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第一章 首尾擊
首尾擊者,建城立壘,一在敵前,則敵腹背受敵,未有能善其後者。其說與夾擊不同,夾擊者,臨陣合勢,取勝一時;首尾擊,則令敵常分應矣。敵應前而我擊其後,敵應後而我擊其前,我力常專,敵力常分,糧道艱阻,內援不通,進退維穀,所備皆急。曠日延久,情見勢詘,因而製勝,罔有不濟。第敵後之師墮敵腹中,易為敵陵,必據險阻堅壁,足糧餉,將智而勇,卒少而精,敵斷不得而欺我,方可成功。不然,徒委偏師於難相救之處,非計矣!
【譯文】
首尾擊,就是在敵軍之後建城立壘,大軍在敵之前,敵人腹背受敵,沒有能善其後的。首尾擊和夾擊是不同的,夾擊是臨陣合勢,取勝於一時;而首尾擊卻使敵軍常常要分散兵力來對付的。敵軍在前邊應付,我在後邊打擊;敵軍在後邊應付,我在前邊打擊。我的兵力常常是聚合為一的,敵人的兵力常常是分散的。敵人的運糧之道被阻塞,內援不通,進退維穀,到處告急,曠日持久,情勢日益見詘,我乘機而製勝,沒有不成功的。隻不過我派出到敵後之師,深入到敵人的腹地,很容易被敵人侵淩,所以,一定要占據險阻,把軍壘修得堅實,準備充足糧餉,將領智而勇,士卒少而精,使敵人無法欺淩我,這才能成功。不然的話,隻不過白白地把偏師拋棄在敵人腹地,難以相救。這是失策!
第二章 擊後
擊後與反擊,雖似而實異。反擊者,臨戰乃出其陣後反擊也;擊後者,謂置壘於前,敵兵來拒,我潛遣偏師從間道出敵之背,或焚其輜重,或火其積聚,或敗其別旅,或劫其後營,或侵其糧運。輜重焚則軍窮,積聚火則軍饑,別旅敗別失援,後營劫則氣奪,糧運侵則難支。我正兵乘而擊之,可令莫支。蓋敵既以大兵向我,以為我不能越彼,而使其內顧之慮;其後兵萬萬不虞我至,而懈弛無備,所以必勝也。此出人不意,掩襲一時,倏出倏入,而非可以持久者,又與尾擊不侔。
【譯文】
從敵人後麵打擊,與反擊相比,雖然相似,而實際上是不同的。反擊,是在臨戰之時在敵人陣後反擊;從敵人後麵打擊,是在前麵設置軍壘,當敵兵來到時,與之相抗拒,另外派遣一支部隊從小道上進到敵人背後,或者是焚燒敵人的輜重,或者燒掉敵的積聚,或者是擊敗敵人的分支,或者是劫掠敵人的後營,或者是侵犯其運糧之道。輜重被燒掉,軍隊就會困窘;積聚被燒掉,軍隊就會饑寒;分支被打敗,就失去了援軍;後營被劫掠,士氣就會衰落;糧道被侵犯,軍隊就難以支持。我正兵乘機而打擊它,敵軍就無法抵擋了。敵人指揮大軍來向我進攻,認為我不能穿越它的大軍,而給它造成內顧之憂。其後軍的士卒也萬萬想不到我軍會來到,而懈怠無備,所以,我能必勝。這時出人不意,突然掩襲,倏然出而倏然入,並非是可以持久作戰的,這又和"首尾擊"不同。
第三章 掩襲
掩襲者,襲其無備也。未備而掩之,則其上下必驚,士眾必亂。是兵也,潛如鬼神之無朕可窺,疾如迅雷之不及凝目,唯在乘其隙耳!過險不戒,吾掩之;卻陣未列,吾掩之;三軍之食,吾掩之;營柵未成,吾掩之;地利未得,吾掩之;師老疲敝,吾掩之;涉水半渡,吾掩之;人心怯弱,吾掩之;士眾駭惑,吾掩之;恃勝而驕,吾掩之;謀慮未定,吾掩之;上下攜貳,吾掩之;其眾方退,吾掩之;大寒大署,吾掩之;警守未嚴,吾掩之;孤軍無援,吾掩之;枵腹待哺,吾掩之;遠來新至,吾掩之;將離士卒,吾掩之;其陣既亂,吾掩之。有此數者,疾趨而襲,罔有不克。如嚴備焉,未可以得誌也。
【譯文】
掩襲,是乘敵沒有防備之時而襲擊它。敵人沒有防備而受到打擊,上下一定會驚慌,士眾一定會混亂。掩擊之兵,像鬼神一樣沒有形跡可以窺測,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樣疾速,隻是利用敵人的可乘之機。敵軍通過險阻之地而不戒備,我給以掩擊;退軍還未成列,我給以掩擊;三軍將士正在吃飯,我給以掩擊;軍營的欄柵還未修成,我給以掩擊;沒有占據有利地形,我給以掩擊;敵軍疲弊,士氣衰落,我給以掩擊;軍隊渡河渡了一半,我給以掩擊;敵軍人心怯懦,我給以掩擊;士兵們驚駭疑惑,我給以掩擊;因為取勝而驕,我給以掩擊;敵軍的謀劃猶疑未定,我給以掩擊;敵軍上下不齊心,我給以掩擊;敵人的大軍正要退卻,我給以掩擊;在大寒大署之時,我給以掩擊;敵軍的警備、防守不嚴,我給以掩擊;敵軍孤軍無援,我給以掩擊;枵腹待哺,我給以掩擊;遠來新到,立足未穩,我給以掩擊;敵軍將士分離,我給以掩擊;敵陣已經混亂,我給以掩擊。在這種情況下,我迅速對敵人進行打擊,沒有不戰勝的。但是,敵人如果作好了嚴密的防備,我就難以實現我的目的了。
第四章 突擊
將謀用密,攻敵欲速,是以兵家貴突擊焉。乘人不備,遴選死士衝突而前,其兵用少不用眾,將必驍,士必勇,心必一,氣必銳,力必蓄,敵必近。所謂近者,敵至三十步外,方始突之,遠則敵既見而有備,我氣竭而難入。勢如旋風,疾若決機,或突其前,或突其脅,有進無退,使敵倉隍驚怖,無所措手,斯無堅不入,無陣不亂矣。
【譯文】
將帥的謀略要秘密,進攻敵人要迅速,所以,兵家把"突擊"看得很重要。突擊要乘人不備,選擇敢死的勇士衝鋒向前,其兵力宜少不宜多,將士都必須十分驍勇,心要齊一,士氣要銳,力量要積蓄充足,離敵人一定要近。所謂"近",就是敵人來到三十步外時,才開始突擊,遠了敵人看見之後就會有所準備,而我力氣衰竭也就難以攻入。突擊,要勢如旋風,迅疾如擊發槍機,或是突擊敵人的前軍,或是突擊其兩翼,有進而無退,使敵人倉惶驚怖,手足無惜,這樣就能無堅不入,無陣不亂了。
第五章 製突
敵以勇力冒死之士,衝突而前,誌在必入,我無以待之,能保障之不亂乎?必厚集其陣,使我之勢既固,而以強弩勁弓叢而迭射,厚甲長戈奮死抵敵。矢如蹳集,刃著堵進,嚴其督勵,峻其刑誅,隊伍微有開合,足蹤微有退卻者,在所必戮。士卒知不可犯,是以寧死鬥,毋動移,所謂"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也。至結車連騎,撼憑險阻,令敵衝突萬不能施,斯又在臨地製宜,預為之備。
【譯文】
敵人用敢死的勇士衝突而前,一定要衝入我軍,我如果沒有辦法來對付它,能保證營陣不亂嗎?要想製服敵軍的衝突,一定要厚積其陣,使我軍的陣勢穩固,而以強弩勁弓,聚結在一起輪流發射;用厚甲長戈,奮死敵。箭矢如雨,刀刃如林,在這時一定要嚴加督護、激勵,嚴峻刑罰,隊伍稍有些開合,士兵稍微有所退卻的,一定要殺掉。士卒知軍紀不可違犯,所以拚死而鬥,一點也不動搖。這就是"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啊!至於將戰車、騎兵連結起來,依憑險阻,使敵人一點兒也無法衝突,這又在於能因地製宜,預先有所準備。
第六章 先擊強
兵之所以先擊強者,蓋擊蛇擊首之說也。擇堅強之處,選銳以衝之,奮勇以入之,以我完力,擊彼微瑕,可以逞矣。所謂瑕者,或乘其驕,或乘其懈,或乘其亂,或乘其勞,有可投焉,指麾三軍,竭力致死,期在必克,深入其陣,無不摧敗。強者既摧,餘自潰矣。苟無瑕可乘,又常觀變,豈宜妄動?
【譯文】
用兵,之所以要先擊強,就是"打蛇要打頭"的說法。選擇敵人的堅強之處,選擇精銳的士兵衝擊,奮勇而入。用我的完全之力打擊敵人的微瑕之處,就可以成功。所謂"瑕",或是乘其驕狂,或是乘其懈怠,或是乘其混亂,或乘其勞困,有可以打擊之處,就指揮三軍,竭力致死,誌在必克,深入敵陣之中,無不被摧敗。強者既然已被摧敗,其餘的自然就不摧自潰了。假如敵軍無瑕可乘,就應當經常觀察敵人的變化,不能夠輕舉妄動。
第七章 先擊弱
兵有餘威奪人者,謂其乘既勝之威而薄之,則我有盡掃之勢,而彼有既褫之魂,無弗勝矣。其法,在先攻其弱,弱者既破,強者可圖。我得勝而氣壯,彼孤立而失勢。然必審敵鋒之堅脆,將帥之能否,士卒之勇怯,紀律之治亂。如敵強鋒銳,將強士勇,而我又先攻其弱,無損其強,而我之戰力已疲矣,其能勝乎?
【譯文】
用兵,有用餘威來奪人的,也就是乘著戰勝的聲威而迫敵,我有盡掃落葉之勢,而敵軍已喪魂失魄,沒有不被戰勝的。方法是:先進攻敵軍中的弱者,弱者被擊破之後,強者自然也就可以進行打擊了。我得勝而氣壯,敵軍失去援軍孤立而失勢。然而,要先擊敵之弱兵,一定要知道敵軍鋒芒銳利與否,將帥有無才能,士卒是否勇敢,紀律是否嚴明。假若敵軍強大,鋒芒銳利,將強士勇,而我又先攻其弱,這不僅無損其強,而我的戰鬥力已經疲弊了,這怎麼能夠取勝呢?
第八章 用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