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氣質的測量
自從以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來解釋氣質的特性之後,心理學家對氣質的研究大多用實驗室的方法研究神經生理,如最早以不隨意反應為基礎來考察神經係統特性。後來,人們發現人類的行為大多是隨意的,加上這種實驗需要特殊的儀器,而且需花費較長的時間等問題,因而,繼巴甫洛夫之後的捷普洛夫和涅貝利岑為代表的新巴甫洛夫學派采用腦電圖法來研究神經係統特性,從而判定人的氣質差異。
許多原蘇聯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都認為,腦電圖法能判定神經係統的一般特性,當然還需要其他方法進行補充。他們認為,腦電圖法之所以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有3個原因:一是腦的生物電能是中樞神經係統活動具有信息意義的指標;二是腦電圖記錄十分穩定;三是腦電圖從本質上可以揭示人的氣質的個體差異。基於這些理由,捷普洛夫和他的學生們提出一係列以腦電圖法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例如:①神經係統興奮強度判定法,包括強化性消退法、誘導法、感覺閾限法、反應時曲線斜率、重複刺激下簡單反應時變化等,②神經係統易變性判定法,包括適宜的光時值(AOC)、閃光融合臨界頻率(CFFF)、視覺感受性恢複速度、β波段的光趨反應(POR)、β節律的總能量。③神經過程靈活性判定法,包括刺激的信號意義的轉變、對快速變化刺激的反應速度。④平衡性以背景α節律特點為指標來確定等。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做出了不少成績,但由於這些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考察心理生理反應進行的,同時由於他們把神經係統特性幾乎完全歸因於各種感覺道之間的差異所造成,這就出現了許多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和與現實情況的差異性。
從本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心理學家便利用非實驗方法來判定神經係統特性及其相應的氣質類型。這些方法包括:①應用於臨床考察神經係統類型的談話法和應用於兒童神經係統類型考察的觀察法。②氣質調查表法。由於這些方法不需要特殊儀器,且易於掌握和實施,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因此,這裏我們主要對這些方法予以簡要描述。
一、氣質判定的交談法與觀察法
應用於臨床神經係統類型判定的交談法是由希塔瓦(1959年)提出的,他總結了神經係統類型的調查研究,在50年代末才開始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他的談話稿包括57個問題,涉及許多能夠表現出神經係統特性的各種生活情境的一些規範了的行為:①對強刺激的忍受性。②對長期持續刺激的耐受性。③對外部抑製的阻抗。④在高強度刺激的社會環境中的行為。這種交談法可以使判定者對氣質類型進行定性劃分。
幾乎是同時,觀察法也在判定神經係統類型及其相應的氣質類型中出現了。這種方法主要是應用兒童的神經係統類型的判定。采用觀察法需要很長時間,它特別注意現實生活情境中的行為。這裏僅以利斯特(1956年)的研究來說明這種方法。他的研究是在神經係統類型不同的3個高中學生身上,找出氣質的心理特點。他的觀察進行了2年時間,然後以下列的指標確定他們神經係統的各種特性。①興奮強度:進行長期的、緊張活動的能力,疲勞和緊張活動後的恢複速度,應對困難的持久性和容易程度。②抑製強度:重新控製的能力、抑製一定活動的能力和言語活動的限製。③神經係統靈活性:從一項活動轉入另一項活動的容易程度,在要求不同活動的情境下組織行為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
交談法和觀察法剛出現時,尚不能對神經係統的基本特性給予定量評價。後來,由於它們在研究個體差異中是十分必要的方法,便設計了一個具有評定等級(如0~3)的行為觀察圖,通過行為觀察圖可以對神經過程的強度、靈活性和平衡性進行定量測量。
交談法和觀察法雖然注意了人的整體行為和人的行為的隨意性。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很難具備較高信度和效度的材料,利用這些方法進行分析,也不易獲得關於一定的神經係統特性與行為關係的結論。
二、氣質調查表
由於觀察圖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而且很費時間,不太實用,心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調查表法。
用調查表的形式來評估氣質(有時包括性格)的方法是近些年十分盛行的心理測量法。屬於這類方法的應該包括16項人格因素調查表(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這兩種調查表是建立在製表者各自的氣質心理理論基礎上。調查表所包含的內容不是純粹反映氣質特性的,因此,它們被認為是人格因素調查表。本世紀60年代,波蘭的心理學家斯特裏勞設計了用以判定巴甫洛夫學派理論的氣質的調查(STI)。斯特裏勞認為,氣質是一種心理學概念,它假設的生理機製是神經係統特性的不同組合形成的各種神經係統類型,通過假設的生理機製去解釋和製定具有一定形式表現的氣質特點的行為,采用調查法是比較合適的,因為調查表法主要是測定外顯行為而不是測量生理特性,這正符合氣質概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