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格評估中的投射技術(1 / 3)

第四十三章 人格評估中的投射技術

一、什麼是投射技術

投射一詞最初來源於S、Freud對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的命名。嚴格說來,投射技術中涉及的機製早已超出這一範圍,但投射技術這一名稱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投射技術"一詞 最早在1938年由L、Frank在一份私人便函中使用。同年,R、Horowitz和L、B、Murphy發表了《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的投射技術》一文。第二年,L、Frank發表了論文《人格研究的投射技術》。Frank認為,投射技術是"一種研究人格的方法,它使被試麵對某種情境並根據這一情境對它的意義作出反應。"

"投射測驗"一詞最早在1938年由H、Murray在他所著的《人格探索》一書中提出。它和"投射技術"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提倡使用"投射技術"一詞的研究者可能認為投射技術不僅能獲取人格信息,而且可以使受測者進行宣泄並得到治療。

投射技術或投射測驗的定義有很多,但歸納起來,這些定義有一些共同點:第一,投射技術向被試呈現的是意義相對模糊的刺激(即非結構化);第二,被試反應自由,無正確錯誤之分;第三,反應主要反映人格傾向和情感狀態,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認知過程和風格。

按呈現的刺激特點大致分類,以應用最廣的羅夏法為代表較常用的還有Holtzman Inkblot Technique (HIT)等。應用廣泛性僅次於羅夏法的主題統覺測驗(TAT)以圖片為刺激材料,代表了一類"圖片--故事測驗"。此類方法呈現圖片,要求被試據此講出故事及結果等。羅夏法關注更多的是穩定的人格結構,而TAT更關注"此時此地"的心理活動。投射繪畫法是應用廣泛性位居第三的投射技術,所要求畫的內容有人物、樹、房子、狗、手、鍾表等。它們施測簡單,而所得到的信息極豐富和個人化,但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它的記分和解釋相當困難。以語詞為刺激材料的"投射技術"有句子完成法與詞語聯想法等,前者提供的句子部分從語法、現實性等方麵對反應進行了一定限製,而後者則無此限製。相對而言,這類方法在施測、計分和解釋上更易標準化,因此應用也比較廣泛。

二、投射技術的曆史

通常認為,最早的投射技術是詞語聯想法。H、Galton在1879年報告了第一個聯想程序的研究,並認識到這種方法的投射意義:"它們異常清晰地揭示出一個人思想的基礎,而其展現個體精神內容的生動與真實性可能超出了個人意願。"此後,W、Wundt、E、Kraepelin、M、Wertheimer等在不同領域內先後研究或使用了聯想法。1910年,C、C、Jung介紹了將單詞聯想作為臨床檢測程序來揭示患者的情結的方法。同年,用詞語聯想法診斷精神病人的Kent-Rosanoff詞表發表。可以說,詞語聯想法的準投射應用從這一年開始。但Munroe則認為,早期經驗的回憶是最早的投射技術。

1921年H、Rorschach出版了《心理診斷法》一書,介紹了最著名的投射技術--羅夏法。H、Murray等發展的TAT發表於1935年。此後,投射技術在曆史上的興衰可從曆年的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中折射出來。第一篇專門關於投射技術的綜述發表於1963年,當時,投射測驗是美國臨床診斷最常用的心理測驗。第二篇於1967年,第三篇於1972年,第四篇,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篇,發表於1976年。在1972年那篇綜述提到:對投射技術的研究在1955年達到頂峰,1956年和1957年大幅度下降,而從1965年以後保持平穩。1974年以前,有關研究文獻最多的測量工具是羅夏法,從1974年至1994年,關於MMPI或MMPI-2的文獻超出了它。

三、投射技術的特點

1、基本假設

投射技術的假設基礎主要是投射機製。投射一詞自S、Freud後含義有所拓寬,有許多定義。English和English(1958)將這些定義概括為兩種:(1)個體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特質、態度、及主觀過程歸於他人的過程;(2)與個體的興趣、願望、恐懼和期望一致的知覺客觀刺激的過程。可以認為,TAT中的機製更符合定義(1),而羅夏法中的機製更符合定義(2)。這兩方麵的共同點在於:對於同一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構念,因而會有不同的反應。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這與S-O-R公式是一致的,在投射技術中,我們所做的就是提供S,分析R,從而推論O。

這一假設較之自陳量表的假設基礎更顯得堅實可靠。自陳量表假設被試能良好地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內省,並以選出最恰當的描述的方式報告出來。這裏有許多漏洞,如被試對題意理解的不同,內省時心理防禦機製、自我服務偏差、近因效應等的影響,報告時有意掩飾和偽裝等。

2、刺激材料

這一點與投射技術的基本假設密切相關。對於刺激情境的反應可以表現個體的人格特征,但是具體來說,投射技術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反應是否足以表現人格特征呢?通常,行為反應是人格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環境因素占主導時,反應往往是被迫的、個體不能自由選擇的,因而可能無法充分表現人格特征;而當環境允許個體自由反應時,尤其是行為不受獎懲和評價之影響時,反應往往能較好地表現人格。這就決定了投射技術的非結構化特點。如果某一刺激形狀有一公認的意義,則此刺激為結構化的,否則則為非結構化的。換言之,對於高度結構化的刺激,解釋的餘地很小,因此解釋的個體差異也不太重要,非結構化的刺激則相反。因此投射技術提供非結構化的刺激,給予被試較大的自由反應的空間,以求加大反應的差異性,從中推論人格特征。

3、施測及解釋

投射技術的施測有些類似於半結構性會談,收集的信息受到施測者與受測者關係的影響。施測者的暗示與鼓勵會影響受測者的反應,兩者間信任、合作的關係會影響受測者反應的質與量。這使投射技術欠缺標準化,但適當地利用這一特點也有其益處。此外,被試的反應還受很多情境因素的影響。"在情境相當模糊的情況下,被試會努力尋找測驗外的線索為刺激提供意義。視野中測驗卡片的數目、測驗房間牆上的畫、施測的理由、施測者的性別和外表,這些都會影響投射測驗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