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章 操練
從古國家巨弊,莫臣乎平時武備廢弛,卒聞有警,招募而即使之戰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夫不教之民,盡市民也,即韓淮陰之出奇,豈驅市人而戰乎?予謂操練不可不講也。然觀今時,操練雖窮年,無益於事;旗幟雖有,不諳指揮;金鼓雖有,不曉進退;器械雖有,不堪攻擊;部陣雖有,不識奇正;士卒雖有,不汰老弱;手足雖有,不習技藝;將帥雖有,不精兵機,唯竊操練之名,模仿故事而分立、而奔走、而喊噪,有同兒戲,將官據高案而視之,亦不知何以。趨蹌如斯,殊可歎也!夫操練之法,在上選器械,教師鹹備,三令五申,驅而用之,必能臨陣殺賊,為國報效。第操之雲者,非止操步陣也,操其技藝,使之精熟;操其耳目,使之不驚;操其心誌,使之不亂;操其膽氣,使之外不畏敵,內不愛身,故萬人可操,百人可操,雖數人亦可操,必使弱士可為賁諸,百人可當萬眾,此操之最上也。夫善操之將,即善戰之將,三軍平素愛如父母,畏如神明,上下之情相通,兵將之法相習,故可與蹈湯火,可以赴深溪矣!然而國有此臣,善將將者,便當諒其心跡,責其後效;假令謗篋心疑,息壤易信,操之一人,用之又一人,兵不識將,將未必賢。臨事易將,兵家之忌也。久任成功,其昔人所貴乎?
【譯文】
從古至今,國家最大的弊端,莫過於平時武備的廢弛。在國家危急之時,就把士卒們招募而來,並且馬上使他們投入戰鬥。孔子說:"率領未曾教練的人參戰,實際上是把他們丟棄給敵人。"所謂未曾教練的人,也就是市井之民。即使是淮陰侯韓信出奇兵,難道是驅策市井之民而戰嗎?所以我說操練不可不講。然而,當今的操練即使窮年累月,也是無濟於事的。雖然有旗幟,卻不懂得指揮;雖然有金鼓,但卻不懂得進退;雖然有器械,但卻不能勝任攻擊之事;雖然也有部陣,卻不知奇正之法;雖然有士卒,卻不能淘汰老弱之兵;雖然都有手腳,卻不習技藝;雖然有將帥,卻不精於兵機要略。這不過是竊取操練之名,模仿別人過去的作法,分合、奔走、呼喊,就像兒童們做遊戲一樣。將官們倚靠著高高的案幾而看著這一切,也不知所以然。像這樣的快走急趨,確實是可歎惜的!操練之法,在於精選器械,準備齊教師,三令五申,然後驅策使用他們,就一定能夠臨陣殺敵,為國報效。不過,"操"的意思,並非隻是操練步陣,還要操練士卒們的技能武藝,使他們能夠精熟;操練他們的耳目,使他們上陣之後不驚慌;操練他們的心誌,使他們上陣之後不心亂;操練他們的膽氣,使他們不畏懼敵人,不怕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萬人之軍可以操練,百人之隊可以操練,即使隻有幾名士兵也可以操練。這必定能把弱兵轉變為孟賁與專諸那樣的勇猛之士,即使隻有一百人,也能抵擋住萬人大軍。這是操練中最上等的。善於操練的將領,也就是善於作戰之將領。三軍將士平素熱愛他,就像熱愛自己的父母;畏懼他,就像畏懼神明,上下之情相通,士卒、將帥之法互相熟習,所以,可以和他們一起赴湯蹈火,也能夠和他們一起奔赴艱難險阻了。然而,假如國家有這樣的將帥,善於使用將帥的人應該體諒他們之心,要求他們立功。假如因為誹謗流言而疑心他們,而不信任他們,操練軍隊的是一個人,指揮、使用這支軍隊的是另一個人,兵不認識將,將也未必賢能。臨事而改換將領,這是兵家之忌。長久地任用一個人,使他建立功勳,這是過去的人所崇信的作法。
操練士卒之法,使他們操習兵器,學習攻擊,這種作法是由來已久的了。而所謂的操練膽氣心誌,古時的人也嚐試過。過去,闔廬在五湖考試想參加軍隊之人。他用劍刺入被試者的肩膀,血流滿身,被試之人如果沒有畏懼之色,就把他錄用到軍隊中。勾踐在他的坐臥之處考試他的人民,人們爭著赴湯蹈火,死的人有一千多,勾踐趕快鳴金而讓他們退回。這難道是這些人好死而惡生嗎?這是完全是鼓舞振作的作用啊!
明朝建立之初,兩淮流域的郡縣,大多被高士誠所占據。高皇帝(朱元璋)想把它奪取過來,就下令安撫居民,率領將士們分隊演習作戰,戰勝者賞賜十兩銀子。受傷而不退縮的,也是勇敢之士,也給以一些賞賜。並且到處供應酒饌以慰勞士兵們,並且給傷病者醫藥。於是下令說:"兵刃不能白白握住,一定要練到血染雙手;船不能空練,一定要練到船傾覆、沉水。平素不練習弓馬,而想攻戰,沒有不失敗的。所以,我挑選了你們來進行操練。現在,你們如此勇健,臨陣殺敵,怎麼還怕不可戰勝對方呢?爵位、賞賜、富貴,隻有有功之人能得到。"回過頭來對史官詹同說:"兵不貴多而貴精,兵多而不精,隻會敗壞行陣。我近來聽說招募士兵非常冗濫,所以,特意告誡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一支精銳的軍隊。我這樣的作法,或許還有些用。"
鼓舞士兵的方法,很難一一說清。然而,以勇敢為貴,以怯懦為賤,這是應該先作到的。對於勇猛絕倫之士,尊崇他們,親愛他們,給予他們很重的禮遇以表示重視。這種異常的恩典,超出一般規格的事情,往往會使蒙受恩惠、受到破格重視之人感奮,而遠方之人聽說後也會歸附。古人向有怒氣之蛙曲躬行禮,所以勇士們都來歸附;齊桓公讓坐車避開擋道的螳螂,是因為其像勇士一樣不畏懼死而給予其禮遇。因為螳螂像勇士尚且給予它禮遇,所以,齊桓公南征,勢如破竹。鼓舞士兵們舍生忘死而殺敵,要投其所好,去其所惡,以堅定他們勇猛殺敵之誌向。
《武侯兵要》說:身體短小之人手持矛戟,身體長大之人手持弓弩,強悍之人掌持旌旗,勇敢之人擂擊金鼓,體弱之人充任廝役,有智略之人可以充當謀士,器械鋒銳,甲胄堅密,那麼,士卒們就能容易地勝任戰爭之事。進擊之人可以得到賞賜,後退之人將會得到刑罰處治,軍隊的行進配合以必然的賞罰,那麼,就能進不可擋,退不可迫,士兵們雖然分散隔絕,但所列戰陣不散;雖然打了敗仗,隊伍依然行列整齊,其士卒可以會合而不會分離潰散。
第二章 丁壯
兵法曰:兵無選鋒曰北。所謂選者,選其人於未教之先而教之,再選其人於既教之後而用之。以材力雄健者為眾兵,仍於眾兵之中,選其武勇超群、一可當百者為選鋒。所謂先登、陷陣、勢如風雨,全恃此輩也。善乎,周世宗曰:"兵務精不務多!"農夫百不能養甲士一,奈何取民之膏血,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怯不分眾何所懲乎?於是大簡諸軍,其士卒精強,每戰必勝。此選於既教之後者也。未教時之所選者,或以武藝,或以強力,或以膽氣,或以雄貌,須用鄉野壯人,無取市井遊猾。蓋野人力作而性樸,力作則素習勤勞,性樸則畏法奉令,易以誠信感之,恩愛聯之,不難就我彀中,而不測我顛倒之術。市井遊猾,不習勤劬,不畏法度,其在軍中,巧為規避,潛倡邪說,引誘群輩,故不宜用。然市井中,果有武藝精熟、膂力軼眾、膽勇過人者,又不在此論,在收用之得其術耳。
【譯文】
兵法說:士兵如果沒有經過"選鋒",就可以認為是已經敗北。所謂選,也就是先在未教習的士兵中進行選撥,然後進行教練。再在經過訓練的士兵中進行選撥,然後再進行使用。把那些材力雄健之人作為眾兵,再在眾兵之中選撥武勇超群、一人可敵百人的,這就是"選鋒"。所謂先登陷陣,勢如風雨,全依仗這些選鋒之士。周世宗說得好:兵務精,不務多。一百個農夫的勞苦工作,也無法供養一名甲士,為什麼要用百姓的膏血,來活養那些無用的人呢?再說,如果不區分勇健、怯懦,大家怎麼能夠有所懲戒呢?於是在軍隊中進行大選,士卒精強,就能每戰必勝。這是在經過訓練的士卒中進行挑選。如果在士卒們未經過教習時進行挑選,選擇的條件或者是武藝,或者是有很大的力氣,或者是有膽氣,或者是有雄壯的相貌;挑選時,應該在鄉野壯人中錄取,不要用那些市井的遊手好閑之人、奸詐之輩。因為鄉野之人勤力勞作,生性純樸,勤力勞作就能吃苦耐勞,生性純樸就能畏法奉令,很容易用誠信來感動他們,恩愛結合,很容易使他們入我彀中,而難以測度我的用人之術。市井遊手好閑之徒、奸詐之輩,不能忍受勞苦,不畏懼法度,在軍中耍巧逃避,暗地裏散布奸邪之說,引誘一起相處的士兵們,所以,這樣的人不應該取用。不過,在市井之人中,確實有武藝精熟、膂力超群、膽氣勇敢過人的,又另當別論,在於你使用得得法不得法而已。
第三章 精器械
方今各衛軍器,無論朽鈍不堪,亦已強半不備。宜妙選良工,大開爐冶,極其精利。以物試之,不如法者懲之,即令改造。閱器之法,躬親細驗,毋旁委他人,毋信手抽閱,任非其人則見欺,十視一二則遺漏,於是工匠皆以苟且塞責耳。士雖執器,安能取勝?以卒予敵,古人所忌。至若火器,古唯火箭火炮,迨我天朝,可稱大備,蓋陸續得之南中諸番,而時創以己意也。竊以為神機之營,不必仍前秘其法,須令郡縣廣其傳,而私鑄私藏,嚴法禁革。然火器易發難裝,臨陣常竭,敵乘我之竭而衝突,便至不支,須廣造毒弩勁弓機石,互換迭出,而火器仍旋裝旋用,庶無竭之患矣。
【譯文】
當今各個衛所的軍器,不要說已經朽鈍不堪使用,而且大多數也都不齊備了。應該選一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大開爐冶,使造出的軍器既精又鋒利。軍器造好後,要用物品來試驗一下,不合於要求的要給以懲罰,令他馬上進行改造。檢閱兵器,應該自己親自細細檢驗,不能委托給他人,也不能信手抽查,因為委托之人不可靠就會被他所欺騙;在抽查中,十個兵器,檢查一、二個,就會有所遺漏。這樣,工匠們就都會苟且行事、敷衍塞責了。士兵們拿著這樣的兵器,怎麼能夠取勝呢?這叫做把士卒們送給敵人,這樣做是古人所忌諱的。至於火器,古時隻有火箭火炮,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火器可以說是非常齊備了。這是因為陸陸續續從南中諸番中得到一些,而我們自己不時有一些革新創造。我認為,神機之營不必要再把造火器的方法保密,而應該令廣泛傳播到各個郡縣,不過要嚴格禁止私人鑄造,私人收藏。然而,火器容易擊發而難於裝填彈藥,臨陣之時常常接續不上,敵人就可以乘我接繼不上之時而衝擊我,這樣我軍就會支持不住。應該再多造一些毒弩、強弓、勁石,輪番使用,而火器也就能馬上裝填好馬上擊發,這樣,也許會沒有接續不上的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