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英國當代農業現狀(1 / 3)

第4章 英國當代農業現狀

英國農業生產內部結構和科研現狀

(一)種植業

1.穀類作物

英國主要穀類作物有冬小麥、春大麥。1994年,小麥播種麵積為178.5萬公頃,冬大麥和春大麥約111.8萬公頃,燕麥12萬公頃,黑麥4000公頃。

小麥據FAO生產年鑒統計,1994年英國的小麥總產量為1252.9萬噸。單位麵積產量為7019公斤/公頃,其單產水平世界排名第四位。英國小麥生產之所以獲得較高的收成,這得益於經常不斷提高土壤肥力和嚴格的進行品種選育。目前英國小麥育種的目標是:

(1)育種途徑:英國的小麥育種多以品種間雜交為主,後代選擇采用係譜法。雜交一般在冬季溫室進行,F1種在溫室,雜交和F1可以在一年內完成。此外,采用一粒傳,在人工氣候室加代種植,一年完成3代。回交在溫室進行,一年2-3代,育種速度快。常規育種技術與生化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密切配合。

(2)品質育種:在英國,小麥品質育種主要是小麥麵包品質的遺傳改良,改良的主要性狀是籽粒質地、蛋白質品質、α-澱粉酶含量、1B/1R染色體等。

硬質的選擇從F2代開始。蛋白質品質的改良,主要是通過SDS-PAGE電泳,在早期分離時代選擇特定的穀蛋白HMW亞基以及特定的這些亞基的組合;F4代以後,篩選沉澱值(SDS)高的株係。采用α-澱粉酶微量分析法(幾毫克麵粉),在早代選擇α-澱粉酶含量低的材料。通過SDS-PAGE和APAGE電泳,從F2代開始選擇不含1B/1R染色體的材料。

(3)抗病育種;英國雨水較多,氣候濕潤,小麥病害容易發生和擴展。根據小麥病害危害程度,英國小麥主要病害有:葉枯病、條鏽病、白粉病、葉鏽病、眼斑病和全蝕病等。根據抗源利用結果,V.P.M及其衍生係抗葉枯病較好。條鏽病生理小種變化快,許多抗病品種在生產上很快就喪失了抗病性。PBI公司一方麵從小麥近緣種屬中尋找新抗源,例如二粒小麥和山羊草屬,另一方麵利用具有持久抗病性材料做親本。白粉病生理小種很複雜。當地沒有一個小麥品種對白粉病是高抗或免疫的。PBI利用普通小麥和山羊草(A.speltoidS)雜交,成功地把抗白粉病基因導入到小麥中。眼班病的抗源來自法國V.P.M和CoppelleDesprer。抗葉枯病鑒定和選擇采取人工接種、噴霧保濕誘發病害。眼斑病抗性選擇主要通過胚蛋白等電點聚焦電泳技術進行。

(4)雜交小麥:英國雜交小麥生產完全采用化殺法。產量試驗結果表明,F1雜種產量一般高於高親的10%左右,並有隨雙親產量提高和F1超親優勢降低的趨勢。F2種子利用研究表明,F2雜種優勢隻有F1優勢的一半。由於小麥雜種優勢不大,現在極少有人從事這方麵的利用研究。

(5)單倍體育種:在小麥單倍體育種中,英國除采用花藥培養和小麥與球莖大麥雜交方法外,很重視利用小麥與玉米雜交產生小麥單倍體的方法。這一方法與前兩種方法比較,具有綠苗誘導率高(20%以上)、雜交親和性及單倍體誘導率不受父、母本基因型影響的優點。

(6)生物技術的應用:生物技術在小麥育種上的應用主要有三個方麵:①基因工程技術。在小麥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的導入主要采用基因槍的方法,目前的研究還處在標記基因階段,主要目標是提高轉化效率。②分子標記(RFLP's)技術。RFLP's技術的出現為小麥育種提供了新的工具,它在以下幾個方麵已開始應用於小麥育種:小麥持久抗鏽基因的選擇;抗眼斑病基因聚合雜交後代的選擇;小麥1B/1R重組體的選擇;小麥2B/2R易位係的選擇。抗小麥穗發芽育種。③基因圖譜的確定。英國科學家已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詳細的小麥基因圖譜測定,在21對染色體上實現75O個基因標記物。

大麥是英國種植麵最大的作物,是最重要的出口作物,也是發展畜牧業的精飼料最大來源,同時大麥也是釀酒業的主要原料。1994年總產量為588.1萬噸,單產為5260公斤/公頃。

燕麥在過去由於用途窄、單產低一直不受重視,但近年來由於發現燕麥有降血膽固醇的功能,英國科學家已投入大量人力培育高產燕麥品種。1994年總產量為61.2萬噸,單為5100公斤/公頃。

2.經濟作物

主要有馬鈴薯、甜菜、油菜和忽布(啤酒釀製原料之一)。主要供應本國的消費。馬鈴薯和忽布基本自給,而甜菜和油菜供給不足,生產上需要繼續發展。

3.園藝作物

主要有蔬菜、果樹和花卉。蔬菜生產受歐共體其他國家的蔬菜湧入的影響較大,種植麵積不斷減少。對英國果樹貢獻最大的是東茂林試驗站,他們把所收集的71個不同名稱和來源的砧木歸為9類,從中選優,即目前所稱的M.1-M.9。後來通過有性雜交途徑及與墨爾頓試驗站合作,培育出一係列M係及15個MM係無性砧木。其中許多砧木,如M.9、M.27、M.26、M.106等已在英國和世界廣為應用。

這些無性係砧本共同的優點是使蘋果樹體矮化,生長一致,早結果,果實大,色澤好,可以密植栽培,易於管理,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經濟效率高,而且具有抗不同病蟲害的能力。缺點是它們難於繁殖,根係淺,固地性差,需要支撐,在建園時投資較大。

最近,東茂林試驗站又培育出一批更矮化、更豐產的無性係砧木。它們的代號是:69-1、628-2、468-1、295-6。

另外,東茂林還育出一個代號為86-1-20的無性係砧木,即將投入田間多點試驗,它的親本是MM.106和M.27。據已得到的資料分析,以它作砧木的蘋果樹體比以MM.106為砧木的樹體略小,具有早產、高產及抗根頸腐病等優良性狀,但不抗火疫病。

英國的花卉生產比較發達。苗圃苗木是其中最大項目,占花卉合計栽培麵積約60%。球莖花卉在英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曆史,主要品種有水仙、鬱金香、鳶尾和銀蓮花等。

4.飼料作物

包括飼用豆類、塊根、葉菜和青貯玉米等,由於多種原因在近幾年的種植麵積有所減少。

(二)畜牧業

英國的畜產品主要有牛奶及其加工產品(黃油、乳酪)、牛肉、羊肉、豬肉、禽肉、雞蛋和羊毛,其中牛奶、牛肉、豬肉、禽肉和雞蛋過剩或自給。英國的畜牧業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1.經營規模大

英國的畜禽飼養,特別是雞、豬等最便於實行工廠化生產的部門的經營規模有擴大的趨勢。如雞場大多在1萬隻以上,其次是乳牛和羊,養牛大多在100頭以上。即使在曆來農場麵積較小的北愛爾蘭,乳牛和羊的經營規模,在十幾年中也成倍擴大。唯有肉牛經營規模擴大較慢,這可能是因為其發展的重點是在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個體產肉量,從而有關農場不願意同時飼養過多頭數,以免飼料使用過於分散和降低飼料報酬。

2.機械化水平高

目前,英國畜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飼料收割、運輸、儲存、加工到畜禽的喂料、供水、集蛋、擠奶,以及畜禽的通風、清糞等都基本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機械化大大促進電動機和其他電氣裝置的使用。畜牧業企業使用電動機械已提高到90%以上。

3.注重品種工作

英國各種畜禽都有生產性能較高的良種作為當家品種:乳牛方麵有弗裏生(黑白花牛)、埃爾夏、娟珊、更賽;肉牛有赫裏福德、夏洛萊、阿伯丁安古斯、威爾士黑牛、蓋洛韋;綿羊有累斯特、德文、南崗、蘇格蘭黑麵羊;豬有英國大白豬和長白豬等等。以上各個品種不僅作為本國繁殖後裔的基礎,不少還被國外引種,成為世界著名的良種。

英國的品種工作,有一個組織嚴密、效率較高的繁育體係。各種畜禽品種都有相應的品種協會。培育種畜不是任何人和任何農場都可以經營,而是事先必須經過品種協會和國家的後裔測定站測定,取得合格證書,才準從事經營。良種的登記工作也十分嚴格。如經過後裔測定的公牛,必須具備其所生的母牛至少有10頭進入優點登記簿的條件,還要對分布在不同牛群中的其所生的母牛進行抽查,經鑒定合格方可登記取得種牛證書。嚴密的品種工作,使各類畜禽的生產性能得以不斷改善的保證。

4.集約經營、飼養方式不斷改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60年代以來,英國畜禽飼養方式不斷改進,從而成為在這方麵比較先進的國家之一。在乳牛業方麵,迄至6O年代,還以掛係式牛舍和移動式擠奶器相結合的方式為主,目前絕大部分乳牛場已廣泛采用散放式牛舍與擠奶台相結合的方式。肉牛從較粗放的放牧飼養為主,改為半集約的放牧和舍飼相結合,以及集約化精飼料強度肥育。豬和雞已普遍采用工廠化生產。即使是養羊業,除在山區繼續采用全年放牧外,在平原地區也正在推廣放牧和舍飼相結合的方式。

隨著飼養方式的改進,畜產品的產品率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飼養方式的改進還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英國每一農業勞動力的畜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發達國家的最前列。

5.專門化、社會化程度高

英國畜牧業的專門化程度向來是比較高的,60年代以來,又在原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以英格蘭和威爾士為例:60年代中期,全部乳牛的78%已由專門的乳牛農場飼養,到了70年代後期,這一比重又提高到85%,也就是說,隻有15%的乳牛由其他類型的農場兼營;與此同時,乳牛農場兼營別業的比重也在下降。不僅在養殖種類上實行高度的專門化,而且在生產和服務行業也實行高度的專門化,如飼料添加劑廠、預混料廠、飼料廠、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公司、育種站、疾病防疫站等等專業部門,都能最快地應用現代科技,加快行業的發展水平。

英國農業支出政策及其經驗

英國政府重視農業

英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份額近年逐漸下降。但由於農業的特殊性,英國政府仍然十分重視農業。

英國對於農業的補貼(以2000年為例),種植業中按播種麵積計算,小麥和大麥的補貼金額均高達222英鎊/平方千米;油菜子高達337英鎊/平方千米;亞麻子更是高達422英鎊/平方千米。畜牧業中,即使按年末存欄頭數計算,每頭牛得到的補貼也在82英鎊左右,這個數字並沒有包括類似瘋牛病等的專項補貼。事實上,英國對農業其他生產的補貼也是很高的。

農村支付署

英國農業支出的預算編製,在很多作法上甚至在程序上都與我國非常相似,但預算編製後的具體執行,英國委托給獨立的中介機構--農村支付署。

農村支付署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國內方麵,負責對農民(農場主)的財務工作,如補貼和支持等方麵。二是國際方麵,負責對歐盟委員會有關的農業財政事務,特別是對歐盟的財務結算,每年提交年度報告。農村支付署還同時具有行業協會性質,從法律角度講,該機構屬於政府,但在管理和控製等方麵卻是獨立的。

農村支付署不僅負責英國財政支持或補貼農業的事宜,而且負責來自歐盟的補貼,二者綜合起來,構成該機構的具體年度商業計劃,但全部工作人員都來自於英國,年度管理費為1.2億英鎊。

農村支付署對歐盟方麵的財政事務,主要是每年從歐盟取得很大數額的農業補貼,其中2000/2001財政年度為28.694億英鎊;1999/2000財政年度為28.16億英鎊(英國繳納歐盟預算的15%,然後返還補貼額)。2001/2002年度,通過與布魯塞爾討價還價,歐盟返還英國的農業補貼總額為27億英鎊。這項補貼屬於常規的返還性補貼。遇到如瘋牛病(bse)、口蹄疫等特殊災害或突發疫情時,英國同其他國家一樣,也可得到額外的專項預算(補貼)。

把從歐盟返回的農業補貼,以及將英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和支持部分(該機構每年另有3億-4億英鎊來自英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或對農場主的補貼,2000/2001年度為3.13億英鎊,1999/2000年度為3.45億英鎊),經過評估、分析,有條件地分別支付給農民,是該機構的日常工作。

英國農業支出的基本內容

2000/2001年度英國對農業的公共支出,包括共同農業政策以及英國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總量高達31.82億英鎊,比上一年度增加2100萬英鎊。其中在共同農業政策下的支出為28.69億英鎊,超過了90%,比上年增加5300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