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教育園地
第1章 兒童行為教育研究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兒童的行為,我們會發現一些司空見慣卻似乎又無法理喻的現象:許多一歲至三歲的幼兒在一定的時期內都特別喜歡吮吸手指;還有許多三歲以上兒童都非常喜歡甚至依戀父母中異性的一方,而不太喜歡甚至討厭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西方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費洛伊德對這些現象做了大量的觀察與研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石--"泛性論",成為本世紀影響西方心理學、醫學、人類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諸多領域的重要學派。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從呱呱墜地離開母體到五、六歲時,就已有了性欲的表示。在初期口腔階段,口的吮乳動作引起快感,作為動情區的口腔是性欲的最早體現。幼兒吮吸乳頭或指頭是最初的性欲衝動。經中期肛門階段進入後期生殖器階段時,動情區移至生殖器,性器引起兒童的好奇心。這期間,兒童會對父母中的異性一方產生強烈的依戀感,而對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表示強烈的嫉妒或厭惡感。他把兒童的這種心理行為稱之為"戀母情結"。這種理論在我國理論界頗有微詞,作者本人也有一些下麵不同的看法。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竟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兒童行為中敏銳地洞察到這將會對兒童日後成年生活留下刻骨銘心的深深烙印和影響。我們不能不說這給兒童教育工作者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站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到了研究兒童行為和教育的新的視角。
一、吮指--兒童早期的第一遊戲、自戀型單向情結的發端弗洛伊德在描述幼兒吮乳行為時這樣說道:"我們可以說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區,母親奶汁的溫暖之流,確能帶來刺激,造成快感。的確,快感區的滿足一開頭和獲取營養的滿足密不可分。你隻要看到一個心滿意足的嬰兒移開母親的乳房,帶著粉紅的答臉,沉沉入睡,便不難承認這種情景根本就和成人得到性滿足的表情甚為相似。"他在另一本書中又說:"吸乳的欲望實含有追求母親的胸乳的欲望,所以母親的胸乳就是性欲的第一對象......但是嬰孩一旦能為吸吮而吸吮,這個對象即被拋棄而代之的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嬰孩就自吮其拇指或口舌了。"
弗洛伊德的這一"泛性論"的確驚世駭眾,曆來為道學家和常人所不齒。可惜,為了構築"泛性論"的大廈,弗洛伊德在這裏把人們狹義所講的"性"(genital)、他的廣義的"性"(Sexual)和一切能給人帶來情感愉悅體驗的"惰"(Eros)完全混為一談,使得人們很難理解和接受他的觀點。我認為,如果把弗洛伊德上述的"吮指"理象歸因為可以給幼兒帶來身心愉悅的自戀單向情結,就會使這一現象變得較易理解和接受了。
嬰兒自從誕生脫離母體後,第一個本能行為就是尋找母親的乳房以獲取生命的乳汁,這是生命開始的最初勞作。我們常說使出吃奶的力氣去做某事,對於嬰兒,吃奶實在是需要全力以赴以避免幼弱的自身夭折的戰鬥,是求生存起碼的本能。隻要我們看到初生嬰兒吃奶時所使出的渾身解數便不難想象這勞動的艱辛了。通過吮乳,他滿足了自己的饑餓感、也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和愜意。對他來講,這一勞作是辛苦的,也是愉快的。嬰兒完全遵循著追求快樂的原則,即使在不饑餓的情況下,他也要求躺在母親的懷裏,去重溫、體驗那吮乳的愉悅,這時,驅使他這麼做的決不再是饑餓感--追求營養的本能,而是力比多(libido)--追求快樂的本能了。這種力比我的驅使力導致了幼兒對母親的依戀,導致了單向情結的產生。這種單向情結僅僅指向哺養照顧他的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其他任何人。一旦形成這種單向依戀情結,就會在幼兒心目中留下永久的影響力。他就會視對方為自己的母親,自己的上帝,須臾不可分離的伴侶。幼兒如發現自己依戀的對象不在身邊,便會感到躁動和不安。對幼兒來講,暫時不見母親就是永遠再也見不到母親了。如果陡然打破這拳拳的依戀,就會在幼兒的心靈中造成一定的創傷。
這種單向情結的依戀感,在生物界也比比皆是:幾乎所有的幼小哺乳動物,一生下來就都知道尋找母乳,不管這個乳房是不是它的母親或它的同類。哺乳野孩的狼,會被野孩看作自己的母親;小獅子吃羊的奶,羊便被小獅子視作自己的媽媽。"有奶就是娘"似乎成了幼小哺乳動物的依戀規律。許多禽類出生時甚至把它最初看到的活物看成自己的媽媽。小鵝出生時看到的第一眼是人,它就會把人看作母親;小鴨從蛋殼中孵出睜開眼時又看到了鵝,那它就會把鵝看成自己的媽媽。於是,當這個人外出散步時,鵝便會嘎嘎地緊隨其後,而鵝的身後又形影不離地跟著呷呷直叫的小鴨。幼兒和幼小動物的這種依戀感,是生物謀求保護的一個本能。母親對幼兒的影響之所以遠遠大於父親,就是因為,從職能上講,母親幾乎擔當了繁育下一代的所有任務,而父親在一旁幾乎是無能為力的。幼兒和母親的親密和依戀形成了幼兒最初的情感--對母親的愛。母親的乳汁在嬰兒混沌的意識洪荒裏,彙成了這個"人之初,性本善"的愛河。這期間,他不知道何為恨,他心中充滿的隻有愛,其情感是朝向"愛"這一個單極的。因此可以說,母親的乳房就是人類情感的發端、母親的乳汁就是愛的本源。
我們了解了幼兒的吮乳,也就清楚了吮指的成因。幼兒在力比多的驅使下,不再僅僅要求通過吮乳滿足自己的饑餓感,他開始要求吮吸奶頭來體驗吮乳的愉悅。可是,母親的乳頭並不是隨時都可以供他吮吸的,當他找不到乳房時,他便會四下尋覓,在無意中碰到自己的拇指或者舌頭,他發現,直接吮吸母親的奶頭和吮吸自己的指頭或舌頭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吮指,弗洛伊德說:"我們稱這種動作為'lutchen'或'ludeln'(德文中這兩個字的意思是為吸吮而吸吮的享樂--如吸橡皮乳頭a rubber'Comforter');嬰兒做這種動作便重新舒服入睡,可見吸吮動作本身已可以使嬰兒獲得滿足。而嬰兒不先有這種動作就不願入睡。"這時,母親的奶頭和自己的指頭在功能上分離開來,所不同的是,前者現在已成為純功利性的,後者則成為娛樂性的;前者解決他的饑飽,後者發泄他的多餘的精力;前者滿足他物質上的需求,後者滿足他精神上的需要;前者是他的第一勞作,後者是他的第一遊戲。嬰兒絕不會弄混這種區別的,當一個專心致誌吮指的幼兒饑腸轆轆時,正如大人知道望梅不能止渴,他也知道吮指不能止饑,他會直至找到母親真正的乳頭吮吸乳汁才罷休的。
在城市,幼兒一般在一歲左右甚至更早的時間斷奶,這對幼兒來講不亞於生離死別,所以,給將斷乳的嬰兒提供一定的適應條件是很必要的。其間,他必須改變一切生活方式,適應新的人生。吮乳已成為美好的過去,吮指便成為斷乳的一種補償,剛斷乳的幼兒之所以特別喜歡吮指,就是這個原因。吮指,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很清楚地,一個小孩啃指頭,表示他正在追尋某一種記憶猶新的愉快體驗"。這記憶猶新的愉快體驗隻能追溯到吮乳這個本源上。為追求這愉快的體驗,他開始了自體享樂的遊戲,他的單向依戀情結由他戀轉向自戀,由愛他轉向自愛。幼兒對世界認識開始由物我合一轉向物我分離,逐步認識到了自我的存在。隨著幼兒身心的成長發育,幼兒便在三歲左右開始,從獨有所鍾的單向情結走向有愛有恨的複式情結的情感發育過程。
二、"戀母情結"--愛恨型複式情結的形成
在經過吮指自戀型單向情結之後,大部分兒童在三歲至五歲期間開始出現了各種複式情結(complex)現象。對於"戀母情結",弗洛伊德是這樣表述的:"我們不難看見小孩要獨占母親而不要父親;見父親擁抱則心不安,見父親離開則滿心愉快。他常坦直地表示自己的情感,而允許娶母為妻......反過來就女孩子說,也是如此。女孩常迷戀自己的父親,要推翻母親取而代之。"他又說:"還有一層,我們也不能輕輕放過,就是,母親照料女孩子的需要和照料男孩子並無不同,然而決不產生同樣的結果;父親對於男孩的照料也常無微不至絲毫不亞於他的母親,但是得不到孩子對母親那樣同等的重視。總而言之,無論如何批評,都不足以打消這個情境所有性愛的成份。"這裏,弗洛伊德把戀母情結也歸結為性,是幼兒的性欲衝動產生了這些情結。
的確,幼兒一生下來就具備了性別的差異,但由於尚未發育而處於性潛伏的睡眠期,沒有受激素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性的直覺,不可能理解性的含義,更不可能產生性方麵的情欲。兒童生活在名副其實的伊甸園,如果有情欲,也隻會有上文提到的單向依戀情結。他們隻知道愛,根本不懂得恨。他們是伊甸園裏真正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一群生活在天國裏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小天使。他們扮演父母做著"娃娃家"的遊戲,甚至做些成年人擁抱,親吻的動作,這隻是對成人社會的一種模仿和遊戲。他們並沒有也不可能理解結婚的含義,更不可能理解性的含義。有的兒童對這種遊戲玩累了想回家,就會扭頭冒出這麼一句來:"我不和你結婚了,我要和媽媽結婚。"這充分說明了兒童對結婚的不可理解性,對性的不可理解性。沒有性知識的啟蒙,沒有性激素的啟動,怎麼會產生"戀母情結"?
然而,這種現象確實在一些兒童中間出現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們隻所以產生"戀母情結",實質上是父母的情結在他們身上的一個折射。也就是說,當我們注意兒童有這種情結時,我們是否注意到是父母對子女產生了類似的情結,作為父母,他們有意識無意識地傾向於偏愛異性親子,也自覺不自覺地傾向於厭惡同性親子。人本質上是陰陽合一的。人的這一半總是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他們為自己未曾經曆異性的人生而感到缺憾。他們在與異性配偶的結合中認識了自己的另一半,獲得了另一半成年期的心理補償,他們又在異性親子麵前獲得了童年期的心理補償。他們象疼愛配偶一樣疼愛異性親子,而對同性親子則相對較為冷漠甚至敵視,這是因為同性親子在某些方麵占據了自己的位置,因而產生了冷漠敵視的情緒和過於苛刻的態度,而他們與異性親子的關係則很是融洽和諧的。馬林諾夫斯基在他的《兩性社會學》(《Sex and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一書中曾這樣說道:"母親......將兒子看作成人底雛形,覺得格外可以讚美,父親對於女兒的感情,將女兒看成自己在女形裏的化身,幾乎不能不激起溫柔情緒,慰媚自己的虛榮心理。社會因子與生物因子這麼混在一起,使父親親近女兒比接近兒子更為溫柔,且使母親與此相反。然須注意,對於子女的引力,雖因異性,也不必是性的引力。"這樣,在由單向依戀型情結轉向較複雜的複式情結的過程中,兒童首先在家庭與朝夕相伴的父母發生戀母情結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由此可見,是父母上述的原因導致了兒童的戀母情結,是父母的"因"產生了兒童的"果",弗洛伊德恰恰顛倒了這個因果關係。其實,弗洛伊德也並不是沒有發現這一點,他說:"做父母的往往也引起孩子的伊謗普斯情結,因為他們對於孩子的寵愛也作了性別的選擇,例如父親溺愛女兒,母親溺愛兒子。"但他又緊接著輕描淡寫地說:"但就是這種溺愛也不足以使嬰孩的伊諦普斯情結的自發性受重大影響。"從而為他的"泛性論"作了一番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