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勝自卑
*排除悲觀的情緒
悲觀情緒人人有之,有些人為之瘋狂,被擊倒;有些人意誌堅定,突破了牢籠,從悲觀的沼澤地爬了起來,成為自己的太陽。
你可能對多少次受到別人的"搶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記得很牢,或你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你當然沒有一刻的輕鬆愉快,你變得很悲觀。
如果你把注意力盯在與別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並把愉快、向上的事串連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樂觀的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分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地取得,企求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欲望又有無窮的懊悔。這是悲觀情緒的真實體現。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心理"老化"的表現。
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隻要一曲音樂,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如果你出了工傷,隻能靠輪椅行動,這對你無疑是重大的打擊。而殘疾的身體,往往使人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你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冀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曲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說,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你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多了一個生活的對頭,那當然也使你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
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量,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使你在針鋒相對,逃避退縮、一如既往的三種態度上找到最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排除悲觀情緒,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關鍵在於有信任、現實的處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別人都在不斷改善人際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一條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相信,你的人生一定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培養樂觀的情緒
培養樂觀情緒,就等於給自己找到了希望的明天。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心態。
除了理想之外,支持你快樂工作和學習的勇氣或力量,就是活下去的信念。一個人能否活下去,除了體質和疾病因素之外,全取決於"是否想活下去"。研究者發現,老年喪偶後的半年裏,死亡率比同齡人高出6倍。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失去了感情的依托,對未來感到絕望。
安德遜說:"如果人們感到絕望,就不會去尋取得成功的技巧。"老年人的生活經曆是人生一次新的多變時期,這種變化不像青年期的變化那樣,一切都是新奇、發展的"第一次",而呈退縮、疏離、衰退的變化趨勢。如孩子離家、配偶死亡、被解雇、退休等等。如果這一時期患有實質性疾病,就可能使患者處於雙重絕望之中,最後由於惡性循環而導致死亡。
情緒不僅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物化過程。人在極為嚴重的消極情緒裏,不僅造成代謝功能的失調,如心率、血壓、消化功能的紊亂,而且沮喪、悲痛、嫉恨、緊張、恐懼、敵意等情緒會使體內分泌破壞或降低免疫功能的化學物質。所以惡劣的情緒,不僅使人容易患病,而且容易患嚴重疾病。
研究證明,樂觀不僅能使人長壽,更能給長壽者樂觀豁達的情緒。
那麼,青年人怎樣才能保持或者培養樂觀的情緒呢?
(1)隻有坦然地處理各種重大事件或意外事件,冷靜地分析問題,力爭做到不喜怒過度,情緒過度就不會使身心健康受到損害。《黃帝內經》中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所以當喜則喜,當悲則悲,但切不可過度。要做到這點還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鍛煉意誌力。
(2)幽默是能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特殊的情緒表現,具有幽默感的人可以從容應付許多令人不快、煩惱,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笑緊緊地伴隨著幽默,是幽默感的核心內容。運動幽默,調解快樂的情緒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笑不僅能使肺部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能夠消除對健康有害的不良情緒和神經緊張感,驅散心中的積鬱。
(3)知足常樂。告訴你的並不是一種消極心態。恰恰相反,人應該熱愛生活,向往未來,追求成功。厭倦生活,慘淡人生,自暴自棄者多早夭。知足常樂主要是指心平氣和地對付當前的各種境遇,確定一個切實可行、可望可及的追求目標,不要有過高的奢望,也不要過低地看待自己,過分地自卑、自責、自憐。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發生。隻有經曆了人生的酸、甜、苦、澀的人,回憶情緒體驗深刻的事件,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果常常去回憶那些令人煩惱、傷心、悲哀、恐懼的事情,那麼就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緊張的情緒狀態,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青年人應該盡各種方式,諸如替代、消退等方式,忘掉痛苦的往事,保持樂觀的心情。
樂觀的人可能把一切事情都想得很坦然,不那麼頂真,但卻使他們能生活得久一些。雖然他們也會得不治之症,但能推遲疾病的發生;生了病之後也能比常人活得更久。樂觀是一個人用金錢、地位買不來的寶貴性格。任何人,學會了樂觀處世,他的生命之路就一定會比別人更為長久。
樂觀精神是人的一大法寶,擁有樂觀的人生,是怎樣地充滿快樂和健康。健康的體魄是事業的重心,那麼樂觀同樣是生命的"綠燈"。
*克服消極的心理暗示
消極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種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克服消極心理是對你身心健康,以及將來的事業發展都是一次很好的課題。
消極的暗示作用能擾亂人的心理、行為及大體生理機能並造成疾病。許多神經衰弱官能症,往往是由於自我暗示而加重的。
暗示,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意識,對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中國的古代民語故事中,"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形"等等都是心理暗示在起著微妙的作用。
現代科學證明,暗示對於人體的生理機能有明顯影響。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設計一個兩端平衡的蹺板,讓實驗者躺在上麵假想自己騎自行車"蹬"腳蹬。雖然身體未動一絲一毫,但不斷的自我暗示使沒有外力作用的平衡蹺板朝腳底傾斜。原來假想的意向性運動使下肢血管擴張,血流向下肢,敏感的蹺蹺板就發生了變化。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你反複播放"消極的心理磁帶",便會養成根深蒂固的消極模式,使自己在意識或無意識中發生動作和行為。
性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告訴我們,青年男女彼此向往與追求,是性心理發展的正常表現。在與異性接觸中,男女青年都會出現性欲望與性衝動,這是青年在發育中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與異性有關的電影、電視、報刊、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通過知覺、思維、想象與情感而引起或者增強了性欲望,從而感情表現得特別豐富,有時候甚至是想入非非。人性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是產生了不良的現象,就要認真地對待處理,以免消極心理的蔓延之火燒到你的生活中。
這種情況如果時間短暫,就不應大驚小怪,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講,對性欲不應處處壓抑。而應通過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來發泄,如記日記等。
如何消除消極的暗示泥?
(1)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自卑暗示心理的陷阱而不能自拔時,默念或默記"自己是心理健康者"數十遍乃至數百遍,並且做到持之以恒,積極的暗示就會潛移默化地起作用,達到健全心理機能的功效。
(2)當你被這種消極心理侵擾的時候,盡量到一些比較喧囂的地方,或多和人交談、接觸;在和異性接觸中切勿太敏感,對異性言談舉止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合理化解釋。交往的對象不要集中聚焦或單打一;正確處理好戀愛和事業的關係,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這樣和異性的接觸就會變得落落大方,自然得體,並把和異性交往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克服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之事沒有信心,對自己才華投去否決的一票。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自卑感是一種覺得自己不如他人並因此而苦惱的感情。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常常為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而悲觀失望、喪失信心。
自卑的產生與自卑心理創傷,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因為心理創傷並不是完全起因於外部的刺激,而還有其主觀原因--性格。自卑感較強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幾種性格特征:小心、內心、孤獨和偏見、完美主義。
更需指出的是,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出人頭地"的風氣越來越盛行,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感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類似入學考試、錄用麵試、體育比賽等等比試優劣的場合產生。
每位事業心極強的人,所要克服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卑。自卑感是人類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絆腳石,因為任何人的能力會有所不足,因而也就易生自卑,為了克服自卑,便會努力奮鬥。
然而,自卑感並非都是如此激勵人,使人奮發上進的。更多的是,因為有自卑感而阻礙正常的發展,在不幸中虛度了一生。與此同時,長期被自卑感籠罩的人,不僅自己的心理活動會失去平衡。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因此,應該盡力解脫縛自己的自卑繩索,打開自卑的枷鎖。
在心理學上,克服自卑心理主要是通過補償的方法。自卑心理的補償有自覺與不自覺、積極與消極之分。比如,有的人明知自己沒有多大本領,卻故作姿態,借以彌補自己內心的空虛,顯然,這樣的補償方法是不可取的。下麵幾種方式才是積極可取的。
(1)當知道自己在某方麵有缺陷、不如人的時候,熱愛生活、想成為生活的強者的人,會懂得"以勤補拙",懂得"笨鳥先飛"的道理。而要做到這一點,自信心很重要。因為隻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進取,才是消極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
(2)一個人成功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強。可見,通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強和升華。對於自卑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確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時,則可改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願意並有興趣的活動或工作,以便增強信心,免除自卑。
(3)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因此不能隻看自己短處不看長處。積極的態度是揚長避短,以"長"補"短"。這一方麵不行,也許另一方麵比別人強。
(4)多讀些有關名人成功的書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擾的名人的事跡,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進而鼓勵自己加強自信,發揮所長,集中精力,矢誌不渝地達到目標。這樣,自卑心理也會不驅而散。
(5)日本精神療法研究所所長小林英夫認為,此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製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例如想想小學時期那些令人高興的讚美,就擁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於承認自己的長處,以零為基點,不斷去增添它。
克服自卑心理。不僅是給自己一股"強身劑",征服了自卑,就好比腳步征服了一座大山。
*戰勝軟弱的自我
軟弱是不自信的一種現象。怎樣戰勝軟弱呢?心理學家提供的對策是:
(1)任何人都可以養成堅強的性格,不過,軟弱人大多有內向的氣質,養成外向型堅強性格確很困難。但是內向型堅強性格卻是可以鍛煉出來的。內向型堅強性格有三個特點:不鋒芒畢露但有韌性;不熱情奔放但有主見;不強詞奪理但能堅持正確意見。
(2)弗蘭克林1951年首先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結構,但因受到"強人"的責難,竟承認這個發現是錯誤的。後來有兩位科學家1953年重新發現這一結構,並獲諾貝爾獎金。
由於不敢堅持自己,將自己在生物學上劃時代的發現拱手讓給了別人,多麼痛惜!戰勝軟弱的心理基礎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敢於堅持自己,尤其是麵對飛揚跋扈的所謂"強人"的時候。
(3)先是學會發怒。軟弱的人多沒有當眾發脾氣的體驗,而習慣於沉默忍受。堅持自己。就要敢於適時發怒。可以逐漸學起。你可以選擇經常粗暴對待顧客的售貨員為對象,準備好"台詞":"這樣對待顧客,太不像話,豈有此理!"說罷,盡管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