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立誌成大事
事業是人生的豐碑,立業是男子漢的天職,由男孩走向成熟的男人,其標誌就是擁有一片事業的藍天。事業的成功,會使男人充滿自信,會使男人體會到人生的快樂。讓男孩邁開雙腿吧,隻有腳踏實地去創業,才能頭頂一片彩霞豔麗的藍天。
一、三百六十行,你屬於哪一行
看一個人是否生活得有價值,關鍵取決於他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隻要辛勤地勞動,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獲得豐碩的果實。正像人們常常說的那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1、職業有不同,貴賤無區別
當人們麵臨職業選擇時,許多人往往把職業的社會地位置於第一位,總把眼睛盯在外交、新聞出版、醫療、科研、文藝等行業上,而對於飲食、服務、修理等行業則側目而視。這種把社會職業分成三、六、九等的觀念,並非始於今日,而是來源於封建社會的職業等級觀。同時,還有我們今天對待職業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眾人理想所歸、趨之若鶩的那些職業,經常是最受社會重視、最受人們尊敬的工作。這些工作所創造的財富,對社會的貢獻往往是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而且常常是個性產品,如演員的表演、作家的作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等等。而另外一些服務性工作,集體生產項目對社會的貢獻不十分明顯,因而使勞動者默默無聞。再加上傳統觀念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根深蒂固的影響,於是職業被人為地分成了高低貴賤的不同等級。
那麼,職業究竟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呢?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各種職業雖然在具體分工、層次等方麵有所不同,但並不存在高低貴賤的區分。直到目前,職業仍是人們最主要的謀生手段,從事各種職業勞動,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物質、精神等方麵的需求,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整個人類的幸福。因此,無論從事哪種職業工作,都是高尚的。
社會是一個整體,由從事各種職業工作的人組成。不管是什麼職業,都是不可缺少的。出門乘車,沒有司機不行;上街吃飯,離不開廚師;去商店買東西,沒有售貨員同樣不行。
如果說職業有層次高低的話,這高與低也並不意味著高尚或低賤。層次比較高的職業與層次比較低的職業,在知識結構和付出勞動的方式上,的確有比較大的差異,但就其重要性來說,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沒有醫生,我們生病之後,就隻能聽天由命;如果沒有清潔工,我們生活的世界,將變成一個臭氣熏天的垃圾場。你能說醫生的職業重要,清潔工的職業就不重要嗎?這淺顯的道理,恐怕無人不懂吧!
盡管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可能不一樣,或者說職業的層次高低有區別,但是,這並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標準。
2、理想中的職業,未必最適合於你
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大都抱有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能獲得一種稱心如意的職業。當然,有一部分人如願以償了,而另外一部分人卻在現實中碰了壁,而且不少人因為這種錯誤的選擇,不僅打亂了他們的一切計劃,同時,也使他們陷於不幸和痛苦之中。
"不幸"者足以令人同情,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又實在讓人難以原諒。因為他們之所以落入"不幸",往往都是由於"不自量力"和過於輕率造成的,即他們的願望,遠遠超出了本人力所能及的範圍。
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願望與實際的選擇畢竟不是一碼事。僅從願望出發,不考慮自己的條件,願望終將落空。歌德說:在我平生每一發展階段或時期,我的最高理想從來不超過我當時的力所能及。
因此,不管人們曾經有過怎樣的"誌願",在選擇職業時,都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究竟具有怎樣的能力,然後,根據這種能力的大小,量力而行。
一般說來,人的能力包括:最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一定的技能、形象思維的豐富性,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及思維敏捷的程度等。通常,一個人在這些方麵所表現出來的高低優劣,往往可以作為衡量其能力大小的標準。假如一個人想要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那麼,他隻需在自己做過的許多事情中,找出做得最好的,一般情況下,它都能說明人們當時能力的極限。在選擇職業時,這種極限一般是不易超越的。
但是一個人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英國一句諺語說的:"眼睛能看見所有的東西,但看不見它自己"。因此,當人們在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認真分析的時候,就必須排除一切主觀因素的幹擾,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比較客觀和清晰的認識。
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再加上正確方法的指導,能力完全可以實現由低而高的轉化。然而,這是以後的事情,在職業選擇時是不足為憑的。
我們知道,有些人在許多方麵就表現出很強的能力,所以,常常被人們稱作"全才"。世界著名畫家達·芬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對音樂、建築、繪圖、數學、地質、生理等都進行過很深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個非凡的思想家和科學家,被稱為是世界上最聰慧的奇才。但像達·芬奇這樣的人畢竟是太少了。大部分人總是在某一方麵具有較強的能力,相對而言,在其他方麵就比較差些。例如:
被人們譽為"科學之王"的亞曆山大·洪堡,是第一流的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和化學家,但他希臘文的成績卻很差。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譜寫歌曲時才思如泉湧,但記憶力卻很差,有時連自己譜寫的歌曲都忘了。
有"數學怪人"之稱的陳景潤,能在數學王國裏自由馳騁,可是,在講台上卻口吃木訥,說不出話來。
......
如果說那些"全才"多產生於古代,那麼今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日益提高,社會分工愈來愈精細,各種職業都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想在各方麵都具有很強的能力,是難以想象的,或者說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人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最佳選擇。
阿西摩夫曾有過這樣的經曆:起初,他很想從事化學研究,可後來發現自己在這方麵並沒有很強的能力,於是就利用他掌握的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科普作品的創作,終於成為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後來,在談到職業選擇時,他說:"選擇是最容易的事,我就選擇我能做得最好的事。"
阿西摩夫的經曆,對於許多正麵臨著職業選擇的人,是很有啟發作用的。因此,一個人在了解了自己能力的大小、並知道了這種能力在哪方麵表現得更突出之後,再做出抉擇,往往會避免大的失誤。這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揚長避短的原則。
3、好男兒誌在四方
古人雲:"誌高遠者,天下為家"。"好男兒誌在四方"。又雲:"大地如春海,男兒是國家。龍燈花鼓夜,長劍走天涯。"這些豪言壯語,表達了古代仁人誌士們胸懷的寬廣和抱負的遠大。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今天,人們麵臨職業選擇時、麵對職業的地區、環境、條件的差別,應該以什麼為出發點,作出何種抉擇呢?
1835年秋天,年僅17歲的馬克思,在他中學畢業的作文考卷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馬克思的這段話無疑是非常正確和十分深刻的。"人類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是當時馬克思擇業的指針,對於我們今天許許多多麵臨職業選擇的人來說,同樣應該把它作為最根本的原則和宗旨。具體地說,就是要以國家、人民的利益,以整個社會的需要為我們擇業的出發點,而不是以職業的地區、環境、條件的好壞為出發點。
這些年來,不少高等院校的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自願要求到邊遠、貧窮落後的地區去工作,甚至一些已經分配在內地或大城市的學生,也主動要求去邊遠地區。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畏艱苦、四海為家、願到最困難的地方去開拓事業的精神,充分證明了他們抱負的遠大,足為世人之楷模。
那麼,把擇業的著眼點放在城市裏,就是沒有遠大抱負的表現嗎?也許有不少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城市裏尋找職業,當然也是無可非議的。隻要不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在城市工作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但是,有些人隻是為了貪圖個人的安逸和享受舒適的生活,才選擇了城市,這與那些四海為家的人相比,孰高孰低,立見分曉。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不是為了安逸和享受,能吃苦,並且也不乏進取精神,但他們留在城市,僅僅是認為城市有更多的出人頭地的機會。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受到眾人的青睞,成為這個"家"或那個"家",但永遠也不能使自身臻於完美。馬克思說: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的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在城市裏,生活條件、工作環境可能優於邊遠地區,對於一個人成就自己的事業,的確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從另一方麵來看,舒適的環境也很容易使人產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心理。而艱苦的環境本身就具有一種強大的動力。唯其艱苦,人們才會不安於現狀,而力求改變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獲得堅強的毅力和大無畏的勇氣,而且常常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創造力。許多在事業上有過輝煌成就的人,以他們本身的經曆,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麵,由於條件艱苦的地方,也正是大多數人不願涉足的地方,那裏幾乎是一片"處女地",在那裏,人們用不著為人才的擠迫而苦惱,也不必為"懷才不遇"而憂慮,盡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業績。這種優勢,在城市裏恐怕是很難找到的。
目前,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平衡,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城市與鄉村,內地與邊疆,在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等各方麵,都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並且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內,這種差別仍將存在。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甚至更多代人的艱苦努力。那麼,真正是為了人類幸福、欲使自身能達到完美的人,就請用實際行動,把自己置於更廣闊的天地裏,去實現偉大的抱負吧!
4、興趣、愛好:選擇職業的依據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他本人的興趣、愛好有密切關係。許多人最初都是從興趣、愛好出發,去選擇職業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興趣、愛好確實是人們選擇職業時最先要考慮的問題。我們很難想象有誰會把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作為職業選擇的目標。
對於工作來說,興趣和愛好往往具有一種強大的推動作用。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做的工作有強烈的興趣,那麼,他就會充滿朝氣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並在工作中取得成績。
科學上的發明創造,同樣也離不開興趣和愛好。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曾說:"科學始於好奇"。他對好奇心的解釋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渴望"。然而,好奇心通常都是以興趣和愛好為基礎的。可以說,離開了對某種事物的興趣和愛好,將無好奇心可言。因此,在人們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隻能作為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而不是全部依據。一般說來,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經常與一定的情感聯係在一起。愛好是對某種事物有了濃厚興趣之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參與的願望。從這裏可以看出:興趣和愛好都帶有很濃的主觀色彩,也就是說,是人們主觀上的一種意願。然而,意願與現實畢竟是兩回事,要想使兩者統一起來,成為現實,還需要考慮自己的願望是否具備實現的可能性,諸如個人的能力、社會的需要等,否則,很可能事與願違。
因此,一個人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礎上。另外,興趣、愛好還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即以社會需要為前提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隻有這樣,興趣和愛好才會獲得現實的基礎,也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人們的興趣、愛好往往是多方麵的,如果不能有一個側重點,很容易朝三暮四,"這山望著那山高"。所以,在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之後,人們必然要把握住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中心點,並依此進行正確的選擇。
人們對職業的興趣、愛好,通常與他們對職業目的、社會意義的認識緊密聯係在一起。弄清職業的目的,充分認識其社會意義,對職業興趣、愛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就職業目的而言,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個人的興趣、愛好都要以此為出發點,並貫穿始終。另外,職業的社會性,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必然要從事某種職業,無論職業的性質、內容有怎樣的不同,也不管其層次是高是低。
因此,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以使其具有一種廣泛的適應性。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在某一方麵,發展自己的專長,以使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明確的針對性。這樣,在選擇職業時,我們的麵前將會出現一個較為廣闊的天地。
5、把握自己的氣質和性格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了某種職業,起初,樂滋滋的,為自己獲得了稱心的工作而躊躇滿誌。可是,沒過多久,痛苦、煩惱便一齊向他們襲來。有人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的人選擇了記者的職業,但生性沉穩、不善言辭、反應遲緩。這時,"理想"的職業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究其原因,並不是這些人能力低下,而是因為他們的氣質和性格與所做的工作不相適應。
我們知道,氣質是一種典型而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發生的速度、強度及動力性方麵。
一般地說,人的氣質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強而不平衡型,叫膽汁質。通常表現為精力充沛,情感產生強烈、迅速而難以控製。
②強、平衡而靈活型,叫多血質。其表現為活潑好動,情感發生迅速而不能持久,動作敏捷。
③強、平衡而不靈活型,叫粘液質。表現為安靜沉著,情感發生慢、持久而不顯露,動作遲緩,不太靈活。
④弱型。敏感、怯懦型,叫抑鬱質。動作緩慢無力、體驗豐富而內向。
這四種氣質各有其積極的一麵,也有其消極的一麵,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隻要善加利用,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是可以有出色作為的。
性格通常以氣質為基礎,如果說氣質往往帶有明顯的先天色彩,那麼性格就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社會環境熏陶、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及行為方麵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們對現實的一種比較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性行為方式。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氣質的類型是包含在性格結構中的。它往往通過性格表現出來,形成每個人性格上的不同的特點。比如,有的人勇敢、爽朗、富於進取心;有的人活潑、機智、愛好交際;有的人沉穩、剛毅、實幹精神強;有的人好靜、多疑,長於思考等等。人們因氣質不同,適宜從事的職業往往也不同。因此,在我們對某種職業做出抉擇時,除了要考慮現實條件、具體環境、個人能力及社會需要外,認真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氣質和性格,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情況下,性格開朗、活潑、熱情、機智、溫和的人,比較適於文藝、服務、教師以及與人交往較多的職業;多疑、沉穩、長於思考的性格,比較宜於科研、治學、編輯等方麵的職業;勇敢、果決、剛毅的性格比較合於軍人、警察等方麵的職業。如此這般,不一而論。因此,人們在對某種職業作出抉擇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使自己所選擇的職業,與本身的氣質和性格一致起來,這不僅有利於做好本職工作,同時還可以給人們帶來充分的自信和愉快的心情。
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往往是很困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不能改變,據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人的氣質和性格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變化,就是說,它也是可塑的。
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小時候生性靦腆,怯見生人,記憶力不太好,動作也比較僵硬,這和藝術家的性格相比較,可以說是相去甚遠。但是,他通過後天的刻苦努力,反複磨礪,終於戰勝了自己性格中的薄弱麵,從而使自己成為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人隻要有信心、有毅力,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性格,並使它適應於自己的本職工作。
因此,當人們選擇職業時,既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氣質、性格與職業相適應的程度,又不可把氣質和性格絕對化,作為自己不願從事某種職業的"擋箭牌"。也許在剛剛從事某種職業時,許多人會不太適應,但通過提高對本職工作的認識,經不斷地磨煉和不懈的努力,人們的性格一定會漸漸向著適應或比較適應自己本職工作的方麵發展的。
6、怎樣看待職業報酬
前些年,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常常是務於虛名的多,大都講求工作體麵,職業名聲好。近幾年來,人們開始由務虛轉入務實,進而又轉向追求"實惠"。所謂"實惠",就是指個人能得到的實際好處、實際利益,也可以是指實際拿得到手的東西。於是,那些報酬比較高的職業,一時間便成了許多人追逐的目標。
人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因為即便是在今天,職業仍是謀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由於我國的物質條件所限,在分配、付酬等方麵尚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現象,比如,一些職業在勞動強度、工作環境和性質上都比較接近,可報酬的高低卻相差懸殊。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好一點,希望獲得一個報酬高一些的職業,應該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且,從情理上來講,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而且,如前所述,不同的職業,在報酬高低上的差別,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目前存在的現實情況。每一個麵臨職業選擇的人,都不能回避這個問題。
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職業、行業,都需要有人去幹,假如人們都以報酬的高低作為擇業的唯一依據,那勢必有許多職業無人問津。比如說出租汽車司機,無論是在工作環境、條件、報酬和實際利益上,都較公共汽車司機優越,但是,人們畢竟不能都去開出租車,不然,公共汽車由誰來開呢?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職業的報酬多些,人們在物質生活上就會好一些,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們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要有精神生活。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幸福,有沒有意義,絕不是僅僅看他在物質上得到了多少享受,而要看他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實,是不是對社會有所貢獻及貢獻的大小。
蕭伯納說過:如果我們不能建築幸福的生活,我們就沒有任何權利享受幸福,這正和沒有創造財富就無權享受財富一樣。如果人們過於追求職業報酬,把金錢作為擇業的唯一條件,就會掉進金錢的陷阱。對金錢的追逐會使人喪失進取心,丟掉他曾在某一職業上原來具有的優勢,他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也將在物質享受中蕩然無存。常言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對金錢無止境的追求,往往導致人生的毀滅。
那麼,當我們麵臨職業選擇的時候,該怎樣看待"報酬"呢?
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當初選擇實驗室助手的職業時,有人就告訴他這個工作很艱苦,危險大,報酬又少。他卻回答說:從事科學工作是為了追求真理,這個工作就是報酬。在他成名後,有些資本家想雇用他,並願意出比他在實驗室工作高十倍的報酬,但他拒絕了。他還推辭了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職位,謝絕了政府給他的爵士封號,並把一切額外收入拿來救濟親友,捐助慈善事業。
在那"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的世界裏,法拉第不為金錢所惑,以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為目的去選擇職業的高尚舉動,難道不應該是我們社會主義時代青年的楷模嗎?
7、通向"社會"的大街,請直走不要拐彎
祝賀你們,畢業生!歡迎來到現實社會!這裏沒有寒暑假,聖誕節的假期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從12月24日夜晚直到包裹節日禮品的紙張脫落為止。
你所要學的課程是很艱難的,難以預告何時開課。為了幫助你進入社會,一些先行者已經積累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和忠告。好好地遵循這些忠告吧,它們可比你所學的那些副詞有用得多。