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何理解孩子的“聽話“
作為孩子,從父母那裏聽到的最多的教導就是:要聽話。在家裏聽家長的話,在幼兒園裏聽阿姨的話,在學校裏聽老師的話,在單位裏聽領導的話......有些父母甚至為自己孩子不乖巧、不聽話而愁眉不展、大傷腦筋。
孩子天真單純,年幼無知,在很多事情上的確需要大人的指點。但是要求孩子一味的言聽計從卻也未必是好事。一方麵,父母的過度管製可能束縛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挫傷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事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養成無論大事小事都依賴父母、依賴大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麵,父母的過分限製還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明知故犯,有意和父母對著幹。無論哪一種後果,都不是父母們所希望的。因此,身為父母,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足夠廣闊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發展。家長必須清楚:不聽話的孩子可能更有主見和創造力,因此,在孩子變得聽話的同時,也許就是走向平庸的開始。
1.不應讓孩子束縛於條條框框之中,因為不聽話的孩子也許更易成才
小勇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的頑皮讓媽媽和老師都深感頭疼。他的媽媽總是向別人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乖,我的孩子卻這麼搗亂!這麼小就老是惹禍,將來長大了會變成什麼樣啊!"的確,有許多媽媽都深為孩子的頑皮而頭疼,孩子常常會因為頑皮影響成績,或是成為學校裏老師訓斥的對象,但是頑皮真的不好嗎?
大家都知道發明家愛迪生吧,愛迪生在少年時頗惹人厭:功課不好,不聽老師的話,無法與同學相處等......是眾所周知的典型劣等生。惟有他的媽媽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之所以被認為是劣等生,主要在於他的思想體係與一般人相差太大,而非他的能力不如別人。
世上有成就的人,在少年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怪癖,至少他的思考形態與大人不相同。譬如說,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當別人意見與自己類似時,絕不積極發言;但等意見相反時,他就開始大唱反調。
這些創造工作者所具備的是獨特的頭腦,目前教育卻在壓抑這些人。
德國心理學家海瑟曾追蹤調查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及毫無反抗意識的孩童行為。追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誌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發展成意誌力強的隻有24%,大多數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
孩子在2~5歲時正是自我啟蒙期,他們開始動腦筋想東西及觀察事物,若在此時壓抑孩子的反抗或消除其抗因,反而阻滯了孩子自由想像的能力。
法國家庭有一項傳統,父母親經常有意指導,使孩子的想法與自己不同,這確實是充分了解兒童發展心理的做法。
希望擁有一個"好孩子",大多是父母的希求。
孩子比較頑皮,一方麵這是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麵,說明孩子的確是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們往往敢於打破常規,做出驚人之舉。
也許有人認為,"壞孩子"更具潛力,是標新立異的反調,而事實上這並不是歪理,隻要將各種事實整理分析,必然會導出這樣的結論:反抗的孩子、調皮的孩子以及亂來的孩子,都隱藏著能夠發揮創造力的可能性。
媽媽不必過分為孩子的頑皮而頭疼,隻要不是頑劣,讓他們自由地成長吧!不要以為隻有"聽話"的乖孩子才會成才。
2.孩子插嘴並非一無是處,身為父母不要扼殺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張虎是一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已上小學二年級了,學習成績很好,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張虎有個"毛病",老喜歡接別人的話。有一天,家裏來了媽媽的幾位朋友,大家高興地坐在一塊談天說地,回憶過去,暢敘友情,張虎也閑不住,坐在媽媽的身邊,時不時插話、接嘴。阿姨們因不願太冷落張虎,有時也與他說上一二句,然後又與別人暢談起來。虎子忍不住了,纏著一位阿姨連提幾個問題,阿姨正不知如何回答時,張虎媽對虎子厲聲大吼了一聲:"小孩子插什麼嘴,滾一邊去!"張虎難過地走了,一連幾天都高興不起來。愛插嘴對於許多天性活潑、好奇心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然而在許多場合,孩子的插嘴卻讓大人感到是一種幹擾,甚至覺得大煞風景,沒了談興。有些人甚至還認為小孩插嘴是一種沒禮貌的表現。
其實,孩子插嘴並非一無是處。應該說,大人談話時孩子能夠插上嘴,說明孩子的理解力已相當不錯,最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插嘴提問顯露了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稀裏糊塗地扼殺了孩子的那份可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孩子插嘴畢竟幹擾了大人的談話,特別是有些大人的談話重要而又不希望孩子知道具體內容時。而且如果讓孩子養成了亂插嘴的習慣,那麼孩子很容易養成對人不尊重、不禮貌的不良品行,直至討人厭。因此,對愛插嘴的孩子就要適當加以引導和控製。
如果大人的談話很重要,那麼最好不要讓孩子旁聽,大人可以明白地告訴孩子,大人要談自己的事,不希望孩子參加。另外,還可以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去做,讓孩子感到大人並沒有忽視他的存在。
如果大人的談話並不特別重要,讓孩子旁聽也無所謂。孩子在旁聽過程中,如果適當地插些嘴並對大人的談話不造成幹擾,也沒什麼不可。但如果孩子頻繁地插嘴,幹擾了大人的談話,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隨意插嘴、妨礙大人的談話。一般說來,對孩子提出要求並說清道理,孩子還是能夠按要求去做的。實在不行了,就可以暗示孩子去做其他事,等事後再教育孩子,不要當著眾人的麵責罵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對孩子的插嘴行為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如果能控製自己的言行了,那麼在旁聽大人談話時隻要覺得不妥或大人有暗示時就能控製不插嘴。當然,這對孩子來說並非易事,但如果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愛插嘴的確不能算是個壞習慣,隻是父母要告訴孩子,在別人談話時,還要學會傾聽。
3.勿將貪玩的孩子當作行為不良的壞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
李強是個貪玩的孩子,經常玩得誤了上學、忘了吃飯,李強的老師不止一次向李強的媽媽提出警告:"你家孩子太貪玩了,你可得好好管教。"
李強的媽媽當然知道自己的兒子的毛病,勸也沒用,罵也沒用,氣得逢人就說:"7歲看大,8歲看老,這孩子今年都9歲了,還天天隻知道玩,將來幹不了大事,準沒出息!"果真如此嗎?難道貪玩的孩子就一定沒出息嗎?
陳毅小時候酷愛踢球,為能踢球,他想過各種辦法,把豬尿泡(膀胱)吹起來,用布或皮子縫合起來當球踢。
列寧小時候喜歡玩小動物,觀察小動物的出沒。一次他觀察屎殼郎的洞,發現屎殼郎就像一名工程師,把洞裏安排得井井有條,洞裏麵分了許多小格子,他發現了那些空格子的用途,還了解到屎殼郎的繁殖過程。
撒田耳蘭格小時候對鳥能在空中飛翔很感興趣,他經常仰望藍天,對著飛行的鳥仔細觀察,經常玩鳥飛的遊戲,長大後終於成為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
愛迪生小時候看見母雞在雞窩裏孵小雞,他也去雞窩孵小雞,他想為什麼母雞能孵出小雞而我不能?他通過玩,接觸了許多事物,對不明白的事物都存有好奇心,經常提出一些怪問題,最後終於成為世界大發明家。
所以,認為貪玩的孩子不能成才,這是不正確的看法。"遊戲是兒童的天職",孩子不玩就不能很好地成長。遊戲能以各種方式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創造性的遊戲活動有助於培養兒童良好的自我意識。在遊戲活動中,往往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因此孩子常能不受任何失敗的威脅,而且他們總是在某種情況上獲得成功。這樣孩子就自認為自己能幹,從而增強自信心。即使是在不順利時,他們也沒有什麼思想負擔,因此通過遊戲,孩子總會把自己看做是成功的、有價值的,這是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及人生觀的重要起步,而且這也是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機會。
孩子多人在一起遊玩時,就學會共處。通過遊戲能統一或建立共同的興趣與共同的活動目標。在共同遊戲當中,孩子便知道了一些淺顯的人際交往、人際關係的概念,如:合作、幫助、你的、我的......
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媽媽們可以在旁邊觀察一下,將會發現他們在玩時思維非常活躍,而且具有很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然,孩子除了玩,還有許多重要的事要做。的確,不能整天沉溺在玩中,像李強這樣玩得耽誤了學習是不合適的。
媽媽們可以適當改變一下態度和策略,孩子不是愛玩嗎?當然可以,但是約法三章,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不該玩,既不能不給孩子一點玩的時間,也不能縱容孩子隨心所欲地玩。而且,媽媽們要主動出擊,帶著孩子玩,教孩子玩。例如周末媽媽們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出去郊遊,去公園、去博物館、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不僅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而且在玩中提高了趣味,學到了知識,並且母子之間更加融洽,更容易溝通。
曾經有位媽媽很苦惱地告訴,孩子老是玩遊戲機啦,孩子總是和一幫小朋友玩得沒影啦,其實解決辦法是一樣的。媽媽們要有信心,要有恒心,把他們的一些正當的興趣引導到合適的發展道路上,而對那些不好的、庸俗的"玩"法,及早不動聲色地幫助孩子糾正,讓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
孩子愛玩是正常的。不過若到了貪玩的程度,媽媽還是要加以注意為好,及早規範,耐心引導,可千萬不要簡單地斥以"沒出息"噢!
4.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應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咪咪7個月了,已經可以坐在墊子上玩玩具。她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臉上總是帶著逗人喜愛的笑容。大家都喜歡她,爸爸媽媽更是一有時間,就哄她、逗她。今天,媽媽把她放在地板上玩,自己在旁邊的桌子上寫論文。漸漸寫入了神,幾乎忘記咪咪的存在。這時,咪咪忽然大聲哭起來,媽媽一躍而起,跑到咪咪身邊,檢查是否有什麼傷痛,但並不見咪咪有任何不適,便仍舊回到桌旁寫東西。很快咪咪又尖叫起來,仿佛被咬了一下,媽媽又一次跑到她身邊,輕輕擁抱著咪咪,寬慰著她,卻還是不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裏如果我們檢查一下咪咪啼哭所產生的原因,很容易看出咪咪的目的是什麼。咪咪已習慣了得到大人不斷的注意,眼看著媽媽寫入了神,即使發出些吸引她注意的聲音,也不能喚起媽媽的注意抬頭看她一眼。她以為媽媽不喜歡她了,因為她不像前幾天那樣注意她,於是性急地大哭起來。聽到她的哭聲,媽媽便立即轉移注意力到她身上,不停地摸摸、抱抱、吻吻,咪咪不哭了,而這正是咪咪所需要的,因而她開始學會運用這一技術,達到吸引媽媽注意的目的,以至屢試不爽。如果媽媽拒絕對咪咪的啼哭做出反應,她會放棄這一方法而另尋他途。當然,如果媽媽能懂得咪咪的需求,在她安靜地玩耍時,經常回過頭看她一眼,給她讚許的微笑,或說一兩句話語,咪咪的目的達到了,也就會停止啼哭,不再用其他的方式打攪媽媽。
獲取注意力是兒童常有的四種錯誤動機中的一種。之所以稱之為錯誤動機,是因為這些動機是建立在錯誤的如何獲取歸屬感和重要感的假設上。其他的三種動機是權威,報複和自卑。在這種動機支使下的行為的主要目標,就是找到歸屬感和重要感。孩子與成人一樣具有社會屬性,是否感覺到屬於一個群體,決定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孩子所做的任何事都有一個潛在的目的,也就是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孩子從一出生就在探索能使他獲得歸屬感與重要感的手段。對能使他感到有一席之地的行為,孩子會不斷重複,而使他感到對尋求歸屬感無所幫助的行為卻很快被放棄,獲取注意力、展示權威、報複及自暴自棄都是與尋求歸屬感與重要感有關係的。與這一基本的目標相關聯的手段被稱作當前目標。孩子們認為:注意力和展示權威幫助他們獲得歸屬感和重要感。報複使缺乏歸屬感和重要感的孩子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補償,自暴自棄是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孩子的惟一選擇。
隻有當我們正確地診斷孩子的行為動機這種病根,才能采取適當的有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從而用正確的手段實現自己的根本目標。判斷孩子的行為動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樣的舉動會出於不同的動機。例如:孩子不肯吃飯,可能是為了打斷父母的對話,以便讓父母都來照顧他進餐,也可能是為了向父母顯示自己的權利,不願輕易服從父母的吩咐,再可能是為另外的事向父母進行報複,究竟是哪一種動機,要據情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