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英國的畜牧業(1 / 3)

第1章 英國的畜牧業

近代許多發達國家的農業,都經曆了從種植業為主,向著以畜牧業為主的轉變。英國尤為突出,它在19世紀後期即已完成這一轉變,到1911~1913年期間,畜牧業產值已是種植業產值的2.68倍。30年代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隨著種植業的較快發展,畜牧業與種植業的差距有所縮小,但迄至70年代前期,仍大體保持2.2∶1的比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價格和市場條件更有利於種植業,尤其是穀物、油料等作物的生產,而畜牧業則由於飼料成本的提高獲利較少,從而發展較慢,致使這兩大農業部門的比例進一步縮小到1984年的1.5∶1左右(見表52)。

表52英國畜牧業和種植業比例的變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33

盡管如此,畜牧業在英國農業中的主導地位仍是無庸置疑的。不僅因為至今畜牧業產值依然遠遠超過種植業,而且如同本書第一章分析過的那樣,英國整個種植業生產的1/3以上,或大田作物生產的一半左右,是從屬於畜牧業並為畜牧業服務的。

一、現狀和特點

總的來看,英國畜牧業在戰後獲得持續的發展,牲畜頭數、畜產品產量均有顯著增長,畜產品自給率和畜牧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各個時期和各類牲畜的增長是不平衡的。

(一)發展趨勢

1.牲畜頭數的變化

二次大戰後,英國各類牲畜的頭數,除馬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以1984年與1950年相比,發展最快的是豬,計增長了175%,其次是羊和家禽,分別增長71%和35%,牛的頭數隻增長26%。馬卻大大減少,曆史上曾經興盛一時的養馬業,因馬匹日益被拖拉機和汽車取代,已從農業和運輸業排擠出來,餘下為數不多的馬匹,隻留供人們娛樂用。

表53英國牲畜頭數變化(萬頭)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6、33、46

牲畜的增長主要在70年代前。加入歐洲共同體後,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但各類牲畜情況不一。以消費穀物飼料為主的豬、禽,70年代後踏步不前,而草食牲畜的牛和羊仍在增長,尤以消費穀物飼料最少的羊增長幅度較大。這正是加入共同體後穀物飼料價格上漲的後果。也說明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農場更日益注意發揮草地優勢,以求減少穀物飼料的用量。2.畜產品產量和自給率的提高

表54英國主要畜產品產量的變化(萬噸)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6

伴隨著牲畜頭數的增加,使畜產品產量相應地有了提高。即使在加入歐洲共同體後出現一些波動和不平衡,但多數畜產品產量還是在上升,從而畜產品的自給率也提高了。

表55英國主要畜產品自給率的變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6、47

由表55可見,6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畜產品的自給率都有所提高。目前,鮮牛奶、雞蛋已基本自給,肉類的自給率合計達94%,其中缺口最大的羊肉,自給率基本上同產量同步增長。牛肉產量增加不多,但自給率卻提高很快,說明本國居民牛肉消費量在減少。乳製品是薄弱環節,黃油和乳酪繼續大量進口,從一個側麵反映,至今乳牛業的發展還跟不上乳製品的消費需求。羊毛是另一個薄弱環節,迄今自給率隻有41%。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盡管英國是一個草地廣闊的國家,但草食牲畜的發展仍然趕不上需要。養牛和養羊業的產品乳製品、羊肉、羊毛,皆為自給率較低的畜產品。若考慮到英國農場日益注意發揮草地優勢,減少穀物飼料用量的趨勢,則可以預計,養牛和養羊業在今後一段時期,還將以高於養豬和養禽業的速度繼續發展。

(二)結構特點

英國畜牧業包括養牛、羊、豬、禽等部門,養馬業因不具農業價值,故可略去不計。1971年以來各部門產值及其結構變化見表56。

養牛業是最大的畜牧業部門,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和養豬業。曆史上興盛一時並曾是主導畜牧業部門的養羊業,已退居次要地位。70年代以來,結構變化的趨勢,是養牛業和養羊業比重提高,養豬業和養禽業地位下降。這進一步說明草食類牲畜是日益重視發展的部門。

從全國範圍看,英國養牛業一直是乳肉兼營,以乳牛業為主,近10多年來乳牛業的主導地位還不斷增強。養羊業變化很大,在中世紀後期直到產業革命初期,曾為英國毛紡織工業提供大量原料的毛用養羊業徹底衰落了,羊毛生產在英國畜牧業中已居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肉用養羊業,它是今天英國農場飼養羊群的主要經營方向。養禽業曆來同時生產肉、蛋,不過隨著市場上對較廉價禽肉需求量的不斷擴大,活禽生產已逐步趕上並超過蛋的產值,即由蛋、肉並重轉為肉、蛋並重。

表56英國畜牧業的產值結構(以現行價格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33

(三)生產特點

英國畜牧業是個現代化的生產部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經營規模大

戰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農場兼並的加劇,畜牧業的集中化趨勢十分明顯,即平均經營規模擴大、牲畜日益向大農場集中。表57表明,1969年以來,多數牲畜的經營規模皆迅速擴大,特別是雞、豬等最便於實行工廠化生產的部門,經營規模擴大最快。舉蛋雞為例,3/4以上集中在規模在1萬隻以上的大型雞場裏。乳牛和羊的經營規模也相當可觀,大不列顛三個地區,這兩個部門的平均規模,皆分別在60頭與400隻以上。即使在曆來農場麵積較小的北愛爾蘭,乳牛和羊的經營規模,在十幾年中也成倍擴大。唯有肉牛經營規模擴大較慢,這可能與其發展的重點是在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個體產肉量,從而有關農場不願意同時飼養過多頭數,以免飼料使用過於分散和降低飼料報酬。

2.機械化水平高

目前,英國畜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飼料收割、運輸、儲存、加工到畜禽的喂料、供水、集蛋、擠奶,以及畜禽舍的通風、清糞等都基本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僅在飼料收割方麵,1983年全國就有飼料收獲機52560台、割草機201257台、幹草打捆機114734台。機械化大大促進電動機和其他電氣裝置的使用。1948年時,僅有30%的畜牧業企業使用電動機械,而到70年代後期已提高到90%以上。

3.注重品種工作

英國各種畜禽都有生產性能較高的良種作為當家品種:乳牛方麵有弗裏生(黑白花牛)、埃爾夏、娟姍、更賽;肉牛有赫裏福德、夏洛萊、阿伯丁安古斯、威爾士黑牛、蓋洛韋;綿羊有累斯特、德文、南崗、蘇格蘭黑麵羊;豬有英國大白豬和長白豬等等。以上各個品種不僅作為本國繁殖後裔的基礎,不少還被國外引種,成為世界著名的良種。

英國的品種工作,有一個組織嚴密、效率較高的繁育體係。各種畜禽品種都有相應的品種協會。培育種畜不是任何人和任何農場都可以經營,而是事先必須經過品種協會和國家的後裔測定站測定,取得合格證書,才準從事經營。良種的登記工作也十分嚴格。如經過後裔測定的公牛,必須具備其所生的母牛至少有10頭進入優點登記簿的條件,還要對分布在不同牛群中的其所生的母牛進行抽查,經鑒定合格方可登記取得種牛證書。嚴密的品種工作,使各類畜禽的生產性能得以不斷改善的保證。

表57英國畜牧業經營規模的變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4.集約經營、飼養方式不斷改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60年代以來,英國畜禽飼養方式不斷改進,從而成為在這方麵比較先進的國家之一。在乳牛業方麵,迄至60年代,還以拴係式牛舍和移動式擠奶器相結合的方式為主,目前絕大部分乳牛場已廣泛采用散放式牛舍與擠奶台相結合的方式。肉牛從較粗放的放牧飼養為主,改為半集約的放牧和舍飼相結合,以及集約化精飼料強度肥育。豬和雞已普遍采用工廠化生產。即使是養羊業,除在山區繼續采用全年放牧外,在平原地區也正在推廣放牧和舍飼相結合的方式。

隨著飼養方式的改進,畜產品的產品率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平均每頭乳牛的產奶量,1982年達5090公斤,比1948~1952年間提高87%。肉牛的生產周期大大縮短,飼養一年左右,平均體重可達400公斤上下。飼養6~7個月的豬,體重超過100公斤,7~8個星期的小雞,即長到2公斤。畜產品質量的改善也是明顯的,以1980年與二次大戰前相比,90公斤重的大白豬,胴體中瘦肉率已由38%提高到55.7%,而脂肪由46%降低到30%以下。公豬膘厚從45毫米減為32毫米,母豬由45毫米減至36毫米。飼養方式的改進還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英國每一農業勞動力的畜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發達國家的最前列。

5.專門化、社會化程度高

英國畜牧業的專門化程度向來是比較高的,60年代以來,又在原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以英格蘭和威爾士為例:60年代中期,全部乳牛的78%已由專門的乳牛農場飼養,到了70年代後期,這一比重又提高到85%,也就是說,隻有15%的乳牛由其他類型的農場兼營;與此同時,乳牛農場兼營別業的比重也在下降,60年代中期,乳牛農場兼養的豬、蛋雞和羊的隻數,占這兩個地區後三類畜禽總數的14%、11%和12%,到70年代後期,又進一步減少到占7%、5%和10%;另一個變化是兼營別業的專門化農場數量在不斷減少,1969年時有53%的乳牛農場兼營蛋雞,有24%兼營養豬,到1975年這兩種乳牛農場分別減少到占35%和14%。

再舉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豬禽農場為例:1969~1975年期間,由專門化豬禽農場所飼養的種豬和蛋雞數,占兩個地區種豬和蛋雞總數的比重,分別由32%上升到58%和由64%上升到85%;兼營乳牛的豬禽農場占豬禽農場總數的比重,則從11%降為7%。

專門化程度是伴隨生產水平和機械化水平而提高的,而專門化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機械化和生產的發展。

英國畜牧業生產的社會化,主要表現在畜工商聯合經營和一體化。也就是產前、產中、產後部門和生產、流通、加工、銷售過程密切聯係、相互製約的經濟體製。60年代以來,農工聯合企業、合同製農業企業和同業生產者的聯營企業等各種形式的農工綜合體,在畜牧業中都得到迅速的發展。諸如櫻桃穀飼養有限公司、英國牛奶銷售局等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農工綜合體對於促進畜牧業生產正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飼料生產

飼料生產是發展畜牧業的前提和基礎。英國畜牧業水平較高,這與重視飼料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飼料種類和消費構成

1.飼料種類

英國飼料來源是多方麵的,按其本國的習慣劃分,主要有以下三大類。

(1)草地牧草包括永久性草地(五年以上)、輪作草地(不足五年)和粗放放牧場。它們供牲畜直接牧食或割製成幹草和青貯飼料用。

(2)粗飼料它是與營養價值較高的精飼料相對而言。包括飼料作物和各種作物的秸杆等。

(3)精飼料包括飼用穀物(大麥、小麥、燕麥)和各種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如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的餅粕渣、魚粉、肉骨粉等),還包括各種飼料添加劑,以及本世紀4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和增產的配合飼料。應該指出,隨著牲畜頭數的增加和品質的提高,對精飼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和多樣化,本國生產還不足供應(主要是品種不配套,尤其缺乏植物性蛋白飼料),每年需大量進口玉米和大豆,1984年分別為147.3萬和51.7萬噸。

2.飼料消費構成

在上述三大類飼料中,豬和家禽以消費精飼料為主,牛、羊等牲畜則以消費草地牧草為主。英國草地專家格林和貝克爾曾測算了1951~1976年間,全部牛、羊的代謝能總消費量構成(見表58)。從中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無論從全部牛、羊的代謝能總消費量,還是每個牲畜單位的代謝能消費量來看,都以草地牧草為主,其次是精飼料,粗飼料比重很小。1976年全部牛、羊代謝能總消費量為417000兆焦耳。其中從草地牧草得297000兆,占71%;從精飼料得99000兆,占24%;從粗飼料得21000兆,占5%。

第二,從1951~1976年間的變化趨勢看,每公頃草地載畜量從1.0個牲畜單位增加到1.4個,說明單位麵積草地的產草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在提高。但草地在全部牛羊代謝能總消費量中的比

表58英國牛、羊代謝能消費及其構成

*主要指永久性草地(五年以上)和輪作草地(不足五年)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5,第245頁

重卻基本穩定並略有下降。與此同時,精飼料的消費量及其在代謝能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卻提高很快,相反,粗飼料的絕對量和相對比重都在下降。1976年以後,英國穀類作物產量增長很快,為畜牧業提供日益增多的精飼料。但同時精飼料的價格卻在上漲,完全可以想像,上述三大類飼料消費的比例還在變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