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書法美感培養 第一章 中國書法藝術欣賞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奇特的藝術,也是世界藝術苑囿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數千年來,曆代書家可謂星漢燦爛,光耀千古,他們所創造的藝術珍品,更是浩如煙海,舉不勝舉。這些都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這些書作"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沈尹默《書法論叢》),它們或縱橫恣肆、或端莊秀美,或雄強博大、或柔婉清麗,或自然天成、或精工細刻......共同創造出中國書法這一絢麗多姿而又蘊涵豐富曆史、文化積澱的筆墨世界,它所包容的計白當黑、返樸歸真的意蘊,至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是對生命本真的探索與追尋。我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共同感悟這美的境界與神韻。
美是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個人的價值隻有在美的體驗與創造中,才能釋放出更多的能量。通過學習書法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因為書法藝術本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即使簡單的線條造型也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趣和內涵。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得到美的莫大享受。因此優秀書作對於懂得鑒賞的人是有著巨大魅力的。歐陽詢觀索靖碑、李陽冰觀大篆碧落碑數日不能去的故事,都成為書法欣賞的佳話。通過書法欣賞及實踐學習,大學生能從中不斷受到美的啟示和熏陶,不僅可以提高書法藝術欣賞水平,學習書寫美觀實用的漢字,而且能夠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和審美修養,對於陶冶性情,形成高雅氣質,增強愛國激情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簡要了解書法這門藝術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征,將有助於我們欣賞它的多姿神態並感受其動人韻味。
一、書法藝術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征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它是以方塊漢字為表現對象,隨著漢字的演變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秦確定小篆以前為孕育時期,兩漢確立了多種書體後為成熟時期;晉唐之間取得顯赫成就為鼎盛時期;五代以後為承襲時期。
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到的最早的成係統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一種象形文字。甲骨文在筆畫特征上有細有粗,有方有圓,且頭尾尖細、方折較多,交叉處因剝落而粗重,這種尖利直拙的筆畫給後世書法、篆刻留下了有益啟示;結體上或對稱均衡,謹嚴規矩,或變形移位,隨勢欹側,活潑多姿,無拘無束;章法上大多有"縱列而無橫行",疏散者錯落有致,工整者嚴謹端莊,顯露出濃厚的原始文化風格。西周時期出現了大篆、金文,大篆線條較甲骨文趨於勻圓齊整,方圓的肥筆亦為線條所取代,是漢字形體變化的一大進步。金文(或稱"鍾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顯現出渾厚雄健的風格,著名的有《大盂鼎》、《毛公鼎》等,也有如《散式盤》等結構寬舒,另具一格的作品。戰國時代的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其筆畫凝重渾厚,圓勁挺拔,結體略趨方正,章法均衡疏朗,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秦代以小篆為標準字體,與大篆相比,省掉了許多繁複的形體和異體字,線條也均勻整齊,行筆圓轉挺秀,流傳下來的著名秦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漢代是中國書法走向成熟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儀態萬方、質樸渾厚的西漢簡牘和帛書,代表隸書走向成熟與鼎盛的,有東漢遒勁凝練的《禮器碑》、飄逸秀麗的《曹全碑》、開張寬博的《乙瑛碑》、厚重古樸的《張遷碑》和奇縱恣肆的《石門頌》。盛行於漢末的章草,即"隸書之捷",代表作有史遊的《急就章》、陸機的《平複貼》等,後漢張芝變章草為不帶隸意的草書,即今草,其特點是體勢連綿、筆意奔放,稱"一筆書",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草書影響頗大,被尊為"草聖",這一時期同時出現了行書和楷書,鍾繇楷書為較早的正楷作品。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也就是書壇所豔稱的"晉唐風範"。魏晉崇尚清談,風氣自由,書法藝術得以達到顛峰,此時可謂名家輩出、名作疊現、諸體成熟、書苑繁榮。特別是晉代出現了"二王"等一批劃時代的大家,築就書法史上第一座藝術高峰,雄視百代、光照千古。南北朝時期書風各異,南媚而北樸,有"北碑南貼"之說。南朝承繼"二王"風氣,婉麗清逸,傳世有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北朝書道多見於碑刻,尤以北魏石刻為最,故稱"魏碑"。有"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造像記、"張猛龍"為代表的碑碣、"張黑女"等墓誌銘、"石門銘"等摩崖作品。至隋代則融合了南北朝的風格,為唐楷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於是有了初唐四大家(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均以楷書成就最大。其中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被稱為唐人楷法第一。唐代成為了書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出現了楷書的兩座豐碑,即"顏筋(顏真卿)柳骨(柳公權)",他們突破了初唐諸家精工秀媚的風格,創造了雄強博大、遒勁豐潤的藝術風格。由於唐代的文化燦爛、風氣開張,也誕生了"顛張(張旭)醉素(懷素)"這樣的狂草大家。其書如奔蛇走虺、驟雨狂風,使書法達到了宣泄人性與情感的極至。唐代也出現了李邕這樣的碑學名家和孫過庭這樣的著名書法理論家。
中國書法的承襲時期包括五代、宋、元、明、清。這一跨度千餘年的書法史,以清中葉為界分為貼學和碑學兩個階段。貼學階段崇尚以"二王"為正統的晉唐書風;碑學階段倡導學習古代碑刻(以六朝碑刻為代表,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秦漢碑刻),是對古代碑刻的繼承和完善,同時也使貼學和碑學成為書法史上兩大最重要的流派。這一時期包括五代楊凝式(代表作《韭花貼》)、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兆頁、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名家,以及清代的傅山、朱耷、王鐸、揚州八怪中的金農、鄭燮和清中葉後的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吳昌碩、康有為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