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藝術園地 第三章 西方美術作品欣賞
一、繪畫
《莫娜麗薩》(意大利)達·芬奇
達·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又是一位科學家。恩格斯在讚揚文藝複興時期"巨人"時列舉的第一個巨人就是他。他把自己多方麵的科學知識應用於藝術創作中,使繪畫藝術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研究和科學法則的基礎上,創作了許多完美的典範傑作。他的一生,表現出一個偉大的人文主義者的創造精神。
《莫娜麗薩》是達·芬奇創作的一幅舉世聞名的肖像畫傑作。描繪的是一個擺脫中世紀封建禮教束縛的普通的青年婦女形象。畫家不是一般地描繪這位美麗的女性,而是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女性美的藝術形象。
從畫麵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輕的女性全身洋溢著純真和天然的情趣。那淡淡的雙眉下麵,兩隻明亮、純淨、溫柔的眼睛閃閃發光。嘴唇微微上翹,永遠含著一種"謎一般的微笑"。畫家為了突出表現她那純樸的美,大膽地舍棄了一切不必要的華麗裝飾,隻穿著深褐色的素淨的長裙,袒露著豐滿而健實的胸脯,顯示出生氣勃勃的女性美。特別是那雙柔軟、溫和的雙手交疊著,自然、安詳地放在胸前,同微笑的麵部表情和諧地融為一體。在背景處理上,畫家運用"空氣透視法",把山崖、小徑、石橋、樹叢推向遙遠的深處,仿佛籠罩在模糊的薄霧裏,產生了遼闊的空間感,又突出了前麵的人物。
這幅肖像畫的價值,還不能僅僅從畫得生動逼真上去認識,更重要的是畫家在這幅作品上體現了他先進的美學思想,讚美了人對自身的肯定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有人把這幅畫比喻為一首讚美自然、讚美人生的頌歌。
《最後晚餐》(意大利)達·芬奇
《最後晚餐》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所作的壁畫。這是一個傳統的《聖經》題材:一個逾越節晚上,耶穌預知他的死期將臨,偕十二個門徒共進最後一餐。他突然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之後,在眾門徒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畫家表現的就是這一緊張的戲劇性場麵。
對這一傳統題材,許多著名畫家都曾表現過,唯這幅作品被公認為是最傑出的空前之作。這幅作品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
一是構思巧妙,構圖卓越。達·芬奇處理這個題材不同於其他畫家們,畫麵十三個人物都集中於餐桌一側,以耶穌為中心,把十二個門徒均列兩旁。既沒有把眾多就餐者圍桌而坐,也沒有把判徒猶大單獨畫在眾人的對立麵,而是十三個人幾乎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這種絕對對稱的平列式構圖,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呆板之感。但是,畫家通過人物不同心理、動作的刻畫和感情聯係的自然結合,不僅不顯得呆板,反而使構圖更集中,更完整,更生動,更富於形式美。同時,這樣安排可以使所有人物都能占有一個大體相等的位置,為畫家充分刻畫每個藝術形象的動態和內心世界提供了方便。
二是人物刻畫得極其生動傳神。基督耶穌位於畫麵的中心,十分突出。他正襟危坐,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雙目垂視下方,雙手無可奈何地攤開在餐桌上,又顯得似乎有點憂悒和疲倦。但是,從他那從容挺直的身軀裏,卻可以看出那不可摧毀的精神力量,顯得十分聖潔和崇高。十二個門徒左右對稱排列在耶穌兩旁,又自然地分成四組。畫家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年齡、經曆、身份和性格,成功地塑造了各不相同的典型形象。他們之中有的震驚,有的憤慨,有的懷疑,有的私語,有的急於表白,手勢、眼神和動態都刻畫得極其逼真、生動。唯獨叛徒猶大身體向後傾斜,臉色灰暗,露出抑製不住的驚恐。盡管人物眾多,動態各異,卻能以耶穌為中心彼此互相聯係和互相照應,組成一個攝人心魄的、富有戲劇衝突的悲劇性場麵。
三是畫麵和環境的空間處理上獨具匠心。這是一幅壁畫,在畫麵的空間和建築物大廳的實際空間的"銜接"處理上是極其成功的。畫家在畫麵上采用平行焦點透視法則,準確地計算了離地麵的透視距離,把畫麵屋頂、牆壁和餐桌的視平線與建築物大廳的視平線相協調一致,使觀者站在餐廳門口看去,畫麵就是廳堂的延伸,仿佛畫中的故事場麵就發生在麵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幅作品雖然描繪的是一個宗教故事,但畫家歌頌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直的美德。通過耶穌和猶大的衝突,展現了人間美與醜、善與惡、光明與陰暗之間的鬥爭,表明了畫家對人生原則的態度。所以,這幅傑作在曆史上是永垂不朽的,是世界美術寶庫中閃耀光輝的典範之作。
西斯廷聖母(意大利)拉斐爾
拉斐爾(公元1483-1520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又一位巨人,以描繪優雅秀美的聖母像而聞名天下。他的藝術風格和達·芬奇不同,以和諧明朗的構圖和優美典雅的形象為主要特點。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他的父親是一位宮廷畫師,使他長期生活在宮廷貴族圈子裏,逐漸養成溫順、柔和的性格。他一生短促,隻活到37歲,卻創作了近300幅作品。他的作品能博采諸家之長而自成一體,在優美生動之上又有高度的理想加工,奠定了西方近代繪畫的典範風格,故有"畫聖"之稱。
這幅作品是為羅馬梵蒂岡宮廷裏的西斯廷教堂所作的祭壇畫,故取名《西斯廷聖母》。畫麵上窗戶綠色的帷幕剛剛拉開,聖母身穿樸素的長袍,懷裏抱著聖嬰,赤著雙腳從雲端降臨人間。聖母的造型端莊、樸實而又善良,她那溫柔的眼神裏隱含著悲憫,默默地注視著人間。小耶穌雖胖得可愛,但兩隻小眼睛流露出超乎尋常嬰兒的沉著和嚴肅。帷幕兩邊跪著男女兩聖徒,教皇西克斯特正向聖母說著話,女聖徒巴巴拉表現了對聖母的恭順和敬仰心情。最下麵兩個天真可愛的小天使嘟著小嘴巴,正翹首仰望從天而降的聖母。
全麵采用了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聖母和聖嬰作為主要人物安排在中央,教皇和聖女對稱地安排在兩邊,更增添了畫麵的莊重感。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像與中世紀的聖像完全不同,已脫盡了呆板的宗教模式,充滿著人世間的情感,以偉大的母愛和青春健美而完美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是世俗理想戰勝宗教理想的最突出的藝術表現。
《夜巡》(荷蘭)倫勃朗
倫勃朗(公元1606-1669年)是17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不僅善於畫肖像畫,而且還畫了不少曆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又是卓越的版畫家。他一生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據統計,被保存下來的作品有油畫600幅,版畫350幅,還有素描1500張。他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成就是發展了光的明暗對比畫法,即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在他的畫中,背景常畫得很暗,與受光對象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加強畫麵的戲劇性效果。
《夜巡》原來是為阿姆斯特丹民警總部繪製的一幅團體肖像畫。但是,畫家卻突破了傳統的團體肖像畫程式,使畫麵帶有曆史畫的戲劇性情節,其目的可能是為了使觀眾由此而回憶起往昔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革命鬥爭。畫家表現的是一支隊伍正準備出發執行一項緊急任務的瞬間,采用近似舞台燈光效果的表現手法,把兩個主要人物安排在照明的中心,處於最突出的位置。兩人邊走邊談話,似乎正為這次緊急行動而商量著。其他次要人物都安排在後麵,有的在擊鼓,有的在擦槍,有的舉著旗幟,有的舉著長矛,有的裝火藥,姿態各不相同。為了活躍畫麵氣氛,畫家還畫了一個小女孩在人群中間嬉戲。這幅畫原來題目為《弗朗斯·班寧·科克上尉射擊手連的出發》,本來描繪的是白天的情景,後因畫麵年久受空氣汙染和後人多次塗上過厚的光油層,以致畫麵變暗,被誤認為畫的是夜景而稱之為《夜巡》。
這幅畫是畫家根據自己的藝術主張,按照曆史畫的要求來組織畫麵的,而並沒有按照訂畫人的要求細致地畫出每個人的肖像。畫成後,引起了訂畫人的強烈不滿,要求畫家重新修改。但畫家堅持不肯修改,造成僵局,並由此而導致畫家生活中的不幸。
《強劫留基伯的女兒們》(佛蘭德斯)魯本斯
魯本斯(公元1517-1640年)是佛蘭德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也是17世紀西方成就最大的畫家之一。他學識淵博,精通七個國家的語言,繪畫技藝超眾,肖像畫、曆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均擅長,深得上層社會重視,一生過著豪華富裕的生活。他曾受命擔任過外交大使,先後去過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家。他一生勤奮創作,據說油畫就有近3000幅。他的作品氣勢雄偉,富於激情,運動感強,色彩豐富而濃重,是"巴洛克藝術"積極健康方麵的代表。
這幅油畫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眾神之父宙斯的兩個孿生兒子看上了邁錫尼王的兩個孿生女兒,倆兄弟依仗父王的權勢,便去共同搶親。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兩個兄弟騎著兩匹高頭駿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睡夢中的兩個姐妹強行拉抱上馬。畫家在這幅畫中感興趣的並不在於對故事情節的描繪,而在於把搶劫和掙紮這兩個互相對立而帶有強烈動勢的動作,通過不尋常的構圖表現出來。
畫家為了突出"搶親"這種驚心動魄的緊張氣氛,有意把畫麵視平線壓得很低,四個人和兩匹馬扭結在一起,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車輪在大地上滾動。整個構圖又像是一個一角著地的正方形,這種傾斜的正方形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動感。畫家在這個方形內緊湊地安排了運動著的形象。兩個彪形大漢動作向下,表現出猛虎般的粗野和貪婪;兩個體態豐腴的美麗女子動作向上,表現出極度的恐慌而手足無措。而這一切又發生在和平寧靜的大自然中,在畫麵上造成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在色彩上,明亮的天空襯托出深暗的馬和倆兄弟棕紅色的健壯身體。而他們共同組成的暗重色塊,又鮮明地襯托出倆姐妹細膩明亮的肉體,達到了高度的多樣統一。畫家還特意安排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天使匍匐在左邊的馬背上觀望,給這緊張的暴力場麵增加了一點輕鬆的情趣。
《紡織女》(西班牙)委拉斯貴支
委拉斯貴支(公元1599-1660年)雖然是西班牙的宮廷畫師,主要為國王和大臣等權貴人物畫肖像,但他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也創作了許多反映樸實善良的下層人物形象的名作。因此,他與魯本斯、倫勃朗一起被稱為17世紀歐洲繪畫的三位大師。他的繪畫造型嚴謹,自然真實,色彩柔和、細膩。
《紡織女》是委拉斯貴支晚年的作品,也是歐洲繪畫史上第一幅直接描繪勞動生活的油畫。畫麵展現的是皇家壁毯織造廠的一個工作間,前景有五個女工正在認真地從事勞動,有的在纏線,有的在紡線,有的提著籃子忙於送材料。畫家對這些勞動婦女作了精細而生動的描繪,特別是右邊那個白衣藍裙的青年女工,雖然描繪的隻是一個背部,但從那勻稱的身段,豐滿健壯的體魄,臉頰和頸背柔和的線條可以看到她的健康和美麗,從那纏線嫻熟的技巧看出她的聰明和智慧。透過隔牆的拱門可望到一間明亮的廳堂,正麵牆上懸掛著女工們剛織好的巨幅壁毯,幾個打扮妖豔的宮廷貴婦正在悠閑自得的欣賞品評,她們的養尊處優與女工的繁忙疲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個畫麵構圖安排和明暗處理也頗具匠心。前景的工作間顯然地勢較低,再加上高大牆壁阻擋了光線,顯得比較昏暗,而拱門外的廳堂卻是一個光明的世界。但是,這個光明世界是屬於上流社會的,而勞動的工人隻能終日生活在黑暗之中。這種明暗的處理不僅為畫麵構圖造成藝術效果服務,也深刻地表達了畫家對現實生活認識和理解,對下層人民群眾的特殊感情。
《篩麥的女人》(法國)庫爾貝
庫爾貝(公元1819-1877年)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畫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但從不畫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隻畫現實的社會生活。如《石工》《篩麥的女人》《鄉村姑娘》《奧爾南的喪禮》等,都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麵貌和生活。因此,他受到了當時保守輿論的猛烈攻擊,說他把"下等的勞動者"和"卑俗的鄉下佬"引到"高貴的"藝術中來是"無文化"的表現。1855年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他的作品被排斥門外。庫爾貝就在會場附近臨時搭起一個棚子,展出了他的40多幅作品,並發表了著名的"現實主義宣言"。這場畫展的"對台戲"在巴黎引起轟動。1871年他參加了巴黎公社革命運動,並當選為公社委員和美術家聯合會主席,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篩麥的女人》描繪的就是農村普通勞動婦女的生活。畫麵上一個農婦跪在地上,雙臂舉著篩子正在篩麥,雖然背朝觀眾,看不見她的麵孔。但從她那雙圓渾有力的雙臂,健康豐滿的身軀,優美的姿態和熟練的動作,可以想象出這個年輕農婦的精神狀態。在她左側還有一個坐在地上的農村婦女,倚著裝滿麥子的麻袋在撿麥粒。這時,有一個男孩剛從外麵跑回來,像是肚子餓了,想從櫃子裏找到可吃的食物。整個畫麵構圖平穩而富有變化,色彩樸實而厚重,是反映貧苦勞動群眾辛勤勞動的一幅現實主義傑作。這幅畫雖然沒有動人的情節,但畫家卻用樸素的繪畫語言,實踐了他在宣言中聲稱的"要像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出我那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