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正常的生活節律 第一章 學會巧妙休息
一、要生活作息有規律
生活作息有規律,是關係神經係統發育和健康的大事,萬萬不可忽視!
神經係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節機構。在它的統一調節下,各器官係統進行著井然有序的生理活動,因此,它在人體各係統中居於主導地位,而大腦皮層又是神經係統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權力機關"。大腦皮層在指揮全身各部工作時是有明確分工的,其中任何一部分在工作時,隻有相應部分的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其它部分則處於抑製、休息狀態,而且這種興奮和抑製必須是互相輪換的,才能使各部分腦細胞都有機會休息,不致因某一部分的過度興奮而疲勞,從而使大腦皮層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工作能力。
合理的作息製度,正是保證大腦皮層興奮和抑製有規律地輪換、勞逸結合適度的重要方麵。因此生活規律化是人類機體正常活動的主要條件之一。學生有規律地生活、學習和勞動,會使他們習慣於自己的生活並對它發生興趣;同時,合理有規律的生活,通過條件反射可以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良好習慣的養成,這樣,就減輕了神經係統的負擔,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如每天吃午飯時都是十二點,每當快接近十二點時,就會有饑餓感,產生條件反射,消化器官隨之開始分泌消化液,就會使吃飯香甜;到了習慣睡眠的時間,大腦皮層的抑製就容易擴散,就會感到困倦,為按時入睡發出了信號。因此,為了保護神經係統的正常活動,必須生活作息有規律。
要根據學校上課時間,製定合理的作息製度,嚴格遵守,按時進行學習、鍛煉、進餐、休息和睡眠。這樣,在學習時注意力集中,勞動時精力充沛,玩耍時活潑愉快,進餐時能充分消化,睡眠時容易入睡,該醒時能自己醒。大腦皮層興奮抑製活動有節奏,勞逸結合得好,就能使神經細胞在最低消耗的基礎上收到理想的生理效果。
二、要訂作息時間表
作息的內容主要是學習(上課和自習)、勞動(主要是自我服務)、課外活動、進餐、睡眠和休息。怎樣把這幾方麵安排得合理,是直接關係到學習和健康的大事。因此,在開始小學生活後,家庭的作息時間應與學校緊密配合。
首先要了解每天的上下學時間,根據這個時間來安排幾點睡覺,幾點起床,保證有九至十小時的睡眠時間。小學低年級要睡足十至十一小時,高年級小學生要睡足九至十小時比較合適。
早晨起床後,應有充足時間進行梳洗,整理床鋪,穿著服裝,做早操,吃早飯,然後從容地去上學。如果起床時間安排得太晚,進行上述活動的時間就會很短,從而使孩子來不及從容地吃好早飯,就得匆忙地趕去上課,這對精神和健康都會有不良影響。因怕遲到而引起情緒不安,形成對大腦皮層的特殊刺激,在上第一節課時精神過度興奮,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聽課。過度興奮所造成的精神疲勞,又會在以後的各節課中,學習效率降低。同時,這樣也會養成生活沒有條理、不愛整潔的習慣。為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節律,要培養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就寢時間應該比大人早。如冬、春季在晚上八點到八點半,夏、秋季在九點至九點半就應睡覺,起床時間一般應在到學校前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即六點到六點半比較合適,另外,在夏天,還要保證有一小時午睡。
要了解放學回家的時間,安排好家務勞動、自習和體育活動。家務勞動有助於培養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但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活動性休息、自習和睡眠時間。
一般說來,一個小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總共不要超過六小時(其中包括一至一個半小時自習),課外活動時間一至一個半小時,遊戲時間三個半小時,家務勞動(自我服務時間)兩個半小時,睡眠時間要保證九至十小時。根據上述原則,訂個科學的作息時間表並不是困難的。
三、要保證睡眠
人生來就會睡覺,人累了就想睡覺,這些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人為什麼不能不睡?睡眠是怎麼引起的?人睡著以後是體內體外都很安穩的嗎?為什麼人的入睡和蘇醒如此富有規律?這麼多關於睡覺的奧秘,以前人們是茫然無知的。
本世紀初,法國有兩位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睡眠試驗:他們強製一條狗日夜保持清醒達兩周之久,然後抽出狗腦脊髓,注入另一條正常的狗體內,發現後者立刻昏沉入睡,良久未能蘇醒。於是,他們認為大腦在清醒時會產生引起睡眠的物質,這些物質是儲存在腦脊髓液裏的。不久前,美國一位生理學家重複了這樣的實驗,並且從腦脊髓液中提取出那種導致瞌睡的物質,證實這種物質是一種簡稱MP的醣蛋白,這種物質其實在一般細胞內也能找到。它既是可以導致睡眠的強力化學物,又是一種可以促進身體免疫反應的輔助劑。
那麼,我們可以將MP稱作"睡素",睡素本來蘊藏於人體皮膚和消化道內各種各樣細菌和細胞壁裏,這些細菌進入體內很快就被吞噬細胞消滅,睡素因此被釋放而進入血液。當血液中的MP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腦幹和下丘腦的神經細胞,引起睡眠。與此同時,MP還能促使免疫係統製造出間球素一號,間球素一號不僅能隨血流到達腦下垂體,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還能間接作用於腎上腺,使分泌類固醇。類固醇是一種抑製睡眠的物質,它和生長激素在人體中得到有規律的分泌,每天早晨4~5點是最高峰,促使人們逐漸醒來。人們晚飯後分泌最少,故逐漸趨於睡眠。
事實上,睡眠和蘇醒包含了人體內一係列生物化學反應,並且涉及眾多的器官,包括大腦各個區域、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並非隻是腦脊髓在製造睡素。過去人們總是以為睡眠時大腦是安靜的,自從腦波掃描器問世以後,才發現睡眠狀態中的大腦活動依然活躍得很。睡眠開始時的淺睡階段大約持續十分鍾,人的血壓、呼吸次數和體溫此時都會下降,然後進入主要睡眠階段,即深睡,持續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又開始短暫的淺睡階段,然後再進入深睡階段。如此周而複始,一晚上會交替4~5次。
睡眠和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睡眠不足會妨礙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和能量物質的儲存,睡眠過長則會打亂正常的睡眠規律。美國科研人員調查發現,人的睡眠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壽命,每晚平均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每晚睡覺平均不足4小時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兩倍,而睡10或10小時以上的人,80%可能夭折。睡眠不足對健康的不利影響還直接反映在精神方麵,長期缺乏睡眠會令人產生悲觀情緒,終日渾渾噩噩,心煩意亂,甚至還會引起幻覺症。
除了保證夜間的睡眠以外,中午小睡片刻也是很有益處的,午睡不但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增加晚間入睡的鎮靜效果。午睡其實是人體生理上的常需要,據德國睡眠問題專家的試驗結果發現,人的睡眠與清醒是按每隔4個小時的規律交替進行的,隻是人體節律還受到大自然晝夜交替的影響,因此從來隻是重視夜間的長時間睡眠,而無視午間對於睡眠的需要。美國一位研究員認為:午睡未被列入辦公室的製度是不應該的,因為睡眠不足對健康的損害,超過濫用藥物的傷害。英國的一位教授也指出,日間小睡對身心均有利,甚至能減輕病情。不過,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引起夜間失眠。
患失眠症的人,首先應消除妨礙入睡的因素,比如避免較強的光線和噪音,睡前不喝咖啡、茶或甜食等具有興奮作用的飲食,睡前也別吸煙,更別喝酒。另外,空腹或過飽,由於交感神經緊張和消化係統負擔過重,也會妨礙睡眠。如果夜裏沒睡好,切不可用早晨的時間來彌補,應該定時起床,促使體內的生物鍾得到調整,並盡量按時休息。不過,如果到了入睡時間還不感到困倦,也可以稍微延遲一會再上床。假如夜裏醒來後睡不著,不必焦急,盡量放鬆,甚至可以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以等待睡意。堅持適當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是促進睡眠的最佳方法,不過運動的時間不能離上床時間太近,傍晚前後適當活動身體,對睡眠有鎮靜作用。另外,睡前用熱水洗腳,或洗個熱水澡,或進行按摩,都有利於入睡。如果上床時很興奮或緊張,可以進行放鬆練習,例如交替繃緊和放鬆肌肉,或者設想一些靜謐安寧的景象。
總之,為了健康,不能殘酷地"掠奪"睡眠時間。人們每天會遭遇許多麻煩事,不得不擠出時間去對付,而究竟利用哪時間呢?人們時常習慣地認為,在議事日程表上,最可以犧牲的就是睡眠。其實一旦人的生理節奏遭受到破壞,他們的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必然減少,反應速度也會大打折扣,對工作也是不利或有害的。
各人必需的睡眠時間不盡一致,並無絕對的標準,但大多數人應在8小時左右。為了確定適合自身條件的睡眠時間,可以連續記錄一下十天左右的睡眠狀況。如果每天早晨起床後,感覺精力旺盛、思維清晰,那麼這十天睡覺時間的平均數就是最適合你的。假如你需要鬧鍾吵醒,或者你在幹某一種重複單調的、持續久坐的事(如開會、開車等)時打瞌睡,那麼你的睡眠時間還要加一小時左右。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在周末補上。若仍然辦不到,最好在星期六或星期日中午睡一小時的午覺,必將得益許多。
四、做夢和健康
有人說自己整夜做夢,有人卻說從不做夢。我們自己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猛然驚醒,滿腦子全是惡夢中的景象;有時卻又是十分平靜地醒來,就像"小死"了一夜。那麼,夢真的有多有少嗎?夢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