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園林藝術美感培養 第二章 中外園林藝術作品欣賞
說到中國與外國的優秀園林以及風景名勝區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僅以幾個典型的例證來說明它們的曆史價值與藝術風格,以便在遊賞時更好地掌握鑒賞的方法。
一、拙政園
它是我國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我國古典私家園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位於蘇州婁門內東北側。據文獻記載,它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約在1513年)。園名取意於晉代潘嶽《閑居賦》中的"拙者之為政",可見園名也在"言誌",清代時又進行了擴建。建國後,人民政府更重視養護此園,它已由國務院確定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可分三大部分:東區原為"歸田園居",占地約為207hm2,入門後可見門廊和前院,穿過"過雪堂"就可進入園內,在一草坪上可見一座木構亭建於土丘上,四麵又有縈繞小溪,低垂柳絲直曳流水,岸邊奇峰怪石,溪上小橋,極富情趣。園中配置了黑鬆與楓樹,形成對比色彩,東區西側有一道依牆複廊,牆上有各種形狀的透景漏窗,從窗洞望去,見得幅幅"圖畫"。廊上有幾處洞門,是去往中區的通道。
中區--是拙政園中最出色的部分,猶如樂曲中的華彩段。在12餘公頃的麵積中,水麵占1/3,形體各異的亭、榭、樓、台均臨水而起。主廳名"遠香堂",四麵都是透漏長窗,坐在堂內即可四處遠眺,欣賞池上島石及亭榭風光。在池中的島石岸邊,雜植了蘆葦、菖蒲,與高處叢生下垂的藤蔓相呼應,以追求山林風趣。從此園西側波形的曲廊北去,過了半亭"別有洞天",就進入園的西區了。
西區--麵積隻有08餘公頃,曲折的水麵與中區的大池自然相接,此區中有一堂,名為"鴛鴦廳",又以隔窗和掛落等手法將廳堂分成南北二部分。南名"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此廳外有各種山石、水景、花草、樹木。夏天人們在廳內可觀賞北池水麵的荷蕖水禽,而冬日,又可欣賞南院中的假山與茶花,隨著季節變化,園中景色也變幻無窮,令人感歎造園家的高超手法。此園中還有一座扇麵亭"與誰同坐軒",更是清雅別致。
拙政園是我國園林藝術作品中的精品,去江南旅遊,不可不觀此園。
二、頤和園
位於北京的西北郊,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藝術手法與意境,建成的一座巨型的天然山水園,也是我國保存得最好的皇家園林。
這座園林占地約有29萬hm2,原名"清漪園"。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建造了,15年才峻工,但在鹹豐1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軍破壞,至光緒12年(1886年)又開始重建,幾乎用了9年時間才完成,正式定名為"頤和園"。那時的中國已淪至被西方列強侵略、分割的地步,但昏庸無能的當權者慈禧太後為了個人及皇族的享樂,挪用了海軍的巨額經費修建頤和園,使本來就很落後虛弱的清廷軍事力量受到致命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以後被帝國主義一再侵略,每每戰敗,簽訂了種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今天我們在遊賞頤和園時,毋忘引史為鑒。
頤和園大體可分兩大部分:
宮廷區這裏是當年慈禧太後居住的離宮,她經常在此處理政事,因而這裏具有"宮"與"苑"的雙重功能,這一區域裏,以宮廷建築為主。
苑林區這一區域以萬壽山與昆明湖為主體,而湖麵幾乎占了全園的2/3強。湖的西北端還繞過萬壽山西麓,連接北麓,形成"後湖"。這裏湖山混為一體,風光十分壯觀。
昆明湖中模仿杭州西湖,建一西堤,此堤除主堤外,還有支堤,正好將湖麵隔成三個不同部分,每一湖域內,都建人工小島,立意於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此湖浩渺,又將遠處秀麗的玉泉山借景入湖,山影倒映湖中,畫意盎然。
萬壽山上各色建築薈萃,以往日舉行慶典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最具規模。金碧輝煌,顯示出它們的豪華與莊嚴的氣勢。沿湖北岸建了一條長達七百餘米的"長廊",共273間。可眺望湖光山色,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長廊內柱梁上描龍繪鳳,花鳥草蟲,風光人物均入畫中,共八千餘幅,令遊人讚歎不已。它像一條彩帶把遠山近水和各座建築連成一體,藝術價值極高。
後湖與後山景觀迥然不同,富於自然山林情趣,林木鬱閉,山徑回旋,景色十分深邃幽靜。後湖兩岸有摹仿江南水鄉街市建成的"蘇州買賣街",當年為皇族消遣而作,而今為公眾開放,在京城中也可享受江南水鄉小鎮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