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蕭何:開國名相(1 / 3)

第1章 蕭何:開國名相

一、沛縣起義巧謀劃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一舉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割據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係,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我國曆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可是,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製的搜刮,則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公元前210年秋,秦始皇病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不僅殺蒙恬、蒙毅等功臣,而且殺害了他的兄弟姐妹20多人,以致"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人心浮動,在秦始皇時已經蘊藏的階級矛盾,此時更達到極點,醞釀已久的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終於爆發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戍卒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旗幟。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江蘇吳縣,項梁、項羽叔侄二人殺死會稽郡守,號召起義。就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江蘇沛縣的反秦運動已在默默地醞釀之中,其中主要的策劃者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西漢開國丞相蕭何。

蕭何,江蘇沛豐人,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好友。劉邦少年時,不喜耕稼,專好吃喝遊玩,其父屢次勸戒他,要他學一技之長,不可空度時光,但他就是聽不進去,勤吃懶做,消耗家產。劉邦到了弱冠之年後,他也想找點事業幹,由於他交遊甚廣,尤其是與官場上的人也時常來往,其中就有蕭何、曹參等人,這些人便替他出謀劃策,教他學習吏事。劉邦對官場上的事情一學便會,不久便當上了泗水亭長。所謂亭長,就是斷查裏人獄訟,遇有大事,乃詳報縣中,因此與一班縣吏互相來往,天長日久,劉邦和他們的關係日漸親密起來,其中和他關係最要好的就要算蕭何了。蕭何因為文筆寫得好,這時在沛縣城中已經是掌有實權的主吏掾了。劉邦每次到縣裏辦事,都要和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一起飲酒,暢談心事。蕭何為人忠厚,心底善良,他作為劉邦的上級,處處照顧劉邦。即使劉邦有了什麼過失,他也往往利用職權為其開脫救助,儼然劉邦的兄長一樣。因此,蕭何和劉邦可以稱得上是患難之交、貧賤之交,他們二人的關係在日後的共同相處中得到了各種磨難與考驗。

劉邦雖然當上了亭長,可是他那遊手好閑的毛病卻沒有得到改變。正因為這樣,劉邦已是二十八九歲的人了,卻還沒有娶上媳婦,這件事令他的父親劉太公非常氣惱,時常托人為劉邦提親,但遲遲未有結果。鄉裏不是沒有好姑娘,隻因為劉邦向來好吃懶做,人們都不願將女兒嫁與他。劉邦也並不急著成親,還是混跡平康,得過且過。

劉邦的婚姻大事他自己不著急,而他的朋友們卻時時為他留心著。有一次,縣城裏來了一位呂公,名父字叔平,他與縣令是老朋友。這位呂公原是都城中一位破落官宦人家,因遭仇家陷害才舉家避禍來到此地。他膝下有兩男兩女,大女兒呂雉長得頗有幾分顏色,年方17歲,尚未許人,呂公很想在沛縣擇一佳婿,日後在當地也好有個依靠照應。蕭何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和曹參計議一番,決定讓劉邦去見見這位呂公,說不定這件美滿的婚事會成功的。

正好縣令顧全交情,令在城中居住,凡為縣吏,應出資相賀呂公。於是蕭何和曹參連忙去找劉邦,將這一情況告訴了他。呂公家門口這時已是門庭若市,熱鬧非凡,縣吏們個個提著重禮絡繹不絕,呂公及夫人、女兒相迎於門庭。此時,劉邦在蕭何、曹參、夏侯嬰陪同下提著重禮,衣冠楚楚地走進廳堂。蕭何在呂公耳旁輕聲耳語幾句,呂公回顧上下打量劉邦幾眼,然後又轉到劉邦身後端詳片刻滿意地一笑:"四位裏邊請!"

酒闌席散,賓客紛紛起身告辭,劉邦剛想起身告辭,被呂公喊住了,呂公注視劉邦微笑道:"老夫少時即喜相術,老夫所觀今日眾人無一能與你比,你日角鬥胸,龜背龍股,狀貌奇異,與常人大不相同,日後你必有榮華富貴,請問你娶妻沒有"?

劉邦搖搖頭說還未娶妻。

呂公點點頭微微一笑:"老夫有一小女年齡尚小,尚未許配人家,老夫願將小女許配於你,願奉箕帚,不知你意下如何?"

劉邦聽了此言,真是喜從天降,樂得飄飄然,當即翻身下拜,給嶽父大人請安。

轉瞬間吉期來臨,劉邦著了禮服前來迎娶呂雉,花轎後緊跟迎親的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呂公即命女兒呂雉裝束齊整,送上彩輿,隨劉邦而去。

劉邦心裏暗中感激蕭何,心想要不是蕭何,自己怎能娶上如此儀容秀麗、豐采逼人的美婦?事實也是如此,劉邦的婚事多虧了蕭何前後張羅,才使其如願以償。

蕭何在劉邦的婚姻大事上起了重大作用,同時,他在日常的交往中也時時處處關心著劉邦。有一次劉邦奉命西赴鹹陽,縣吏都送錢給劉邦,常規都給他百錢3枚,隻有蕭何給了百錢5枚。因此蕭何對劉邦的好處,使劉邦終生難忘,他總是說等他日後發跡了,一定要好好地回報蕭何。後來劉邦當了皇帝,果然不食前言,給蕭何屢次加官晉爵,封地賜田,以報當年之恩。

劉邦娶了呂雉,雖然相親相愛,但他是登徒子之流人物,怎能不在外拈花惹草?由於喝酒常去煙花之處,劉邦很快和曹家酒樓的曹女打得火熱,於是這裏也便成了他和蕭何等人說天談地的固定場所,每有空餘時間,他們便聚在這裏高談闊論暢所欲言,大吃大喝。

一日,劉邦與蕭何、曹參、夏侯嬰四人又聚在曹家酒樓。劉邦幹完一杯酒,微微一笑:"三位好友是否知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夏侯嬰說:"這全天下百姓都知道。"劉邦又低聲說:"那三位可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率眾起事首先反秦,現已攻破十幾座城池?"曹參點點頭:"吾等略知一二。"

劉邦頓了頓,環顧眾人:"如今二世暴政,烽火四起,民怨沸騰,吾等何不趁此時機幹番大事!"

蕭何立刻響應:"對!賢弟之言有理,我看這秦王朝氣數已盡,普天愁怨,遍地哀鴻,我等不能再為這秦王朝賣命了。"

曹參也讚同道:"這個無道的昏君,隻知剝削百姓,哪有治國之術。我看就依劉邦兄之言,我等何不幹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蕭何見大家思想一致,就轉向劉邦問道:"依劉賢弟之意......"

劉邦馬上說:"順從民心,奮舉義旗,推翻暴秦,重建太平。"

三人讚同道:"此言有理!我們立刻準備。"

劉邦望著蕭何,懇切地說:"蕭何兄,你是縣衙中的刀筆吏,你看怎樣才能率眾起事?"

蕭何起身離桌案在屋內踱步沉思片刻,他來到窗前向街道望去,見一隊隊一行行被秦軍官兵抓來的青年壯士,腳戴鐵鏈一步步向西而行,官兵不時揚鞭抽打壯士,催捉壯士趕路,壯士們個個傷痕累累,憤怒地望著揚鞭的官兵艱難地前行,蕭何離窗來到桌前,對劉邦說:"賢弟要想率眾起義,可以這樣行事。"他想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最近朝廷降旨下來,要各郡縣再速遣青年壯士去鹹陽修建阿房宮,沛縣馬上也要送100多名壯士去鹹陽。因此他想和曹參全力向縣令推薦劉邦,讓劉邦押送壯士到鹹陽城,途中向壯士們施以恩惠,好聚眾起義,然後再想辦法裏應外合,先拿下沛城。

蕭何說出這一計策,立刻得到眾人讚同,劉邦邊連連豎拇指,對蕭何欽佩不已。

在蕭何的努力下,沛縣縣令終於答應讓劉邦押送100多名壯丁去鹹陽。

沛縣豐鄉西麵的大澤道上,劉邦押著壯丁慢慢地行走著。太陽西下,人人都口幹舌燥疲憊不堪。劉邦抬頭瞧見路旁有一小亭,亭內有人賣酒,劉邦上前叫道:"小二,買幾壇酒來。"

小二連忙搬出幾壇酒來,劉邦又讓他拿來碗。

劉邦對眾壯士說:"大夥行路一天,天已漸暗,在此歇息片刻,飲點水酒,解解饑渴。"

眾壯士聞聲紛紛上前,爭搶著酒碗喝,劉邦搬了一壇酒自斟自飲。

直喝到夜暮降臨多時,劉邦假裝喝醉,大聲說道:"眾位弟兄,你們到了鹹陽,必充苦役,不被打死也得累死;而且現在看來我們半月裏難到鹹陽了,這秦法規定,若誤日期到達統統要被砍頭。你等去是死,回去也是死,不如我將你們放跑,給大家一條生路,各自去逃生吧!"

眾人巴不得這樣,聽了劉邦的話,真是感激涕零,感謝不已。劉邦替他們一一解去綁繩,揮手讓他們離開。大家恐怕劉邦因此獲罪,便問劉邦:"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釋放,此恩此德,誓不忘懷,可是公將如何回去交差?這會禍及九族的呀!"

劉邦苦笑道:"唉!你們都去了,我也隻好遠離此地去逃生,難道還能回去尋死不成?"

其中有一叫周勃的壯漢說道:"我等全是善良百姓,隻因交不起朝廷苛稅,才被抓來服役。既然劉公如此仗義,我等怎麼棄你不管,而且我等走後,萬一被官兵抓住,也難免一死,不如我等跟隨劉公,聽劉公號令,反了朝廷,占山為王!"

眾人齊聲道:"對!我們願意隨劉公共同推翻朝廷。"

劉邦看到蕭何教給他的計謀成功了。他非常激動:"好!既然大夥如此看得起我劉邦,那咱們就反叛朝廷,從此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難!"

眾壯士振臂高呼:"願聽劉大哥號令!"

沛縣令得知劉邦率眾造反,氣得吹胡子瞪眼,立刻派人把劉邦的妻子呂雉抓進縣衙,本要嚴刑拷打,幸好蕭何用計,說可以用呂雉作誘餌,引劉邦上鉤,方保呂雉平安無事。

這時,陳勝、吳廣領導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破縣城,據報已破沛之鄰縣蘄縣,沛縣令嚇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連忙派人叫來了蕭何、曹參詢問。

蕭何和曹參心照不宣地互相一笑,蕭何上前一步:"大人若依在下兩件事,我保證沛城無事!"

縣令夫人隻怕義軍攻進沛城,全家大小性命丟失,於是著急地說:"哎呀!還不快講!不要說兩件,就是百件,老爺也會依你!"

蕭何微微一笑:"果真如此?"

縣令忙說:"本大人決不食言!"

蕭何這才不慌不忙地說:"第一快把劉邦的妻子從牢中放出,第二赦罪召還劉邦。"縣令異常驚訝:"蕭何,你這是什麼用意?"

蕭何笑著說:"在下聽說劉邦已聚集數千人盤踞芒碭山,此人雖然也已起義,但隻是占山為王,並不曾攻州克縣,且他非常有義氣,如果赦免他的罪過,他必感激圖報。因此老爺派人赦罪召回劉邦幫助我們守城,這沛城豈能丟失!"

縣令夫人高興地拍手稱讚:"對!對!老爺你還猶豫什麼,還不快派人放了劉邦妻兒,赦罪速召劉邦等人守城!"

縣令如夢初醒,火速派人放了呂雉。他發愁心憂派誰去才能召還劉邦,隻見曹參沉思片刻說:"在下認識一人,他妻乃呂雉之妹,他和劉邦乃連襟,此人素有膂力,以屠狗為業,姓樊名噲,讓他前往定無一失!"縣令大喜,點點頭應許了。蕭何、曹參二人相視一笑,計謀再次成功了。

劉邦見到樊噲帶去的蕭何的親筆書信,得知蕭何又定下妙計,時機已到,可以攻取沛城了,他持劍率眾直奔沛城。行至中途,忽見蕭何、曹參慌慌張張狼狽不堪迎來,劉邦驚愕地迎上前去:"蕭何兄你們怎麼來了?"

蕭何氣喘籲籲:"賢弟,大事不好了。我等請縣令召公,原本想依計占領沛城,沒想到那狗官經他人點化,已識破我二人之計,於是下令閉守城門,正要誅殺我二人,虧得夏侯賢弟告知,我二人才逃出城來。"

劉邦聽後很是著急:"這......豈不是前功盡棄?"

蕭何說:"城中百姓對縣令也非常憎恨,我們可以先投書函給眾百姓,讓他們殺死縣令,免受秦毒。隻是該如何投書呢?"

劉邦說:"這有何難?請君馬上寫一書函,我自有辦法投入。"

蕭何聽後,急忙提筆在手,草就一書,上寫:"天下苦秦久矣,今沛縣父老,雖為沛令守城,然諸侯並起,勢必屠沛。為諸父老計,不若共誅沛令,改擇子弟可立者以應諸侯,則家室可以保全!不然,父子俱屠無幸也。"

劉邦看後,連聲說好,便將書加封,自帶弓箭,至城下喊守卒道:"爾等不要徒勞無功,請速看我書,便可保住全城生命。"說罷,用箭將書信射入城上。城上守卒,見箭上有書信,取過一閱,卻是語語有理,便下城同諸父老計劃。眾父老一齊讚成,競率子弟們攻入縣署,把縣令殺死,然後大開城門,歡迎劉邦、蕭何及眾義軍人城。

劉邦召集人們開會,討論今後將如何發展。蕭何對眾人說:"狗官已被殺,這沛城不能一日無主,劉公有才有德,可為沛令,不知眾父老意下如何?"

眾人齊聲稱讚,稱劉邦為沛公。

劉邦推辭一番,見眾人意已決,便假裝感激地望著眾人說:"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劉邦,我就擔起此任。從今日起正式舉旗反秦,除暴虐,平民怨,將士同心,推翻暴秦,共建大業!"

眾人振臂高呼:"將士同心,推翻暴秦,共建太平!"

然後,劉邦又授蕭何為丞,曹參為中涓,樊吟為舍人,夏侯嬰為太仆,並商議聯合諸侯,準備迎擊秦兵。從此,劉邦才正式開始了反秦起義的步伐。

上述劉邦起兵的過程中,很明顯可以看出,蕭何是主要的策劃者,並且也是這次起義的主要組織者之一。所以劉邦沛縣起義,蕭何實為首謀。"沛中之變"及多次險情,均是由於蕭何的果斷決策才轉危為安的,沒有蕭何的大力相助,劉邦起兵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二、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沛縣起義成功後,在蕭何、張良等人的輔佐下,勢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當時威名震懾的一支強大的反秦隊伍。

不久,劉邦率軍攻入秦都鹹陽。按照當初和項羽的約定,誰先入鹹陽即為王,這樣劉邦按理應稱王。然而自恃兵多將廣的項羽根本不把先前的約定當回事,他屢次以武力威脅劉邦退出鹹陽,由他稱王。並設鴻門宴欲除去劉邦,除掉這一心頭之患。在這種危急的形勢下,張良、蕭何認真地分析了當時兩軍的實力,認為不可與項羽發生正麵衝突,以免發生不幸。當務之急是先保存實力,日後待時機成熟後再與項羽爭一高下。

劉邦表麵上對項羽言聽計從,使項羽消除了殺害劉邦的念頭,他隻想封劉邦到外地去,離開關中。項羽的丞相範增得知後對項羽說:"你不殺劉邦,實在是一大錯誤。今天又要加害他,這樣更是留下遺患了。"

項羽說:"他未嚐有罪,無故殺他,必致人心不服。"

範增見無法說服項羽,隻好說:"既然如此,不如加封他為蜀王,蜀地甚險,易入難出。再封秦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分王關中,阻住蜀道,以阻劉邦。

項羽非常滿意,於是便封劉邦為蜀王。

劉邦得知後非常憤怒:"項羽無禮,竟敢背約,我願與他決一死戰。"樊噲、周勃等人也都磨掌擦拳,想去廝殺。唯獨蕭何進諫道:"此計萬萬不可,蜀地雖險,總可求生,不至速死。"

劉邦說:"難道去攻項羽,便至速死嗎?"

蕭何說:"敵眾我寡,百戰百敗,怎能不死?湯武臣服於紂,無非因時機未至,不得不委屈求全。今誠能先據蜀地,愛民禮賢,養精蓄銳,然後還定三秦,進圖天下,也未為遲。"

劉邦聽了,怒氣稍減,轉而問張良。張良也同意蕭何的說法,隻是提議賄賂項伯,使他轉達項羽,求其分封漢中地,因為漢中離關中較近,日後好作打算。

項羽十分爽快就改封劉邦為漢王,令其火速離開關中,赴漢中為王。

正在這時,張良卻因家中有事要暫時離別。臨別前,劉邦、蕭何、張良等人眼含熱淚,依依不舍。

張良拉著劉邦和蕭何的手說:"你們沒感到日後要想統一天下,軍營中還缺少什麼?"

劉邦沉思片刻搖搖頭:"軍營之中不缺什麼,文有你及蕭何,武有曹參、樊噲和周勃,糧草馬匹兵器樣樣都有。"

張良懇切地向劉邦建議要招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將軍:"我雖能出謀劃策,可手無縛雞之力不會帶兵,蕭何雖有政務之才,也不會帶兵,曹參、樊噲雖勇猛過人,但隻是一介武夫,很難統領百萬兵將,況且也無人能敵過項羽,大王日後如何與項羽爭奪天下?大王要想奪取天下,身旁非得有一名文武全才之人佐助,方能統兵與楚爭雄,以至日後統一天下。"

"言之有理!"蕭何聽罷點頭稱是。

張良緊握住蕭何的手:"望蕭兄好好輔助大王,日後軍中急需文納賢士,如能覓得一二棟梁之才,便興漢滅楚有望了。"

蕭何說:"賢弟放心!我一定盡自己全力,為大王招賢納士,振興漢軍。"

張良走後,出謀劃策的重擔落到蕭何一人身上,他再次向劉邦分析形勢,勸劉邦快速奔赴漢中:"臣已查明,漢中乃是塊盆地,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抵襄鄧,西控秦隴,此地正好屯兵養馬,積草囤糧,養精蓄銳,日後好重返關中,以成大業。"

劉邦聽從了蕭何的計策,率兵從褒斜道進入漢中,並燒了棧道。這樣既可防備諸侯出其不意的襲擊,又可表示絕無東歸之意,使項羽更加對劉邦不提防。

劉邦兵抵南鄭,休兵養士,操練部隊。蕭何向劉邦建議可以一邊操練人馬,一邊開倉放糧,賑救饑民。於是偏遠的南鄭城頓時熱鬧起來,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派繁華景象。與此同時,蕭何又派人在城牆周圍貼上《招賢榜》,廣招天下奇賢異士。

這天,大將夏侯嬰的戰馬突然受驚,在南鄭大街上狂奔亂撞,這時隻見一壯漢飛身躍上奮不顧身截住烈馬,烈馬昂頭一聲長嘶,停蹄而止。夏侯嬰趕來連忙施禮:"多謝壯士,末將這裏有禮了。"

隻見那壯漢回禮道:"不必多禮!"

夏侯嬰拱手施禮:"今日烈馬受驚,多虧壯士阻攔,要不然可要闖下大禍了,不知壯士尊姓大名?"

"在下姓韓名信,前來效力於漢王。"

"原來是韓壯士,我早有耳聞。快隨我先到營中,待我上報漢王及蕭丞相,再按壯士才能封職。"夏侯嬰帶上韓信回到營中去。

這位韓信,本是淮陰人氏,少年喪父,家庭窮困,被人很瞧不起。但他從小熱愛兵法,且練就了一身武功,可以成為一位胸懷奇略的大將之才。後來參與了項梁領導的義軍,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但一直不為項梁、項羽叔侄所重用,因此他才背叛楚軍投奔劉邦而來。

韓信奔漢後,因未有寸功,劉邦隻封他為很小的連敖之職,管理軍中糧草。韓信雖然覺得委屈,但也知道自己未建功績,隻得先幹好自己的本身工作。他在管理糧草中堅持原則,一視同仁,連樊噲等大將想隨便去領些糧食水酒,他都會因其手續不全而堅決拒絕。

夏侯嬰獲知韓信秉公辦事,很有才華後,連忙去向丞相蕭何報告,說韓信雖然官職卑小,但辦事井井有條,不畏權貴,是位難得的人才。蕭何聽後樂得哈哈大笑,知道韓信確有膽識。夏侯嬰又說:"我與韓信相處月餘,此人絕非等閑之輩,他對兵法也很熟,好像曾經受過高人教導。"

蕭何一聽,非常感興趣,他立刻讓夏侯嬰帶他去找韓信。

這時韓信正在草坪上帶著他管轄的幾十名士卒在操練,隨後又給他們講了用兵作戰的兵法。

蕭何、夏侯嬰互相望了望滿意地笑了。

蕭何激動地說:"今日一見,韓信果有才能!看來,此人正是老夫要覓之人,真乃天助我也!老夫定要在大王駕前保舉此人。"

就在蕭何準備向劉邦舉薦韓信之際,卻忽然發生了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樊噲帶人將韓信等人拿下,向劉邦報告說韓信結黨營私,藐視大王,密謀叛變。劉邦問也不問一聲,毫不思慮將手一擺,下令殺了韓信;正在這關鍵時刻,蕭何與夏侯嬰趕來,蕭何汗流浹背兩腿發顫跪拜施禮:"參見大王!不知韓信等人身犯何罪?"

"圖謀不軌,聚眾反叛!"

"大王,據為臣所知,並非韓信等人謀反,實是有人借機報複。"

"哦?"劉邦吃驚不小。

蕭何見劉邦態度有了轉變,趁機說:"漢室剛立,不可亂殺無辜,天下人耳聞大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韓信才千裏迢迢棄楚投漢,今日殺了韓信等人,豈不叫天下有誌投漢之士寒心嗎!大王日後靠誰完成一統大業?"

劉邦想了片刻,決定免去韓信等人死刑,韓信仍複連敖之職。

蕭何又搖搖頭:"大王,據臣所察韓信有勇有謀,熟習兵法,連敖之職實在屈才。臣以為此人日後必有大用,應委以重任。"

劉邦背手踱步沉思片刻後說:"他既然管糧草有功,那就加封他個治粟都尉吧!"

蕭何還想爭取,劉邦阻止了他,蕭何隻好離去。

韓信雖然免卻一死,又升為都尉,可他終日情緒低落,大有懷才不遇之感。蕭何請韓信到自己的府中,和他談論天下大事,想親自領教韓信的才能。韓信高談闊論,從十七路諸侯各據一方講到楚漢戰爭,從漢王燒棧道乃掩人耳目講到楚漢兩軍的優勢和劣勢,從如何俞襲關中講到統一全國大業,直聽得蕭何連連說好,不住點頭,此後兩人雙手緊握在一起,互為得遇知音而高興。

隨後,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並懇切建議封韓信為三軍主帥。

劉邦說:"韓信少年時受辱胯下,如此懦夫如何能充當大將?"

蕭何說:"自古寒門出英豪,從來紈絝少偉男。據臣所知,韓信熟讀兵書,滿腹經綸,明察時局,又足智多謀,武勇冠三軍,確有安邦定國之將帥才。故為明君者,招納賢才乃第一要事,大王萬不可憑一時一事觀人,誤漢大業。秦二世不明治國大策,不用賢才,而用小人,方成為孤家寡人,乃至眾叛親離,家破人亡。大王若胸無大誌,置招賢納士於不顧,苟安一隅,隻恐漢要重蹈秦亡之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