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學術研究 第三章 溝通人們心靈的心理換位法
理解是友誼的標誌、交往的基礎。理解能使人愉悅,使人幸福,使人感奮,使人勇敢。正如一位哲人所形容的那樣:理解是喜劇的作者,而誤解則是悲劇的導演。據一項調查表明:有98%的人都需要別人的理解。但同時也有85%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為人所理解,或被別人誤解過。以上這組相悖的答案,說明了在這個問題上,理解與現實的失調。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優化人際環境,我們必須掌握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換位法。
心理換位,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從對方的實際出發,去分析對方的行為動因。它包括客觀換位和主觀換位兩個方麵。客觀換位,就是俗說的"設身處地",假設自己處於對方的客觀情境之中,從對方所處的具體條件出發,去分析對方的行為動機。主觀換位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將心比心"即:從對方的主觀條件出發,去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心理換位的實質是求得對他人的了解、理解和諒解,以實現人際之間和諧、友善的相容關係。怎樣才能實現心理換位呢?
一、正確的歸因是心理換位的前提
歸因,是指人們以自我設想的原因,去解釋別人的行為。歸因,是實現交往雙方心理換位的前提,正確的歸因,是對別人的正確理解,而錯誤的歸因,則是對別人的誤解。因此,正確的歸因,是雙方實現心理換位的基本前提。但是,歸因是在人們的思維領域中進行的。所以,往往受認識障礙局限。
其一,心理投射。就是以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去解釋和推測一個純潔善良的人,具有美化別人行為的主觀傾向,而一個邪惡狡詐的人,則具有醜化別人行為的主觀傾向。其二,刻板現象。即:把某一群體的角色特征搬套到這一群體中的某一個身上。例如,有的人認為凡司機的脾氣一定是孤癖、暴躁;凡是警察一定是有訓斥人的習慣等等。其三,製約現象。即:根據某一特性的存在而推論與此有關的某些特性也同時存在。例如,一個婦女在旅行中,讓一個戴墨鏡、穿港衫、留小胡子的人幫助拿東西,結果是上當受騙。那麼,今後無論自己多麼累,也不敢再接受戴墨鏡、穿港衫、留小胡的人的幫助。四是成見現象。就是根據以往對對方的某種印象,來確定對方的行為動機。例如一個以往給人印象忠厚老實的人,偷了東西,人們一般很難相信。相反,如果有人指控犯過偷竊罪的人偷了他的東西,人們則往往不論真假而確信無疑。
為了克服在歸因過程中的錯誤思維方式的影響,必須以辯證的方法對別人的行為原因作具體分析。其一,要分清個體特征與群體特征的界限。處於同一職務、同一地位、同一社會角色的人們之間具有共同的群體特征,但並不能否認處於某一群體之中的各個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如:軍人應該是遵守紀律的。但也有個別的軍人違法亂紀。女性應是溫柔細膩的,但也有一些是粗魯的人等等。因而在歸因時不能把群體特征完全套在某一個個體上。據說有一個姑娘看到影片裏的司機都好罵人,平時見到出現交通事故的司機都好爭吵。因而宣布:今後找對象絕對不要司機。但一次交通事故中,結識了肇事的司機,天長日久使她感到這個司機一點也不粗魯,而且感情細膩、性情溫和、善解人意,後來這姑娘主動向對方求愛。姑娘態度的根本轉變,關鍵就在於她能夠劃清個體與群體的界限,從而打破刻板現象的禁錮。其二,要劃清個體之間的界限。個體之間的差別是千差萬別的,即使在同一客觀條件下所進行的同一種行為,人們的主觀動機也可能是大相徑庭的。在此情況下,必須注意應具體分析他們間的主觀動機的差別,不能以一方代替另一方。據一項關於大齡女青年失戀原因的調查表明:他(她)們之中相當部分人有過所謂的"上當"的經曆,即男(女)方一開始比較殷勤、體貼、忍讓,一旦達到某種目的之後,便判若兩人。這些青年再戀時,往往對對方的殷勤、體貼存有戒心,這就很難介入感情,進入角色,久而久之使對方感到索然無味,心恢意冷,隻好分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沒劃清個體之間的行為界限,主觀地以前者的動機來解釋後者的行為。其三,要劃清個體類似的行為之間的界限。人們本身也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即使其人在同一情況下所發生的同樣的行為,其主觀動機也可能由於主體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消除成見,對人們的每一行為都進行具體分析,而不能拿其前事的動機來解釋其後事的行為。這一原則對於犯有錯誤、過失的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當他們發生轉變時,如果人們能理解他們新的動機,他們會受到鼓勵而繼續前進。如果人們以老眼光看待他們,他們就會喪失勇氣,退回到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