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因素對人體免疫係統的影響(1 / 3)

第四卷 心理診斷研究選萃 第五章 心理因素對人體免疫係統的影響

心理因素對人體免疫係統影響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開始蓬勃興起,成為健康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有三方麵因素影響它的興起與發展。(1)越來越多的疾病被歸入免疫係統介導疾病。如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各種的硬化症、癌症、艾滋病等。人們希望心理因素對人體免疫力影響的研究能對免疫係統介導疾病的病理及治療有所啟發。(2)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因素對生理產生影響的機製。健康心理學以往的研究在這個方麵比較薄弱,所以免疫係統作為心理與生理的一個紐帶,有望通過對它的研究探知生理與心理間因果性的聯係。(3)以動物為對象的有關研究取得的成果引發心理學家進一步以人為對象進行研究的興趣。研究表明:動物的免疫係統改變可以由經典性的條件刺激引發。隻是在研究人的免疫係統時,更注重的是心理因素對免疫係統的影響。

據統計,近10年來,約有數百篇論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心理因素對免疫係統的影響。涉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應激、情緒、人際關係等。作為免疫係統變化的指標主要有兩類:一是數量型指標,指的是血樣中白血球數量的變化,主要是自然殺傷細胞、淋疤T細胞、B細胞數量的變化。二是功能型指標,包括細胞免疫功能指標和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前者指免疫細胞的活性及增殖能力的變化,後者指免疫細胞的生成物(如抗體)的產生及變化。主要的細胞免疫功能指標為NK細胞的活性、淋疤T細胞、B細胞的增殖能力等。由於皰疹病毒的特殊性,其抗體的產生變化多被研究者作為體液免疫功能的指標。

一、應激對免疫係統的影響

應激對免疫係統影響的研究在兩種不同狀態下進行,一是自然應激狀態,另一是實驗應激狀態。

1自然應激狀態

自然應激狀態下的研究,主要以生活中的壓力事件為自變量。Glaser,kiecott-Glasler等人研究了專業考試對醫學院學生免疫細胞機能的影響。係列研究的結果表明:麵對考試的壓力,學生的各項免疫細胞應答指標均有下降,如NK細胞的活性,淋疤細胞的增殖能力,而皰疹病毒的抗體數增加。

至於積極生活事件與消極生活事件對免疫力影響的對比研究則顯示:積極生活事件會導致免疫球蛋白IgA的增加,而消極生活事件會減少免疫球蛋白IgA。並且,受積極生活事件影響的這種抗體增加會持續兩天時間。這個實驗證實了日常生活事件對免疫係統的調節作用。並且提示人們積極生活事件有助於疾病的康複。

長時間(數月乃至數年)生活壓力對人體免疫係統的影響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70年代末三裏島基地發生了幾起嚴重的事故。測查顯示,該基地附近的居民近十年來一直處於相對較強的應激狀態。Mckinnon等人研究發現:三裏島居民與作為對照組的別處居民相比,其皰疹抗體的數量明顯多於後者,這一結果暗示三裏島居民的細胞免疫能力較差。Esterting(1994)的研究也基本支持了長期生活壓力對人體免疫係統有持續影響的結論。

2實驗室的暫短應激狀態

由實驗情境引發的暫短應激(持續約5-20分鍾)也會影響人體的免疫應答,主要表現為NK細胞與T細胞的數量變化。有一個研究的結果還顯示,免疫應答的變化在應激狀態出現後的5分鍾表現出來,約在應激狀態消失後的1小時回複原狀。

實驗室研究十分有利於揭示應激影響免疫力的生理機製。例如,Manmck等(1991)的研究顯示: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係統高強度興奮的人往往表現出最明顯的免疫力變化。相反那些交感神經係統在應激狀態下不被激活的人,其免疫力的改變也微乎其微。這個結論已為多次重複實驗所證實。

交感神經與免疫應答間的相互關係暗示著一種可能,即由應激引發的交感神經係統的反應會引起免疫係統的改變。至於這種影響是相關性的還是因果性的,需要實驗來證明。

最近的兩個實驗研究試圖證明這種影響的因果性。與同類實驗有所不同,這兩個實驗均增設了一個自變量。實驗組的被試分成兩組,實驗時一組服用安慰劑,一組服用作用於免疫細胞防止交感神經分泌的荷爾蒙藥物。如果應激對免疫細胞機能的影響是通過交感神經係統傳遞的,那麼藥物組應該有效地消除由應激引起的免疫係統的改變。Bachen等的研究表明:藥物組有效地抑製了由應激引起的NK細胞的活性與數量的變化。兩個研究結果都提示我們:免疫力的改變是由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的活動引起的。交感神經係統是主要傳遞者的結論也為那些以體液免疫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