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挫折承受力(1 / 3)

第一卷 挫折承受力 第一章 挫折承受力

同樣的挫折,對不同的人來說,產生的反應並不相同。這除了人們之間的挫折感、挫折閾不同外,還與挫折承受力的不同有關。

一、概念

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後,能夠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即個體適應挫折、抗禦和對付挫折的一種能力。一般來說,挫折承受力強的人,能夠忍受重大的挫折,並以理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對待之,在挫折麵前能夠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力;挫折承受力弱的人,則常常遇到輕微的挫折就不知所措,以非理智的態度和不正確的方法來應付,甚至可能使人格趨於分裂而導致行為失常或心理疾病。

例如,在同一戰場上的士兵,雖然死亡的威脅的挫折情境對每個人來說都大致相同,但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力與相應的行為表現卻有很大的差異。勇敢者鏖戰沙場,死而後生,鎮定沉著,談笑自若;怯懦者可能尚未與敵人接觸,便已惶恐不能自持,便溺失禁了。

所以,挫折承受力是個人保持與環境的良好適應、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每個人的挫折承受力是不同的。有的人遇到一點輕微的挫折,就會引起主觀世界的煩亂,頹廢沮喪,一蹶不振;有的人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仍然意誌堅定,百折不撓,頑強進取,直到最後勝利。

不僅每個人的挫折承受力有所不同,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對待不同挫折的承受力也不一定相同。例如,有的人能夠忍受來自工作上的嚴重挫折,卻不能容忍日常生活中的磨難;有的人能夠忍受人際交往上的孤獨,卻不能忍受自尊心受到傷害。上海有個工程師,23次被評為局、市級先進工作者,曾創全國煉鋼爐齡最高紀錄,多次謝絕國外親友要他出國工作生活的邀請,但卻因為房產糾紛受到壓抑,而與家人同歸於盡。

此外,就是對於同一種挫折情境,有的人感到是一種挫折,有的人卻不以為然;在同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有的人感到很受壓抑,心情不愉快,工作積極性不高;有的人卻覺得生活得很舒心,工作很有意思,心情愉快,這又是與人的主觀評價和感受有關的。

所以,挫折承受力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如果對它進行更深入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把挫折承受力分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進行討論。

二、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1、挫折耐受力

挫折耐受力,也稱"耐挫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時經受得起挫折的打擊和壓力,保持心理和行為正常的能力。

耐挫力能夠使人少受挫折的折磨。耐挫力強的人,在挫折麵前不過分緊張,沒有強烈的情緒困擾,能夠找到適應和對付挫折情境的辦法,從而保持心理和行為的正常。相反,耐挫力弱的人,對挫折過分敏感和緊張,一遇挫折便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並且容易陷入長久時間的不良情緒的困擾中而不能自拔。這樣,幾經挫折打擊,甚至並不很嚴重的挫折打擊,便會造成心理和行為的失常,以致出現嚴重後果。

例如,吉林省某大學的一位女生,聰明俏麗,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後,曾被評為"三好學生",還擔任了班幹部。但後來在一次班幹部改選中,她落選了,於是,她開始認為世人都在與她作對,不久後的一個夜晚,她孤獨地走出校門,溶入深深夜色之中。當人們發現她時,她已經沉睡在長春南湖的一灣綠水裏。還有一位大學生,隻不過因為在聯歡會上唱歌走了調,遭到同學們的哄笑,他便覺得無法忍受,當晚在校園裏自殺身亡。

可見,挫折耐受力,是個人適應環境、對付挫折的一種必要能力,是經受住挫折打擊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與心理平衡的一道重要防線。

2、挫折排解力

挫折排解力,也稱"排挫力",指個體遭遇挫折後,對挫折進行直接的調整和轉變,積極改善挫折情境,解脫挫折狀態的能力。

挫折排解力的強弱,有4個主要標誌:

(1)解除衝突時間的長短。對同樣的挫折衝突,有人能及時排除,有人卻長期解除不了,這反映了人與人之間排解力的差異。

(2)解除方式的性質。排解力強的人,用積極的方式達到心理平衡,而排解力弱的人往往用消極的方式獲得內心矛盾的暫時緩和。

(3)挫折解決的結果。排解力強者按社會法律、道德、文化等標準去解除挫折,因而,衝突解除之後使他更適應社會生活。而排解力弱者往往以不正當的標準去解除挫折,因而,衝突解決的結果,使他有可能偏離社會的要求,從而陷入更複雜、更尖銳的衝突中。例如,一個青年工人愛上了本車間的一個女徒工,但公開求愛又怕遭到女方拒絕,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他有意給對方造成生產故障,然後再主動幫助對方排除故障。自認為,這樣會取得對方的感激,然後就不會拒絕他的愛情了。但是,他這樣做卻違反了廠紀和道德,結果受到處分,自己後悔莫及,造成更重的心理負擔。

(4)排解挫折的經驗和技術。有較多的挫折經曆和對付挫折、排解挫折的方法的人,能夠更有效地排解挫折,因而挫折排解力強。反之,缺乏這方麵的經曆和技術的人,則挫折排解力弱。

3、挫折耐受力與挫折排解力的關係

挫折排解力與挫折耐受力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兩者的聯係在於,它們都是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共同組成為挫折承受力。適應是一個過程,挫折的耐受力和排解力分別表現在適應過程的不同階段,耐受力是適應的前一階段,排解力是適應的後一階段。當然,兩者不是截然分開的,事實上它們有時也幾乎是同時起作用的。耐受力是排解力的基礎,沒有對挫折的耐受力,挫折的排解力也就無從談及,就失去了依托;而挫折排解力是挫折耐受力的進一步發展,是挫折適應的更高階段。挫折排解力的發展可以增強挫折的耐受力,挫折排解力強,一般挫折耐受力也強;但挫折耐受力的發展並不一定會提高挫折排解力,挫折耐受力強並不一定挫折排解力就強,可以隻表現出挫折耐受力,並不表現出排解力。這是兩者的相互聯係。

挫折耐受力與挫折排解力又是有區別的,這表現在:

(1)挫折耐受力是對挫折消極被動的適應,即忍受、接受、順應,其典型特征是忍辱負重;而挫折排解力則是對挫折積極主動的適應,即調整、改善、克服,其典型特征是拚搏進取。

(2)挫折耐受力表現為對挫折的負荷能力;挫折排解力則表現為對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

(3)挫折耐受力是接受現實,減輕挫折情緒反應的強度;挫折排解力則是改變現狀,奪取事情本身的成功。

一般來說,積極主動的適應比消極被動的適應更好,應用挫折排解力比應用挫折耐受力更好。但並非任何情況下挫折排解力都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比如,困難重重,一時無法解決時,暫時忍耐是明智的;對於無法挽回的損失,采取自我安慰的方法也是有利於心身健康的選擇。比如,古代有首很有名的詩叫"行行重行行"。是一位妻子寫她丈夫久去不歸時的心情。詩的後半部分寫道:"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這位妻子開始因為丈夫一去多年,杳無音訊,煩惱得日見消瘦,"衣帶日已緩"。後來,她認為丈夫興許在外麵已另有新歡,"浮雲蔽白日",以致"遊子不顧返"了。這樣一想,她倒不煩惱了,反而勸勉自己好好保重身體,"努力加餐飯"。

三、增強挫折承受力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強度的挫折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在能否經受得起挫折打擊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這不僅因為各人經受挫折時的心理狀態不同,對挫折的認知、評價和理解不同,還在於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應付挫折的行為方法的差異。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和合適的方法對待挫折、克服障礙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強,就能更好地獲得對挫折的良好適應。

增強挫折的承受能力,可以有很多的方法,也涉及許多因素,下麵我們談一些主要的問題:

1、正確認識挫折

要能夠正確地認識挫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自己處在旁觀者的地位,看到別人遭遇挫折時,或許有時還能做出一些較為正確的分析;而當挫折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時,要能做出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則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許多不理智的反應,不正確的行動,都是與缺乏對挫折的正確認識有關的。因此,我們就應當有正確的挫折觀。這表現在:

①、我們應當認識到,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可以說,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會遇到。不是遇到這種不幸,就是遇到那種厄運;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煩。雖然我們不歡迎挫折,不喜歡挫折,但又總是躲避不開它。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就是喜、怒、哀、樂的總和。有喜有樂,自然就會有怒有哀。自然間、社會間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在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一切順利、直線發展的事情幾乎是沒有的。所謂"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往往隻是人們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倒是司空見慣的。縱觀古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和坎坷中磨礪過來的,人類創造文明與進步的事業,無不經過挫折與失敗。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時,曾遭到當時朝廷政治上的打擊,對他降職使用。別人也嘲笑他搞科學是不務正業。但他不為功名利祿和嘲笑諷刺所動搖。世界著名科學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條電纜的設計者威廉·湯姆遜教授(凱爾文勳爵)曾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歲前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失敗當然會產生憂慮的,可是,對於從事科學的人,天賦的才能常會帶來一種特別的興致,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許反會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樂。"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過重大的挫折。

挫折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認識它和對待它。如果對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遇到挫折就會驚慌失措,痛苦絕望;如果有了正確的挫折觀,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認識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並且敢於正視麵臨的挫折,不灰心、不低頭、不後退、堅韌不拔,敢於向挫折挑戰,就能把挫折當作進步的階石、成功的起點,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②、要有正確的挫折觀,還應當認識到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樣,也具有兩重性。

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煉。挫折既有消極的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大化學家漢弗萊·戴維在分解鉀、鈉等堿金屬的時候,經過幾個月緊張危險的實驗,在最後一次實驗中,發生了意外爆炸,他的臉被炸傷,左眼也失明了,但卻獲得了最後的成功。後來他說:"感謝上帝沒有把我造成一個靈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發現是由失敗給我的啟發。"戴維是從失敗之樹上摘取了勝利之果,伴隨著不斷的失敗,他得到了成功。

大文豪巴爾紮克也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確是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並不都是壞事。平靜、安逸、舒適的生活,往往使人安於現狀,耽於享受;而挫折和磨難,卻能使人受到磨煉和考驗,變得堅強起來。"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衤誇少偉男",道理大概就在這裏吧。痛苦和磨難,不僅會把我們磨煉得更堅強,而且能擴大我們對生活的認識範圍和認識的深度,使自己更加成熟。比如,別人的嫉妒和謠言中傷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但另一方麵,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人事關係的複雜性。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改進自己,幫助他人,可以使我們在調整和處理人際關係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再比如,進行某項改革,由於經驗不足失敗了,這是痛苦的。但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所帶來的啟示常會把我們引向成功之路。隻要不泄氣,勇於繼續探索,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就一定能開辟出一條成功的道路來。

富蘭克林當年的電學論文曾被科學權威不屑一顧,皇家學會刊物也拒絕刊登;第二篇論文又遭到皇家學會的一陣嘲笑。他的論文被朋友們設法出版後,因論點與皇家學院院長的理論針鋒相對,遭到這位院長的人身攻擊。但富蘭克林沒有被挫折所嚇倒,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信念,而是更積極地投入實驗,以實踐來證實自己的立論,這就是促使他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進行了風箏攫電的有名實驗,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於是,他的著作被譯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歐洲的公認。這正像常言所說的"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試想,如果沒有那些挫折,沒有那些曲折和苦澀,他也許還不會取得成功。

成就事業的過程往往也就是戰勝挫折的過程。強者之所以為強者,不在於他們遇到挫折時根本沒有消沉和軟弱過,而恰恰在於他們善於克服自己的消沉與軟弱。魯迅彷徨過,哥白尼憂鬱過,伽利略屈服過,歌德、貝多芬還曾想自殺過。但他們通過鬥爭,最終都堅定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煉了自己的意誌和毅力。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不過,經受過挫折,嚐過苦果,也不一定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挫折的結果,可能導致一個人奮發圖強,也可能導致一個人喪失鬥誌。利弊得失往往依一定的情境而轉移。如果對挫折漠然視之,若無其事,采取不承認的方式;或是打腫臉充胖子,把錯誤當正確;或是灰心喪氣,自暴自棄,都不可能將壞事變好事,化消極為積極。隻有正視挫折,能夠正確地認識挫折,認真吸取挫折教訓的人,才能將"失敗"變為"成功之母",才不會因暫時的挫折而氣餒,才能使壞事變好事,並因此而增長知識和才幹,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挫折向積極方向轉化。

這裏,遭受挫折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是十分重要的。總結經驗教訓時,下麵4點,可資參考:

a目標是否恰當。要檢查主觀的智力、能力、體力是否適應目標的達成。若目標過高,就要適當降低或改換目標。更不要把遠期目標當作近期目標。

b方法是否穩妥。若目標確屬可能達到的,就要檢查達成目標的途徑、方法,是否穩妥。如發現"此路不通",就要改弦易轍,不要停留在十字路口觀望、徘徊,坐失良機。

c阻力來自何方。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要想方設法排除阻力,化阻力為助力。

d爭取社會支援。遭受挫折後,采取新的試圖行為時,要注意爭取社會支援,也就是運用助力、抵消阻力,以期化險為夷,轉敗為勝。

挫折的積極作用,就在於它可以激發人的進取心,促使人為改變境遇而奮鬥,它能磨煉人的性格和意誌,增強人的創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對所麵臨的問題能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增長人的知識和才幹。

③、要正確地認識挫折,還應該善於變換角度看待自己所麵臨的挫折。

譬如照相,同一景物,從不同角度拍攝,就會得到不同的形象。對待挫折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到,挫折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它僅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挫折襲來時,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麵可能依然很幸運。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麼生活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認識順境和逆境:人們固然樂於接受順境,不歡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幹,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突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誌,一事無成。中國古代有個故事,說的是公元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誌回國繼位,振興家園。後來,他在齊國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齊桓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懷與安,實敗名!"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後奪回了王位。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引申出"懷安喪誌"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迷戀、苟安於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麵臨挫折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的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麵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挫折,也會有助於擺脫挫折的困境。

(4)要有正確的挫折觀,還在於遭受挫折時,不要盯住它不放。

挫折對人的刺激往往比較強烈,並伴隨著心理、生理活動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使人產生了強烈情緒反應的挫折,更會使人感到時時被它所糾纏。然而,挫折如果已經發生,那就應當麵對它,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已經過去,那就應當丟開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記憶裏,更不要時時盯住它不放。痛苦的感受猶如泥濘的沼澤地,你越是不能很快從中脫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李煜被俘後賦詞曰:

"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像這樣留戀逝去的榮華,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哪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緒所壓倒呢?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心愛的兒子被狼叼走後,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訴說自己兒子的不幸。起初,人們對她還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周圍的人們就開始厭煩,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老是向別人反複講述自己的痛苦,就會使自己久久地不能忘記這些痛苦,更長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當然,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並不是主張有了挫折和坎坷,可以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是說,一方麵,情感不要長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麵,我們的理智應當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尋找突破口,力爭克服它,解決它。比如,高考失敗了,終日以淚洗麵,那當然不好。但是,如果若無其事,心安理得,一點壓力也沒有,這也不是好的態度。落榜的痛苦我們應當很快丟掉,但落榜這件事卻不能忘掉。要通過這件事,看到自己學習還不是很紮實,要繼續努力,爭取明年再考。如果年齡大了,失去了再次高考的機會,那就更應該以此激勵自己,以更頑強的精神走自學之路,奮力攀登科學文化知識的高峰。那種遭受挫折和失敗後便放棄進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②、正確歸因

我們在認識和對待挫折時,還要學會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外界客觀因素,一類是內在主觀因素。按照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來看,人對原因的歸結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外歸因和內歸因。傾向於外歸因的人,慣常於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外部力量控製的,這種外部力量可以是運氣、機會、命運、他人的權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無法預料和支配的因素。傾向於內歸因的人,則習慣於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內部力量控製的,支配自己成功、失敗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確歸因,就是要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或是內外部兩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起作用的。正確的分析和歸因,是應付和解決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礎。把成敗結果一概歸因於外部因素的人,固然不能對行為作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麵對挫折會感到無能為力和束手無策,從而不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難和改變失敗的處境;但是,把成敗結果統統歸結於個人的努力不足,過多地責備自己,也是不現實的,同樣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起合理的責任,有效地改善挫折處境。

對於慣常於遭受挫折,不加分析,不問青紅皂白,便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麵歸因的人,尤其應當注意要作符合實情的、準確的歸因。隻有以積極的態度去冷靜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及時找出失敗的症結所在,才能從本人的實際條件出發,用切實的行動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變。

③、調節抱負水平

抱負水平是人在從事某種實際活動之前,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規定的標準。規定的標準高,則抱負水平高,規定的標準低,則抱負水平低。這個自定的標準,僅僅是個人對自己所達到的成就的一種願望,與從事該活動後的實際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其行為的方向,那麼,抱負水平則決定其行為達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標,不然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關鍵在於目標的水平高低和他所確立的標準是否合適。假如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達到目標,但是那種成就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滿足,對於增強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他的身心潛能實際上處於被埋沒的狀態,沒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就會產生由於空虛、苦悶、不滿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反之,如果抱負水平過高,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他雖然會全力以赴,但是仍然力不從心,達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標,這就會使自己產生失敗感,挫敗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形成人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形成動機--目標方麵,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個人的抱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會使人產生一種"有所成就"的感覺,即成功感、成就感,而使人受到鼓舞,使人提高信心,去達到新的目標;反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則會產生一種挫折感、失敗感,從而引起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降低抱負水平,喪失信心,甚至放棄作進一步努力的嚐試。

所以,確定適度的抱負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敗,獲得成功與自信,使自己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個人抱負水平的不同,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①、成就動機的強度

成就動機強的人,抱負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動機的人,抱負水平就很低。成就動機強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過"怕失敗"的心理,成就動機低的人,"怕失敗"的心理超過"求成功"的心理。

②、過去的成敗經驗

抱負水平的形成,不僅取決於對未來成功或失敗的預測,而且取決於對過去的成功或者失敗的估計和評價。這主要表現在:

a成功的經驗能導致抱負水平的提高,成功的經驗越強烈,以後的抱負水平就提得越高。

b失敗的經驗能導致抱負水平的降低(或拒絕提高抱負水平)。失敗越厲害,以後的抱負水平就降得越低。

c成功和對進一步成功的預期,可以增加對工作的興趣;失敗和對失敗的預期,可以減少對同類工作的興趣。

d個人的抱負水平不僅受個人的直接的成敗經驗的影響,而且也要受團體的間接成敗經驗的影響。當一個人從事他過去從未做過的工作時,確定自己的抱負水平往往是根據以往他人或團體的成敗經驗作為參考的。例如,對於某種考試(研究生考試、留學考試等),自己沒有參加過,缺乏直接經驗,這時如果要定出自己的抱負水平(估計自己要獲得的分數),則往往以過去本班或本係同學的成績作參考。因此,隨著團體或團體中某些有影響的人物在某項活動中成功或失敗情況的變化,自己在該項活動中的抱負水平也會發生變化。

③、自信心的影響

a自信心強的人(過去曾有多次成功的經驗),比缺乏自信心的人所定出的抱負水平,要更高一些,也較為適當一些。

b自信心強的人喜歡較為困難的工作和活動,其抱負水平也高,並常有遭到失敗的危險。

c自信心與努力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工作有關,在這個領域內所定的抱負水平比較符合實際,但在其他領域內所定的抱負水平,就可能不符合實際。

d不穩定的過分努力的人所定的目標,往往會遠遠超出他們以往的成績。

④、外界條件的影響

如父母、老師、朋友、上級的期望,社會風氣、團體氣氛的影響,都可能使個人的抱負水平發生變化。若整個社會氣氛都指向較高的目標,則個體的抱負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同樣,一個士氣高昂的團體,一個充滿生氣的集體,其成員的抱負水平也往往比較高。

⑤、目標的接近程度

距離目標越近,越易提高抱負水平,反之,抱負水平則低。例如,一個國家隊的運動員立誌要在國際比賽中奪得世界冠軍,而一個一般運動水平的運動員或是對體育運動沒有什麼擅長的人,就不會產生這種抱負,因為這離目標的距離實在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