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繪畫美感培養 第六章 繪畫色彩基礎知識與訓練
一、色彩基本原理
學習繪畫色彩需要懂得一點色彩的基本原理,如色彩與光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的關係。這對於理解色彩現象,在色彩寫生時正確地觀察、分析寫生對象的色彩關係,用色彩塑造形象,是有幫助的。
1、光與色的關係
光學告訴我們,色彩是光的一種特性,光作用於我們的眼睛便引起色彩的感覺。如果沒有光,漆黑一片,就沒有色彩可言。光,有各種波長的光。不同波長的光分別給我們以不同的色彩感覺。例如,太陽光是由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組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人眼可以看見的,稱為"可見光"。人眼看不見的光波,分別稱為"紅外線"、"紫外線")。如果用三棱鏡把太陽光折射分解成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便可以看到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連續色帶。這說明不同波長的光有著相應的不同顏色。
光學還告訴我們,不同的色光(即不同波長的光)互相混合時,好像顏料色混合一樣會產生色彩的變化(不過色光混合和顏料色混合的規律是不相同的)。色光的三個原色是:紅、綠、藍,它們相互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合成各種色光。如紅光和綠光相加(混合),可以產生黃光;綠光與藍光相加,可以產生青光;藍光與紅光相加,可以產生紅紫(品紅)色光,等等。三個原色色光相加,得到的是白光(無色光)。平常的太陽光之所以是白光,就是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相混合的結果。
那麼,平常的物體為什麼是有色的呢?
平常的物體(指不是發光體)雖然不發光,但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長的光的不同特性。例如,這個物體是紅色的,是因為它有反射紅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的特性,被反射出來的紅色光作用於我們的眼睛,這個物體看起來是紅色的。其餘物體的顏色可以類推。至於白色物體,是由於該物體有反射一切光波的特性,因此看起來是白色的。黑色物體是由於這個物體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沒有光反射出來,所以看起來是黑色的。
要注意的是,自然界的所有物體對光的反射和吸收並不是絕對的。一個物體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於其它的色光完全不反射,隻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反射其它色光的能力比較弱,程度不一罷了。不是發光體的物體,雖然不會發光,但有顏色也就是反射出某種色光,因此它也在"發光",也能影響其它物體的顏色。例如在一個白色物體的背光部附近放上一個紅色物體,白色物體的背光部便會明顯地帶上淡紅色。所以,物體的顏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同一個物體在不同的光源、環境裏,它的顏色是會發生變化的。物體之間這種相互影響、變化,使物體的色彩和色彩關係變得十分複雜。
可見,光與色的關係是十分複雜和密切的。研究光與色的關係、表現光與色的關係,是繪畫色彩中的重要內容。我們進行色彩寫生練習時,就需要把光與色密切聯係起來觀察,分析,並努力做到真實、生動地表現對象的光色效果。
2、色彩與視覺的關係
顏色作為光的特性,我們是通過眼睛感覺到的。人的眼睛是如何看到顏色的呢?現代視覺生理學的色覺三原色學說告訴我們,這主要取決於人眼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圓錐細胞)和大腦。人眼的視網膜上有二種細胞--視杆細胞(圓柱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能分辨光暗(明暗、黑白),靈敏度很高,隻要稍微有點光,便起作用,感覺到光暗。所以在夜晚光雖然很弱,但人眼仍可以模糊地看到物體,感覺到物體上隱約的明暗關係。而視錐細胞主要是分辨色彩的(也可以分辨明暗),靈敏度較低,在較強的光線時才起作用,所以在光線微弱時人眼便感覺不到顏色。
視錐細胞分辨顏色,是由於其中存在著感紅、感綠、感藍這三種視色素(或分別稱做"紅敏視錐細胞"、"綠敏視錐細胞"、"藍敏視錐細胞")。它們好像是色光的三種接收器,能分別對紅、綠、藍色光引起興奮(各自對其它色光也起反應,但程度較弱),它們接收的光波轉換成神經脈衝,把顏色信息傳到大腦,於是我們便感覺到了顏色。
例如,眼前有一個紅色物體,也就是相應的紅色光刺激視錐細胞的感紅視色素,使其興奮,傳入大腦(這時感綠視色素、感藍視色素沒有受到刺激而處於被抑製狀態),於是我們看到的這個物體是紅色的。綠色、藍色物體的情況可以類推。其它顏色的物體,則是由於感紅視色素、感綠視色素、感藍視色素各自所受的刺激、興奮程度不同而合成的。如感紅視色素和感綠視色素受到刺激而興奮(感藍視色素這時基本上被抑製),於是我們看到的這個物體是黃色的。其情況正如上麵所提到過的色光三個原色紅、綠、藍可以合成其它各種顏色的色光一樣,通過三視色素所引起的興奮不同可以感受到各種顏色。所以,紅、綠、藍又稱為色覺三原色。色光、色覺的三原色一致,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人的眼睛就是在感受太陽光的自然環境中進化發展而成。人的眼睛是受顏色光學混合定律支配的。
懂得色彩的視覺生理原理,對於理解色彩現象和繪畫色彩的表現技法,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理解、解釋色彩關係中普遍存在的對比現象(包括補色和補色對比規律),以及與色彩的"並置法"、"點彩法"等,都有密切的關係。
以上簡要地講了色彩的光學原理和視覺生理學原理,這是了解繪畫色彩問題的基礎。不懂得色彩的光學原理就不可能理解色彩的視覺生理原理,而不懂得這二者就無法理解自然界的色彩現象和繪畫色彩的一係列問題。
二、色彩基本知識
1、一些常見的色彩名詞
(1)、三原色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了色光、色覺的三個原色,它們是紅、綠、藍。但平常所說的三原色,是指顏料色三原色,即:紅、黃、藍(這是習慣說法,嚴格地說藍應該是青)。這三個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大致可以合成其它各種顏色,而它們卻是其它顏色所混合不出來的。
初學時要嚴格區分色光、色覺三原色與顏料三原色,它們各自的內容不同、混合效果也不同。前者三個原色混合,產生白色(光),後者三原色混合,產生黑灰色。在色彩學中前者稱為"加法混合",後者稱為"減法混合"。
(2)、間色
指二個原色相混合所產生的顏色:橙、綠、紫。(指顏料三原色的三個間色)
(3)、複色
指二種間色混合(或相當於二種間色混合)所產生的顏色,如:橙綠灰、紫綠灰、橙紫灰等。(指的也是顏料三原色的複色)
(4)、光譜色
一般是指太陽光按不同波長排列的連續色光帶,其中有七個顏色是最基本的,即:紅、橙、黃、綠、青、藍、紫。光譜色是最飽和的純色,所以又叫做"標準色",可以用來比較、衡量色彩的純度。
(5)、色輪(色盤、色環)
一般多指按顏料色三原色構成的連續圓形色輪。色輪對於研究色彩關係是很重要的。在色輪上可以很方便地指出原色、間色、類似色、對比色、補色、冷色和暖色等色彩關係。
其它的色輪(如色光三原色色輪)由於內容和要求的不同,其顏色排列的順序和使用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6)、同類色
指同一種顏色由於所含白色或黑色的分量不同,而產生深淺濃淡不同的各色,這些顏色便稱為同類色。也就是說,色相相同而明度不同的各色,屬於同類色,如:暗紅、紅、粉紅、淡紅......
(7)、類似色
指色相比較接近的各色,稱為類似色。例如在光譜上、色輪上相互鄰接的各色。所以類似色又叫做鄰近色、鄰接色。例如:紫紅、紅紫、紅、紅橙、橙紅......(其中都有紅的成分)
(8)、對比色
兩個顏色的色性(冷暖)相反,並列在一起時產生互相突出的對比作用,這兩個色便稱為對比色。一個顏色與它構成對比的顏色可以有許多。而同類色、類似色就不是對比色。一般在色輪上大於90°至180°之間的各色為對比色。其中處於180°的二色,是補色,是最強烈的對比色。二個色愈接近補色關係,其對比程度也就愈強。例如,紅與綠是補色,產生最強烈的對比效果,紅顯得更紅,綠顯得更綠。紅與黃綠、青綠為一般對比色,也產生對比作用,愈接近綠色的對比愈強。即紅與黃綠的對比程度,比起紅與青綠的對比程度,要弱一些。
(9)、中性色
指黑、白、灰、金、銀各色。它們在色彩學中也叫做"消色",屬於非色彩係統(色彩學上稱紅、橙、黃、綠、青、藍、紫、紫紅各色為色彩係統,稱作色彩)。中性色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與任何顏色放在一起都能協調。要注意的是,色彩學中把色彩的冷暖,稱為"色性",其中紅、橙、黃為暖色,青、藍、紫為冷色,常把綠色稱為"中性色"("溫色"),需要和這裏所說的中性色相區別。
(10)、色階
指一種顏色由淺至深所構成的不同明度等級。
(11)、色價
色價的含義比較紊亂。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既是一個色彩學名詞,又是一個油畫術語。在色彩學中,色價多指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的等級差別,與色階有些類似。作為油畫術語,是指一塊(種)色彩在一幅畫裏所起的作用(價值)的程度。所謂"色價高",就是指色彩運用恰當,可以理解為對色彩的最優選擇。例如,描繪一棵綠色的樹,可以使用很多種綠色,如果你使用的綠色非常恰當,這就是"色價高"。如果使用的色彩產生"粉"、"灰"、"髒"等不良現象,則稱為"失價"。色價既可以是指一幅畫中某部分色彩,也可以就整幅畫的色彩而言。
2、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
決定一個顏色的特征(它與別的顏色的區別)是由這個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所決定的,所以它們稱為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一個顏色的相貌,如:紅、黃、藍等,這是一個顏色的最基本的特征。光譜色中紅、橙、黃、綠、青、藍、紫,以及光譜二端紅、紫的混合色紅紫,是色彩中八種最基本的色相。我們在色彩寫生時,首先就要辨別色彩的色相,善於區別色彩的傾向性。許多顏色難以叫出名字,可以從接近光譜色的傾向加以區別,例如這個顏色是黃綠傾向、或青綠傾向、或藍綠傾向等等,加以區別。
(2)、明度
指一個顏色的明暗、深淺、濃淡的程度。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同樣色相的顏色由於光照強弱程度不同(離光源近的明度強,反之明度弱),又或在同樣的顏色中加入不同量的白色(或黑色),明度就不同。二是不同色相的顏色其明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把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拍成一張黑白照片,就可以看到:黃色相當於淡灰色,橙、綠、紅、青、藍的灰色程度依次變深,紫色則相當於黑灰色了。
知道一個顏色除了色相區別之外,還有明度上的差別是很重要的。因為寫生對象上的任何一塊色彩,除了色彩關係之外,又都有特定的素描(明暗)關係。隻有準確地區別物體色的明度差別變化,才能真實地描繪這個物體的明暗關係,給人以立體感、空間感和質量感,才能達到平常所說的色彩關係與素描關係的統一。
(3)、純度(飽和度)
指一個顏色色素的飽和程度,也就是一個顏色中含灰色量多少的程度。所含的灰色量愈少,這個顏色便愈飽和,純度也就愈高。太陽光的光譜色是不含灰色的純色,可以作為比較色彩純度的標準。
純度與明度有密切關係。當一個顏色調入白色或黑色時,不僅明度發生變化,純度也隨之變化。因為白、黑色也可以說是一種"灰"色(一種極淺的灰色和一種極深的灰色)。調入白色時,明度增強,純度減低。調入黑色時,明度減弱,純度也減低。
以上三者色相、明度、純度,在一塊顏色中是聯係在一起的。在寫生時觀察,調配一塊色彩,以上三者要同時聯係起來考慮,一筆畫下去要三者兼顧而不能顧此失彼。
3色彩的冷暖和冷暖對比規律
各種顏色由於引起我們不同的聯想,在心理上產生不同的冷暖感覺,而分成冷色、暖色兩大係統。暖色如紅、橙、黃等色,冷色如青、藍、紫等色。綠色偏中,接近黃、橙的綠偏暖,接近青、藍的綠偏冷(色彩所具有的這種不同的冷暖感覺,在色彩學中也稱做"色性")。
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隻要兩個不同的顏色放在一起,由於對比作用,便會產生一個偏冷,一個偏暖的感覺。例如同屬紅色的朱紅、洋紅放在一起,朱紅顯得暖而洋紅顯得冷。而當洋紅與玫瑰紅放在一起時,洋紅又顯偏暖,而玫瑰紅顯得偏冷了。
把複雜的色彩關係分成冷、暖這樣兩個對立係統,對於觀察、理解和表現對象的色彩關係是十分重要的。這猶如素描中亮(白)和暗(黑)是構成複雜的素描關係的基本對立一樣,色彩關係則是冷與暖的基本對立。例如一座白牆房子,在夕陽的照耀下,受光的牆麵呈偏暖的橙黃傾向,背光麵便呈偏冷的青紫灰傾向。這時的黃土路麵,受光處呈暖橙色,陰影處便呈偏冷的青灰色。冷暖的對立,互相對比又互相依存,是色彩關係中普遍存在和起作用的一條重要規律。我們要借助於視覺上這種銳敏的冷暖感覺,觀察,分析和表現對象的色彩關係。
色彩的冷暖,一般在視覺和心理上還有如下的規律。暖色與冷色並置--
暖色有向前突出的感覺,稱為"進色",冷色反之,稱為退色;
暖色有放大擴散的感覺,冷色反之,有收縮變窄的趨向;
暖色給人以興奮熱烈的感覺,冷色反之,給人以沉靜之感;
暖色使人聯想到大地、泥土的顏色,顯得較重,冷色反之,如煙如霧,顯得較輕。
熟悉和恰當地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所產生的上述視覺和心理上的差別,對於表現對象的空間感和質量感是很有幫助的。在用冷暖對比規律去表現對象的亮部與暗部,受光處和陰影的色彩關係時,一定要和具體對象結合起來,作具體的分析,不要當作僵死的公式。
4、補色和補色對比規律
按照習慣說法,如三原色中的一個原色與另外二個原色合成的間色,稱為補色(餘色),是補足三原色的意思("補"、"餘"二字源於幾何學中的"補角"、"餘角")。凡是可以補足三原色的二個顏色,都是補色。色彩中互為補色的顏色有無數對。在色輪上,處於直徑方向(處於180°)的二個顏色都是補色。在十二色輪上可以找到六對,在二十四色輪上可以找到十二對。最基本的三對補色則是:
紅--綠
黃--紫
藍(青)--橙。
當補色混合時(等於是三原色相混合),得到的是黑灰色。當補色並列時則產生強烈的對比。補色對比是色彩對比中的核心,對研究色彩關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補色對比的一般規律有如下數條:
兩色並置(同時對比),如果是補色,便產生強烈對比,各自突出自己的色相。如紅、綠二色並列,紅色顯得更紅(更飽和),綠色也顯的更綠。如果這二色不是補色,便各自向其補色方向變化。例如紅、黃二色並列,黃顯得帶綠味,紅顯得帶紫味。
上述這種對比現象又在二色交接處最為明顯,稱為"邊界對比"。例如二大色塊拚接成的地毯,在二色交界處會顯得不大平整。為了打破這種邊界對比現象,地毯設計時往往在兩大色塊交接處,用線條、小色塊加以間隔。
先後看兩色(連續對比),其規律與同時對比相同。例如在注視紅色後再接著看綠色時,綠色在一個短時期內會顯得更綠。再如先注視紅色後再接著看黃色時,黃色會帶上黃綠傾向。
在一般情況下,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受光處和陰影的色彩,呈補色關係的傾向(其程度如何要根據具體的光源、環境和對象的質地、固有色來決定)。在淺色物體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也與光源色的冷暖傾向強弱有關,色彩傾向強,表現就更明顯。例如,在晚霞照耀下的物體,受光麵呈橙黃傾向,其背光麵便帶有青紫灰的傾向。此外,還與色彩麵積的大小有關,大麵積色對小塊色的影響更大。
補色對比和色彩的冷暖對比是一致的。冷暖對比更多地從色彩感覺上幫助我們觀察、表現色彩。補色對比則在色彩的具體傾向上指出了色彩關係。補色對比規律在繪畫上是普遍起作用和廣泛應用的一條重要的色彩規律。但在應用時也要根據具體對象作具體分析,要考慮到構成對象色彩關係的各種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補色對比規律中所指的補色,目前各種色彩學著述中,都是指顏料三原色所構成的補色係統(但又不十分統一--由於在具體確定三個原色時有差別)。這是值得商榷的。下麵提出一種不同的看法,較能合理地確定補色、解釋補色對比現象,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參考。
補色對比現象是一種視覺生理現象,是視覺生理上要求平衡的原因造成的--色覺生理係統的感紅、感綠、感藍三視色素及傳導神經要求平衡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人的眼睛是在適應太陽光的自然條件下發展演化而成的。在白光(陽光)的情況下,色覺生理機構處於自然平衡狀態。即感紅、感綠、感藍三視色素的興奮狀態基本相同。一旦失去平衡時,即某一視色素受刺激而興奮(也就是看到某一種顏色),其它兩視色素就被抑製而要求平衡,要求恢複為白光狀態。這兩個視色素合成的顏色(正是看到的顏色的補色),便躍躍欲試,要求得到表現。例如,見到紅色時(即感紅視色素受刺激而興奮),眼睛便會自然地求其補色藍綠色(即被抑製的感綠、感藍二視色素所合成的顏色)。再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夏天我們戴上一付墨綠鏡時,眼前景物便染上了一層暗青綠色。這是由於有色眼鏡隻允許暗青綠色光通過,主要使感綠視色素受刺激而興奮,而感紅視色素和感藍視色素基本上處於被抑製的結果。當我們突然取下墨綠鏡時,刹那間眼前景物都變成了淡水紅色。這是由於感綠視色素興奮較久而疲勞,相反被抑製的感紅視色素和感藍視色素由於墨鏡的取走而獲得解放,處於反常的興奮狀態的結果。淡水紅色基本上是感紅視色素、感藍視色素所合成的顏色,與開始時看到的暗青綠色,正是補色關係。過了一會兒,感綠視色素由疲勞而恢複正常。感紅視色素、感藍視色素的反常興奮狀態消失,三視色素恢複正常的平衡狀態,於是淡水紅色消失,我們看到了景物在白光下的正常色彩。這就是著名的視覺殘像的生理過程,也就是補色生成的原理。同樣可以用來解釋上述各種補色對比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