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戰勝心理壓力(1 / 3)

第3章 戰勝心理壓力

在對壓力怨天尤人,滿腹牢騷,實際上是懦弱的躲閃和逃避。

"真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

壓力,在每個人的生活道路上都是難免的。盡管其內容和程度不同,失學、失戀、貧困、疾病、家庭破裂、事業無成等等,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如意,精神受到壓力,也就是感到悲痛。

如何對待壓力,正時考驗一個人意誌的試金石。強者認為,壓力是人生的一聲墊腳石,也是一筆最重要的財富。"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求,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強者之所以強,是因為他能夠化悲痛為力量。弱者規避壓力,使自己前途黯然失色。

*過度壓力的解決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能夠下決心采取建設性措施,這"下決心"就是駕馭壓力的第一步驟。這個和一步通常又被稱作"動員"。

動員就是簡單的必須做某件事的決定。我們不能說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決定用人們常用的一句話來表達就是"總有更好的辦法。"可惜的是許多人沒能采取這個步驟;缺少它,就不會取得任何進步。研究表明,大約60%的發現自己工作有壓力的人沒有采取任何對付壓力的措施。他們沒能認識到肯定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解決壓力。這部分人是由於在遭受壓力之後,對任何事都產生了一種惰性心理,不是用抓緊時間來解決它們。

*麵對壓力,你所要實施的第一步

麵對壓力,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步,就是下決心駕馭壓力的負數。

我們要了解需要反對什麼。這一點可以通過向自己提問題來解決。"我的壓力是什麼?""對它們需要采取什麼行動?""什麼阻睛我的行動?"正如我們適當時候會看到的一樣,有時,那些"讓我無法幹"的事情也許太強大了,超出了我們的控製範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被迫忽略(或適應)壓力,而不是對它采取行動。但倘若事情並非如此,我們就會決定采取什麼行動,是"立即"行動還是"將來"行動。

采取了動員步驟之後,我們進入知識階段。第一步是先把那些壓製我們的事情準確作一計劃。必須強調"準確"這個詞的使用,因為假如一項緩解壓力計劃包羅萬象,將收效甚微。比如,僅僅寫上你的職業壓力大是毫無用處的,你的"職業"僅僅是你用於描述雇傭情況的標簽,商業總經理、社會工作者、醫生、教師,等等。標簽隻是標簽,它的壓力程度不可能比它的價值大多少。真正的壓力在於與職業有關的具體事情。

人體對壓力要求的每一個反應對自身都是有用的。它們促進身體對麵臨的挑戰作出響應,或堅守陣地,或發動反擊,或迅速戰略性撤退。這種所謂的"打或撤"是神經係統的自動反應階段,也就是說,這種反應不是我們通過中樞神經係統有意識地支配的。它是無意識的,就像我們的身體對食物的消化,我們的心髒在追趕公共汽車時跳動速度加快,我們體內的恒溫器在由溫室轉到冷室或由冷室轉到溫室時會自動調節一樣,對此我們無須贅言。人體能夠根據需要作出反應,用不著我們告訴它該怎樣做。

在這種反應過程中,身體內部發生一係列的事情,每一件都扮演著激發我們迎接挑戰的角色。然而問題在於,如果無限製地任其發展,那麼每一件都能損壞我們的身體。因為它們生性就隻做快速敏捷的反應,一旦緊急情況消失便立即關閉反應係統,否則,就會產生副作用。

人體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已經能以動員和解散的方法對付外界的威脅。然而,當今社會常常既不允許我們用打或撤的辦法去對付所麵臨的壓力,又不消除這些壓力以使我們得到鬆馳,身體就受到影響。

讓我們設想你總是家中晚上第一個下班回家的人。一天晚上,你跟平時一樣回到家,走進一所久不住的房子(如果想像這所房子破舊不堪、搖搖欲墜,會加強故事的效果)。突然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從樓上傳來,隨即,腳步聲開始走下樓梯。刹那間,自動反應係統開啟,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促使你做好準備:或者同來犯者戰鬥,或者盡快撒腿跑出去。可是不一會兒,腳步聲轉下樓梯,結果來人是你的妻子(丈夫或家人之一)。原來是她(他)的工作時間出人意料地有了變動,今後將提前一小時到家。第二天晚上,當你步入那幢房子聽到同樣的腳步聲時,就會在作出反應之前關閉自動反應係統,並向它保證這個腳步聲不是威脅,而是受歡迎的聲音。

由此可知,即外界因素是兩種情形下的同一種東西,所不同的隻是你對它的心理解釋。正是這種認知評價激發或沒能激發自動反應。你通常不是直接選擇反應的,也不是指示腎上腺、甲狀腺、肝髒或其他組織開始工作的。正如我們在適當時候可以觀察到,有些人一遇風吹草動便全民皆兵,而有的人則逢大戰時才讓自己的部隊拿起武器。這大概既有性格上的原因,又有後天培養的原因。但每個人在認知程度上所做的反應會影響生理程度。因此,必要時改變這些反應將有助於阻止不必要的無意識活動。

一定程度的壓力有益於我們的心理成長,增加生活情趣,激發我們奮進,有助於我們更敏捷地思考,更勤奮地工作,更增強了我們的自尊和自信,因為有了特定的能夠實現的人生目標。然而,如果壓力超過最大程度,就會使我們心力衰竭,行為混亂。由於目標意義減少,並且毫無希望、難以實現,使我們感到自己是無用之人,毫無價值。如果反應持續太長,就會造成危害,使人垮掉。

在麵臨壓力需要作出認知評價時,常常會出現一個停頓,一旦作出評價,便會有反抗(或應付)壓力階段,緊接著(如果拖延時間超出了個人的承受能力)就會是精疲力竭階段。處於反抗階段時心理作用會加強,從反抗到衰竭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一旦衰竭,心理功能就徹底停止作用。

由於生理和心理作用密切相關,生理和心理能量不可分割,我們在生理上越感到衰竭,我們對壓力的心理反應便越是衰竭,反之亦然。有些人隻要一發現生理受損跡象,心理上也退卻了;而另一些人則相反,他們靠意誌力堅持到哪怕是超出生理衰竭程度。

就壓力的有益或有害的心理影響而言,有害影響也是因人而異的,最重要的方麵如下所列。我把它們劃分成對思考和理解的影響,對感情、情感和性格的影響。

難以保持聚精會神,觀察能力減小,經常遺忘正在思考或談論的事情,甚至剛進行一半就卡殼了。

記憶範圍縮小,對非常熟悉的事物時記憶力和辨別能力下降,實際的反應速度減小;彌補的嚐試可能導致莽撞的決策。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後果便是在處理和認知事物時錯誤百出,做出的決策令人懷疑,頭腦沒有能力準確地估價現存的條件並預料未來的後果。

對現實的判斷缺少效率,客觀公平的評判能力降低,思維模式變得混亂無章,使肌肉放鬆、感覺良好的能力以及拋卻煩惱和焦慮的能力下降,幻想並加大壓力所帶來的病痛,健康快樂的感覺消失殆盡。

精神萎靡不振,一種不能對外界事物或內心世界產生影響的感覺油然而生,無價值的感覺增強。

已經存在的結結巴巴、吭吭哧哧、含含糊糊的語言現象加重,而且還可能出現在尚未有此症狀的人身上,人生目標已蕩然無存,興趣愛好成了過眼雲煙。由於假想病的產生,自己製造出許多借口,於是遲到、曠工成為家常便飯,對酒精、咖啡因、尼古丁吸嗜成癮,非法吸毒現象更加明顯。精力衰退、起伏不定,找不到明顯原因或失敗、或每4個小時就瞌睡一次發展到處處向人發難--"你能跟那種人做什麼事?""他們6個月內又要倒黴的。""除我之外還有誰操心?"甚至可能把非常有用的新規則和新發展,拒之門外--"我這麼忙哪有功夫管那些事。"

這些反麵影響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在遭受最大程度的壓力時,也很少有人表露全部症狀。嚴重的程度也是因人而異,但這些症狀的出現說明個人已經達到或正在達到綜合適應症候群的精疲力竭階段。倘若你認識到自己身上有任何上述症狀(我從未認為讀到這些醫學或心理症狀時許多人會得出冷酷的結論:我們身上存在所有症狀),都將是一個危險信號。

*生活中,造成過度壓力的多種原因

如果過分修改我們的內在生理節奏(比如倒班)或每日動蕩不安(比如經商者、警察、醫務工作者等等,不得不全天候地處理緊急情況),就會引起生理和心理壓力。對三班倒的工人的研究表明,他們遭受著與壓力有關的疾苦。對這些工人以及對那些常常乘飛機往返奔忙的經商者的研究都有趣地說明抑止生理節奏比刺激它所造成的壓力要小。因此,晚睡晚起比被迫早睡早起的壓力小。

然而,冗長的或不利於交際的時間,除了對生理節奏造成損害外,還有另外兩個主要的壓力影響。第一,假如這些時間無法預言,就會妨礙原來的工作要求的安全感,因為任何時候他(或她)都可能被要求取消約會以便加班,或正在家裏休息卻被叫去處理已發生的緊急情況;第二,太晚的或不符合交際的時間本身會妨礙人際關係的發展和其依賴緩解壓力的業餘愛好。

大多數職業工作者的身份的一部分與他們的職業緊密聯係,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但假如我們的職業受到社會(或我們的上司、我們的政治領袖或任何一位比我們權力大的人)的廣泛輕視,那麼無論此職業對我們多麼重要,多麼有用,都很難消除我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自身的重要性產生的疑慮。倘若別人認為我們所做的事不重要,或認為任何一個受過很少訓練、能力很低的人都能做這等事,那麼我們就很難產生以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的感覺。

對職務提升的美好憧憬使人感到自己的職業有價值,但這種憧憬是長期目標。沒有這些目標,許多人就會感到難心壯誌受挫而造成的壓力。他們會對時間的流逝異常敏感,對自己的停滯不前徹底絕望。

成堆的會議也同樣使人喪氣,在許多職業和商業機構中,人們對各種繁雜的會議和工作晚會怨聲載道,因為所有這類會議都會嚴重擾亂他們的時間。他們抱怨上司除了張貼一張張的會議日程表之外無所事事,隻是利用這些會議作為膨脹自我主義的借口。他們還抱怨這些會議本身也給他們造成了壓力。上司馬虎潦草的日程安排以及淺薄無聊的指示使人把時間都浪費在枝節末葉的事務上,浪費在閉門討論問題上。

有些人在不確定的環境裏茁壯成長,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他們把不確定列為職業生涯中的壓力之一。不確定會使我們偏離調整好的熟悉的人生軌跡以及自我感覺。不確定就是事實和虛構中用於所謂洗腦的技術之一,它能消除人們對思想灌輸的抗拒心理。

工作中不確定的形式就是頻繁改變政策,以使人們無法確定他們的真實位置,難以提前作出計劃。他們剛剛向一套程度或一套決策作出妥協,便又被迫改變思路向某些完全不同的事情讓步。最有害的是,不確定還使人懷疑是否應該繼續現有的工作,有時一個人似乎是多餘的,有時又不是,反反複複。這種壓力之下精神將很快崩潰,因為一個人總是費盡心力去適應再適應憂鬱--解脫--憂鬱循環的每一個階段。

在威脅較小的程度上,不確定的表現形式是懷疑。諸如懷疑是否會被安排另一個吸引力差的職務,是否會被安排到一個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手下幹活,是否會在提升時被忽視,是否會被調到另一個辦公室或調往不同的部門,等等。過多的例行公事和可預言性會使工作單調乏味,然而它或多或少符合想要得到安全感的大多數人的需要。即使是受歡迎的帶給人高度興奮的改變也會提高壓力程度。當這些發跡是不受歡迎的、不可預言的、相互矛盾的、搖擺不定的時候,後果將是毀滅性的。

*隻有清楚壓力的來源,才能克服壓力

假設你帶著一個朋友去KTV包房,當他進到大廳後並無異常表情,因為那裏相當寬敞,燈火通明,也清楚標示著各個進出口。

現在你再把他帶到一個比較小的舞池,那裏還是有幾道出口,不過他的臉色已經不太對了,但還可以撐得住。這意味著壓力強度上升了,但還在承受範圍之內。接著你又把他帶入一間暗漆漆的小包廂,那裏的天花板低得都快碰到頭了,裏麵隻有一扇窗子,而且還是緊閉的。這時他的症狀就很明顯了:緊張的渾身發抖,全身上下都濕透了,而且開始有反胃之感。

人的適應力是很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仗的時候,一開始都嚇得半死,但隻要能撐過前幾周,壓力強度就不會再上升了。

當一發炮彈打過來的時候,對新兵往往嚇得半死,但老兵卻不然,若無其事地窩在散兵坑內聊天。

日子是不是真的都一直這麼好過?恐怕也不盡然。隨著戰事的緊張,他們硬撐到某個程度還是會哇哇叫,即使老兵也會精神崩潰,而且後退症將延續到戰後一段很長的時間。

如果你今天被老板給炒了,明天不慎摔斷腿,後天又接到一張巨額帳單,那不發狂就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