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測量的概念

一、什麼是心理測量

心理測量是一種對可以表現人的個別差異的心理與行為進行客觀的標準化測定的方法。

心理測量肇始於本世紀初葉,法國心理學家比內是其鼻祖。比內最初研究人的骨象、麵象、手象、字象,並試圖以此確定人心理差別的源泉。他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感到上述方法都不如量表科學準確,於是,1905年他與其助手西蒙在《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中介紹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比-西量表,並提出了"心理測量的根本原理在於將個人的行為與他人比較以歸類"這一近代測驗理論的基本思想。1908年比內對其量表作了修訂,采用智力年齡的方法計算成績,並建立了常模。比-西量表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心理測量。目前世界上心理測量種類繁多,但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都是由比內奠定的。心理測量運動自本世紀初興起,20年代迅猛發展,40年代達到頂峰,50年代後穩步發展,其特點可以概括為:言語測驗與操作測驗並舉;個體測驗與團體測驗同在;單一智力測驗與多重能力傾向測驗共伍;智力測驗與動機、情感、興趣、性格、人際關係等測驗同步。

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可以測驗,這是人所熟知的,心理現象可不可以測驗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測驗。測驗便是比較,有比較便可鑒別。我們要鑒別某物的長度,可用尺來進行比較;要鑒別某物的重量,便用砝碼來比較;同樣,心理現象也可以應用比較的方法。如孟子早就說過:"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人們常說某學生聰明,某學生愚莽,這就是比較。而就某人心理異常而言,也是指他們行為與普通人,與他自己以往的狀況不同了,這也是在作比較。因此,心理也可以測驗,不過作比較的標準,沒有物理學那樣容易選定而已。

在肯定心理可以測驗後,接著要解決的便是測驗手段問題。一把尺、一台天平還比較容易製造,且比較容易達到相對精確水平。而用來測驗心理的工具,就比較難製定且不易精確,這主要是因為心理現象本身比較複雜,且變化多端,心理測量工具所要測量的東西多是間接地而不能直接地測量的緣故。因此,如何盡量精確地描述這些差異的性質和程度就成為心理測驗所麵臨的主要問題。為此,須將現實生活中一些可以反映心理特點的事件、情況或操作,取出樣本或加以模擬,在控製了的條件下觀察受試者所作出的反應,然後對結果加以分析。作了許多這樣的觀察以後,將同樣條件下受試者的共同表現找出來,這便成為一個標準,可以用來比較其他人。

這樣看來,所謂心理測量即使用一些經過選擇的、加以組織的、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特點的刺激,讓受試者作出反應。這些刺激稱為測驗材料;讓受試者作出反應的過程稱為施測;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稱為常模;常模是經過大量取樣、提煉後獲得的,這一過程稱為測驗的標準化。

二、心理測量的特點

把心理測量與物理測量等量齊觀,是導致人們對心理測量產生種種誤解的原因。心理測量與物理測量有同也有異,總的看來,心理現象比物理現象更複雜,因而更難以測量。易言之,心理測量具有物理測量所不具備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