評價時,應注意:(1) 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2) 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相結合;(3) 形成性階段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對待學業不良學生態度上,要以發展的眼光,動態的觀點對待他們,而不宜一錘子定音,一次考試定乾坤。

6加強對後進或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習指導是解決學生差異總問題,進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治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學習指導包括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製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講解並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學習的技能和能力等等。

7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注意身教的作用,努力提高所教學科的教學質量,密切師生關係。大量研究和實驗表明:教師的道德修養好,教學水平高,對學生的學習認真負責,學生相應學科的成績也就好,反之亦然。那些各科教學質量高的教師,從其而學的學生也"多",學習成績也常常有顯著的提高。所以,學生學業不良,也應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

再次,其它有關措施與方法。

由於學生學業不良還常常是因為其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環境和教育水準,以及社會環境與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也必須注意在上述方麵采取一係列措施。以下幾點是值得考慮的。

1建立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改善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法。學業不良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依賴、自卑、孤僻、任性等常常與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對於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必須加強和改善家庭的環境和教育方式,如避免溺愛、專製、包攬的教育方式,對子女應有適當的期望值,既不要過高期待,也不宜降低要求,那種過高的要求、強製性的學習,隻能導致學生學習欲望的減退和不滿情緒。

2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講究飲食衛生。

生理學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保證大腦功能正常動轉的前提條件。體育鍛煉和良好的飲食營養有助於加強與改善腦的功能。反之,過度的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如血液中的糖分過多,也容易引起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另外,目前在社會上流行的益智氣功和健腦操對於提高大腦的生理指標,促進智力發展具有良好效果。

3努力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注意校風、班風和學風的建設。

總之,學業不良問題不僅是學校教育中的必然現象,也是當前學校教育和社會中的重要問題,就其成因來說是多種多樣、非常複雜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需要全體教師、各位家長及有關人員的協同努力。本文作者的上述認識與體會,旨在拋磚引玉。衷心希望諸位同仁,齊心協力,共同研究探索與解決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二章 試論初中後進生的心理與教育對策

後進生亦稱差生,是指學習成績差或道德品質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其中百分之九十是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當前基礎教育中,後進生麵大是一個十分突出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個班級都有後進生。尤其是經過各級重點學校層層篩選之後集中在所謂"第三世界"學校裏的"三類苗"、"四類苗",學習成績差的更多。即使是重點中學,後進生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因此,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此十分關切,並做了研究和探討,對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在眾多的研究中專門探討初中後進生的心理與教育轉化還比較少。筆者認為,從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說,初中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研究初中後進生的心理及轉化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初中後進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從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教育轉化初中後進生非常重要。從世界範圍看,許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教育強調了一種選拔功能,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許多精力都用於確定在教育計劃的每個重要階段應淘汰的學生。但在二次大戰以後,特別是近些年來,出現了與這種觀點不同的見解,學校的中心任務和主要責任是尋找能使每個學生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學習條件,而不是用於預測和選拔少數英才。可以說教育對象的全體化,大麵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許多西方國家如英、法、美等,為了大幅度提高其國民經濟生產能力和科技競爭能力,都相繼把傳統的"尖子教育"的辦學思想轉變為國民教育大眾化的思想,並在製度和政策上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在我國,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指出:"教育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基礎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也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長期以來,在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思想幹擾下,基礎教育廣泛的適應性受到了製約,基礎教育變成了升學教育。由於學校的一切工作圍繞升學轉,因而教學工作的重點明顯地向升學有望的學生傾斜,而置大多數升學無望的學生於不顧,更無暇顧及後進生。這些後進生連作為一名共和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都未能得到很好地培養。我國在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在我國要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九年製義務教育包括基礎教育的兩個階段,即小學教育階段和初中教育階段。而初中教育階段是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義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因此,如果在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初中教育階段,未能把後進生及時地教育轉化過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沒有達到。把一個作為一名共和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沒有培養好的青少年推向社會,教育工作者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二,從我國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教育與轉化初中後進生非常緊迫。我國要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初中是難點中的難點,而農村初中尤其如此。有人曾把高中、初中、小學三個階段的教育描述成馬鞍型,稱初中教育是十分薄弱的一環。其具體表現為,初中的教學質量低,初中階段的流失嚴重,鞏固率低。流生多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姑且不論,但要看到它與教學質量低有著互為因果的聯係。因為流失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後進生,如果一所學校教學質量低,後進生麵一定很大,流失現象必然嚴重。因此,提高初中教學質量,轉化初中後進生非常緊迫。

再從我國初中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情況看,有些同誌由於受片麵追求升學率思想的影響,在思想上仍未重視初中後進生的教育轉化;有些同誌雖然認識到教育轉化初中後進生的重要性、必要性,但由於缺乏恰當的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法失當,也未能及時地做好初中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因此,無論從國際、國內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我國初中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重視轉化初中後進生都非常必要和緊迫。

二、初中後進生的心理特點及表現

為了做好初中後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必須研究和探討他們的心理特點、心理狀態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他們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對明顯的矛盾。

第一,自尊心與自尊心得不到滿足的矛盾。心理學認為,人有各種生理、心理、物質、精神的需求,這些需求隨著人的生長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初中階段正值少年時期,初中學生的自尊需要越來越強烈,作為初中後進生也同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自尊心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四類:一是直泄型,即在某些場合或對某些對象直接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如有些初中後進生在弱小者麵前表現驕橫;二是補償型,即在某一方麵受到壓抑或挫折,會在另一方麵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自尊,如有的初中後進生在班級裏被同學瞧不起,處於孤立地位,但在班外或校外小團夥中卻善於領頭等;三是對抗型,即在遇到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時,他們的自尊心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會以對抗的方式更加強烈地表現出來,如有的後進生有時故意跟老師作對,當麵頂撞,以難為難等;四是回避型,即盡量回避那些經常會傷害其自尊心的人,以保護其自尊心,如有的初中後進生對教師有"戒心",他們對教師經常抱著沉默、回避的態度,尤其是不願意接近班主任。由此可見,初中後進生和其他學生一樣都是有著自尊心的,隻不過表現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著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總結自己教育、轉變工學團學生的經驗時指出:"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初中後進生的自尊需要比其他學生更為強烈。但是他們的言行又往往讓人們難以尊重他們,因此這種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在內心深處引起痛苦的體驗。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他們有時也產生"以爛為爛、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二,好勝心與好勝心得不到滿足的矛盾。許多後進生的心理狀況表明,再差的後進生也有好勝心、上進心和榮譽感。特別是那些"調皮型"的後進生,總希望在眾人麵前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們有時在體育、勞動或某些競賽場合逞能蠻幹,凡能勝人一籌的場合,都表現得非常要強好勝。他們對優等生、班幹部表示瞧不起。可是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對優等生取得的成績,對班幹部關心集體、關懷同學的言行,有時又產生羨慕之情,想同他們比試一下。或是由於他們的學習基礎差,在學習上經常落在同學們的後邊,所以,總感到抬不起頭來。實際上他們的好勝心、上進心得不到滿足,因而內心非常苦惱。

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一些初中後進生為了擺脫自己苦悶的心情,使好勝心得到滿足,他們就想辦法搞"惡作劇",以違反紀律、出風頭的形式顯示他們的膽量和本事,以引起老師、同學對他們的注意。意思是說"你們敢這樣做嗎?你們有這樣的本事嗎?"如,有的初中後進生在課上愛接老師的話,有時聲調很高,常常會引起老師的反感。

第三,自信心與自卑感的矛盾。初中後進生的心理研究還表明,他們有著自強、自重的願望,有上進的自信心。當他們稍有進步,得到老師合情合理的表揚時,就會產生喜形於色的興奮心情,心裏一時出現"我也能變好"的念頭。但由於他們缺乏社會閱曆和經驗,易受周圍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這種自信心極其脆弱。通常他們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對他們的批評總是多於表揚,指責多於鼓勵,懲罰多於引導,他們既羨慕那些學習好而受表揚的學生,又感到望塵莫及;他們既有上進好學的願望,又不能付諸行動。於是家長的打罵、老師的誤解,使他們經常處於"被告"地位。別人的冷遇、歧視、白眼,使他們無法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終於從內心產生了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正是自尊心多次受到挫傷以後產生的一種帶消極反抗性質的情感,它是自尊心的另一種極端的表現形式,是他們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後果。可以說,初中後進生自信不足而自卑有餘。

第四,上進心與自製性差的矛盾。研究表明,初中後進生也具有較強的進取心、上進心,有時也萌發"趕上去"的念頭。但由於其自我控製性差,缺乏自製力,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安,坐不穩,聽不進,於是就交頭接耳,或做小動作。這使得他們的上進心往往不能付諸行動,即使付之行動,常常也是"幾分鍾熱度"。這與他們的生理心理因素有關。從生理學上看,處於青春初期的初中學生性腺功能顯現,性激素的逐步分泌,會增強下丘腦的興奮,下丘腦神經會表現出興奮亢進的趨勢,這就與大腦皮質的調控能力產生了矛盾,使大腦皮質與皮下中樞暫時失去平衡。這種狀況的初中學生情緒容易激動,感情不能自控,自我控製性差。而其中的後進生則更為突出,這也嚴重地製約了初中後進生的進取與轉化。

三、對初中後進生的教育對策

針對初中後進生的心理特點及表現,教師在轉變初中後進生的過程中,應采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第一,挖潛能,找長處,因勢利導。任何一個初中後進生都有潛能,都有長處,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自己閃光的時候。學校裏根本不存在沒有優點和長處的後進生。但是初中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有時一閃而過,有時時隱時顯,有時又閃而不滅。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及時發現、隨時捕捉這些閃光點,並把這些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仔細觀察研究發現,初中後進生確有許多優點和特長。像有的後進生好動手,是做實驗的能手;有的後進生好運動,是體育活動的積極參加者;有的後進生好交往,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有的後進生頭腦靈活,智力發展的潛力很大,有組織能力,是一部分同學的"首領"等等。但是後進生的這些長處和優點,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那麼,他們的長處往往會變成短處,他們可能成為破壞課堂紀律的"能手"、打架鬥毆的"首領"、調皮搗蛋的"英雄"。要想教育好後進生,首先要能發揮其長處。可是後進生的長處又不是一眼就可以發現的,他們的長處往往被眾多的缺點、毛病所掩蓋。這就需要教師善於運用辯證法這個顯微鏡,透過眾多的缺點去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然後使閃光點發揚光大,轉化為熊熊燃燒的火炬,去克服其存在的缺點,最終達到轉化之目的。

第二,多尊重,克自卑,鼓舞信心。前已述及,初中後進生尊重需要未能得到滿足,他們希望別人尊重他們,喜歡他們,可是又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因而其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可以說自卑感在每個初中後進生身上都普遍存在著。由於自卑感的存在,使其自信心大減。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護後進生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及時地指導其言行,使同學們對他們產生好感,從而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使其振作精神,樹立起進步的信心,從而由後進轉變為先進。

第三,多鼓勵,少訓斥,循循善誘。鼓勵和訓斥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育方法。從教育學觀點說,鼓勵是堅持正麵教育原則的具體體現。優秀生在取得進步時需要教師鼓勵他們再接再勵,後進生更需要教師的熱情鼓勵使他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克服缺點。鼓勵能給後進生以希望和力量,激發他們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增強他們轉化的能力。而一味地指責和批評,隻能打擊其積極性,挫傷他們的上進心,增強抵觸情緒,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頑固到底"。我國不少優秀教師經常在後進生的作業本上,及時寫下生動、熱情而懇切的批語,這對後進生改正錯誤加快轉化很有作用。這裏必須指出,我們反對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因為後進生平時被批評慣了,習以為常了,特別是對公共場合的批評往往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作為教師對他們的缺點應盡量做到不向其家長"告狀"。選擇時機,個別指出。批評要注意適度,要從關心、愛護出發,切忌任何諷刺、挖苦、傷害其自尊心。但對他們的優點要當眾及時表揚並指出其努力方向。

第四,樹榜樣,重示範,潤物無聲。在研究和探討初中後進生的轉化方法時,不可忽視榜樣、示範的作用。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往往把自己尊敬和羨慕的人視為自己效法的楷模,自覺不自覺地加以摹擬或進行複製。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為初中後進生樹立各方麵的榜樣,同時自己也應注意隨時起榜樣和示範的作用。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師的職業特點就是通過言傳身教,去塑造人類的靈魂,教師總是以自己的思想修養、生活作風、言談舉止、勞動態度直接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重於言教","此時無聲勝有聲"等這些警句都說明教育者實際行動的價值。因此,教師必須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發揮自己以身立教的示範作用,以引起學生對自己行為的模仿。同時,教師應注意使自己身上的優秀品格突出地表現出來,以便強化其影響作用,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第五,重感情,除戒心,以情動人。現代心理學指出,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動力功能。這一功能運用到教育初中後進生中,就能起到直接提高他們積極性的作用。但是,一般說來,初中後進生對教師都有"戒心",這種戒心在教師與後進生之間築起了一堵無形的精神之牆,影響了師生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我們說,積極的情感隻能用溫暖來換取,而冷酷的情感隻能使情感更冷酷。因此,教師與後進生之間的精神之牆隻能用溫暖來拆除,這就需要教師以真摯的情感來做後進生的思想工作,使後進生相信教師的真心善意,使他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從而消除他們的"戒心",促使他們由回避教師變為親近教師,由"戒心"變為貼心、交心。這樣,教師對後進生的愛就會投射到他們的心靈上,喚起了他們對教師的愛。這種愛會更多地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喜歡聽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業和工作。教育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教師對學生愛的效應。

第六,嚴要求,多關心,一視同仁。初中後進生的缺點與不足較多。沒有嚴格要求就沒有後進生的轉變。但要嚴而有度、嚴中有別才行。要考慮後進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切莫操之過急。應在嚴格要求關心愛護地指導下進行耐心說服。同時,教師要像對待優秀生那樣對待後進生。不因優秀生之優而溢美,有了錯誤,同樣批評。不因後進生之差,而多指責,有了好的表現,同樣要表揚,甚至一點點進步,老師也應說上幾句熱情鼓勵的話。有錯誤,做錯事,幫助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方法。遇上委屈事,允許申述。我們應該認識到,優秀生後進生都是在某一階段教育過程中的"產品"。優秀生是學校、家庭、社會綜合教育取得成功的效應,後進生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綜合教育失誤的必然反映。如果教師真能做到一視同仁,像對待優秀生一樣關心幫助後進生,那麼轉變初中後進生的工作定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四、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堅信初中後進生是能夠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後進與先進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恰當的教育方法與好的環境條件熏陶下後進可轉化為先進。相反,在不良的環境條件和不當的教育影響下,先進也可以變為後進。作為活生生的初中後進生也無時不在變化著,不是向著好的方向轉化,就是向著壞的方麵繼續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後進生,才會滿懷信心地,在後進"轉變"二字上下功夫、出主意、添措施。

第二,要看到初中後進生轉化是一個過程,也可能有反複。後進生的進步,往往有反複。或者改了這樣的錯誤,又新犯了那樣的錯誤,或者進步緩慢。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初中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過程,經曆的時間長,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教師對後進生應該抱有滿腔的熱情,特別是在出現反複的時候。

第三,要看到初中後進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堅持因材施教。作為初中後進生,他們有著許多共同點,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他們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從類型上看,存在著學習成績差還是品德行為差還是兩者均差;從程度上看,是真正的後進生還是接近後進的邊緣。即使是同類型、同程度,他們所在的家庭、形成後進的原因、個性特點、心理承受能力等可能也不同。因此,作為初中教育工作者切莫搞一刀切,一定要針對每個後進生各自的薄弱環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轉化。

第四,要看到做好初中後進生的轉化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初中後進生是學校、家庭、社會綜合教育失誤而形成的,同樣,初中後進生的轉化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目前,從社會大環境來講,中共中央已經采取了一係列淨化社會環境,淨化民風、黨風的措施,社會風氣開始得到了扭轉,這對學校做好初中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有利的。在此前提下,教育工作者還要經常保持同後進生家庭的聯係,隻有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教育,才能做好初中後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

總之,隻要我們充分認識教育轉化初中後進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研究和分析初中後進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恰當有效的措施,一定能夠做好初中後進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

第三章 初中差生個性類型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在普通中學,尤其是初中,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和影響,學生的素質不高、差生麵較大,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關係到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實施。所以差生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師和管理者,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教育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可等閑視之。

我國廣大中學教師,為了探索轉化差生的路子,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總結出許多有實際價值的經驗。但造成差生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僅就差生的外在表現和行為特點進行診斷教育,是不夠科學,也不能從實質上達到轉化差生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造成差生的內在自身因素是心理因素。特別是初中生,由於青春期成長危機和長期的學習困難和失敗,使得他們在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習慣、人格適應及學習技能等方麵產生諸多障礙和困擾,從而造成心理偏差,並通過思想品德、學業成績和行為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差生的根本問題是心理問題。從差生心理問題中的個性特點入手,通過心理測量及各種教育實際調查等多種手段,對差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類,並探索各種類型差生的主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並加以實踐。

二、差生個性類型分析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昆明市第五中學初96屆的8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這83名學生是經過班主任老師與任課老師以學生的學習標準為主要依據,並綜合其品德標準和行為標準進行鑒定的。其中學習標準是指:總學科或三門主要學科經過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學期考查、學年考查,其成績總評不及格,與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較大距離。品德標準是指在學校的平時表現和各項活動中,思想意識不良、道德意識不良,品德評語與一般同學有較大距離。行為標準是指多次違反中、小學生守則和社會行為規範、準則,存在著許多與學生身份不符的問題行為或不良行為,且不良行為已發展成為習慣、定勢。

2劃分的依據

調查研究中采用的分類依據主要根據以下四個方麵:①華東師大修訂的卡特爾16PF的中學生常模。②瑞文智力測驗。③張拓基、陳會昌1985年編製的氣質測驗量表。④有關教師對每個差生平時的表現和行為特點所做出的診斷。並結合廣大教師的實際經驗,以較易理解的操作形式將差生按其個性特點分為五種類型:遲鈍型差生、偏激型差生、頑皮型差生、孤僻型差生和敏感型差生。每一種類型所依據的測量標準大概分述如下:

遲鈍型差生:瑞文智力測驗中下以下(IQ90分以下)。卡特爾16PF中的B(聰慧性)因素偏低(≤3分)或低E或低Q2或低L或低Q4或低N或次級人格因素X4偏低,應用人格因素Y2、Y3和Y4偏低。氣質大多屬粘液質或粘液質和抑鬱質的混合型。

偏激型差生:智力情況不等。16PF中的L(懷疑性)偏高(≥8分)或低C或低G或低Q3或高E或高M或高Q4或次級人格因素X1偏高。氣質大多屬膽汁質。

頑皮型差生:智力情況不等。16PF中的H(敢為性)偏高(≥8分)或高F或高E或高M或低G或低Q4或次級人格因素X4偏高,氣質大多屬多血質或多血質和膽汁質的混合型。

孤僻型差生:智力情況不等。16PF中的A(樂群性)和F(興奮性)偏低(≤3分)或高Q3或低H或次級人格因素X2偏低。氣質大多屬粘液質或抑鬱質和粘液質的混合型。

敏感型差生:智力情況不等。16PF中的I(敏感型)和O(憂慮性)偏高(≥8分)及次級人格因素X1高(X1≥7)或低H或低Q3或低C或高Q4或次級人格因素X3低。氣質大多屬抑鬱質。

三、不同類型差生的個性特點及問題分析

根據上述劃分的標準,現將五種差生類型的個性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1遲鈍型差生--個性溫和、思維遲鈍、不善言辭、健忘

具體特點:反應慢、不靈活,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及抽象思考能力差;怯懦、無主見、依賴性強;思想較簡單,經常表現出幼稚、天真、粗魯、笨拙;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過分懶惰,缺乏上進心,一般偏內向。

這類差生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智能上的不足,並由此帶來適應行為障礙。其中有少部分屬遺傳因素造成的智力缺陷。大部分是由於小學學習和家庭教育的多種原因,使得他們在小學階段就存在持續的學習困難,造成知識障礙積累,基本學習技能匱乏,而導致智力發展跟不上正常要求,從而也影響了他們的德、智、體各方麵的正常發展。

2偏激型差生--個性剛強、好動、暴躁、易怒、好勝心強

具體特點:懷疑、剛愎、固執己見,通常自以為是、自視甚高;較武斷、衝動、激進;而且急躁易怒、缺乏自製力;自私、無責任感。心理偏不健康。

這類差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思想狹隘,偏激。感情易衝動,自我控製能力差。在自負的外表裏潛藏著較重的自卑心理;並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家庭的不良教化與不良環境。這類差生大多屬品德不良,如果教育不及時,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頑皮型差生--個性剛強、好動、固執、敢於冒險

具體特點:冒險敢為,少有顧忌。好強固執、獨立積極。輕鬆興奮、隨遇而安。傾向於獨立,果斷、露鋒芒、有氣魄,好表現自己,有攻擊性傾向。所以容易輕浮、不踏實,並缺乏上進心和持久力。

這類差生的主要問題是自尊心特別低。頑皮、不思上進。而且紀律觀念淡薄,作風散漫,隨意性很強,無遠大理想和抱負,意誌薄弱。大多屬行為不良。這種差生一般都具有僥幸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甚至會出現自卑心理,自認為無可救藥,低人一等,破罐子破摔。如果教育不當,可能會出現道德行為偏軌,如打架、破壞公物、逃學、抽煙、偷竊、賭博、詐騙等違法亂紀的行為。

4孤僻型差生--個性孤僻、沉默寡言、自尊心強

具體特點:對人冷漠、孤獨、寡言、行動拘謹,較消極,不熱情,陰沉憂鬱,有過份的自我意識;但這種類型的人一般辦事較認真、踏實、言行一致,情緒較穩定、自製力強。自尊心特別強。屬於典型的內向性格。

這類差生的主要問題是內心的封閉性及過度的自尊心,教師很難掌握他們的內心活動。如果教師批評不當和教育的分寸掌握不好,容易損傷他們的自尊心,產生更加消極並帶有反抗性質的情感--自卑感,這是自尊心的另一種極端表現形式。這些差生的形成,除少部分是先天因素外,大多數都是後天影響造成的。如父母離異,父母早亡,家庭經濟條件差等。

5敏感型差生--個性脆弱,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情緒變化無常

具體特點:過分焦慮、比較敏感,容易消沉、悲觀,常表現畏怯退縮、缺乏自信心,有強烈的自卑感。而且多疑,情緒波動大、易生煩惱。經常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又不能控製自己。大多數心理不健康。

這類差生的主要問題是自卑感很嚴重,而且感情脆弱、過度焦慮,耐挫能力差。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看待事物,常有患得患失之感。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大多屬個性不良。這類差生如果不能適時正確地加以引導,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重者引起心理疾病。

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上述各種類型所占比例在所抽樣的差生調查中共占86.8%。。

由於差生的成因和現狀是複雜多樣的,所以這五種類型的劃分都不是絕對的,我們僅僅是根據某一些較為突出的個性特點所作的大概分類。實際上,有的差生可能兼具某兩種或某幾種類型的特點,隻不過在某一種類型上的特點稍為突出罷了。而有的差生其個性特點均不突出,不能將他們劃分在上述類型中,在我們所調查的83名差生中就有13.2%的學生屬於這一範圍。但他們仍存在學習困難,這可能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或其它因素造成的。所以我們的劃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差生采取教育對策時,進行全麵的分析研究,有所側重地針對差生的主要個性特征進行教育,做到心中有數,也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四、引出的思考

1差生的個性問題不容忽視。采用科學手段對差生的個性特點進行診斷、分析,不乏為研究轉化差生的一條有效途徑。也為教育轉化差生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